日本迪士尼乐园 日本迪士尼:一座后现代社会伤疤上的乐园

栏目:时尚 2021-10-11 18:16:17
分享到:

2020年底,运营东京迪士尼度假区的日本东方乐园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预计当年亏损约511亿日元。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东京迪士尼自2月底以来一直处于长期封闭状态。7月份后,园区陆续重新开放,但面对行业协会疫情前将游客数量控制在一半以下的严格要求,公司无力扭转整体局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东方乐园自1996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也证明了迪士尼在日本的长期受欢迎程度。事实上,早在公园宣布关闭的时候,就有好媒体做过测算:即使从现在开始没有游客,东京迪士尼也能继续支持2年左右,最终才会关闭。当时迪士尼全球总裁也在开园十周年时表示,总公司未能直接运营“东堤”,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决策失误。他的笑话其实道出了《东堤》和其他迪士尼最大的不同。全球现有的6家迪士尼主题公园中,只有“东迪”在总部不持有任何比例的股份。除了每年向迪士尼支付一定的版权费外,东方乐园还全面负责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这种“本土化”也一定是东京迪士尼乐园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主题公园之一的原因之一。不过,本文关注的不是“东地”,这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日本人围绕它所做的一系列表态。作为一个综合体空,东京迪士尼乐园诞生近40年来,为日本研究者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他们的分析不仅将“东堤”变成了我们观察日本社会的新窗口,也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仍在推进的今天,重新思考权力、资本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战后和平的“黑船”——东京迪士尼简史

日本迪士尼度假区,一般被称为“东京迪士尼”,实际上位于千叶县普安市。从东京站乘坐普通有轨电车15分钟即可到达的“东堤”,应该是所有迪士尼乐园中距离市区最近的。整个度假区分为51万平方公里的东京迪士尼乐园和49万平方公里的东京迪士尼海洋。根据2019年的数据,前者全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后者达到1460万人次。如果简单地将游客数量相加而不是重复,东京迪士尼度假区的游客总数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家”佛罗里达迪士尼,成为世界第一。

回顾董迪的历史,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是美国在战后日本社会中的存在。日本学者俊哉在他的著作《视觉城市地理》中开辟了一个特殊的篇章。吉密指出,战后初期,日本民众对美国的印象绝大部分被占领军所主导。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直接的权力不平等逐渐被更柔和的文化形象所取代。迪士尼的商业帝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57年,著名百货公司三越就在其位于日本桥的店铺顶层设立了一个名为“欢乐王国迪士尼”的小型游乐园。迪士尼授权,包括旋转茶杯

游泳装备已经成为和父母一起去购物的中产阶级孩子的最爱。第二年,一档名为迪士尼乐园的节目正式开始在NTV电视台播出。

这14年的播出期不仅播出了最新的动画,还介绍了1955年开放的加州迪士尼乐园。对于当时还在“拥抱失败”的日本人来说,这些荒诞的内容无疑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里。有趣的是,吉剑指出,该节目实际上是每隔一周在职业摔跤直播的同时播出。后者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日本力士用传统武术技巧击败了体格优越的美国选手。于是,日本面对美国时,“自卑”和“傲慢”的心态交替出现在电视媒体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渐复苏,日美关系以及迪士尼在日本的角色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日本媒体产业的不断壮大,美国文化在杂志、书籍、电影等形式上的输出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如果说战前准将·佩里将军的黑船航行从宏观结构上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那么战后美国的大众文化则从微观和日常维度上改变了日本社会。1971年,麦当劳在日本开设了第一家分店。这家以卫生和效率为代表的标准化餐厅,开始让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日本人实际上可以获得的物质选择。这些变化为迪士尼乐园的最终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72年以来,日本代表频繁访问美国,争取迪士尼的解决。但是,当时全力以赴新落成的佛罗里达的迪士尼总公司,对走出去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所以开头提到的不管操作只提供图像版权的方式,就成了双方最终达成的妥协。

1981年,公园破土动工。两年后的1983年4月15日,“东堤”正式开放。虽然东方乐园公司热情很高,但日本社会起初对乐园的未来并不乐观。在园区周边的一段时间内,完全不可能吸引住宿行业的投资。毕竟,当时每年有1000万游客——相当于日本人口的十分之一——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然而,持否定意见的人显然低估了迪士尼的吸引力或经济起飞后日本人的消费能力。5月23日,公园开放一个多月后,“东堤”迎来了第100万游客。1984年4月2日,每年1000万人的目标提前两周左右实现。此后,随着公园附近的希尔顿、JR东日本铁路新吴斌站等高端酒店的开业,“东堤”的运营走上了成功的轨道。迪士尼本身已经逐渐成为日本现代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京湾的“异托邦”;

东京迪士尼的时间空策略

除了美国重要的“他者”之外,迪士尼乐园本身采用的空时空策略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根据吉剑在书中的观点,天堂空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气密性和平面性。首先,与其他游乐园不同,迪士尼战略上只设置了一个入口。这就保证了游客会按照经理事先设定的逻辑在公园“回去”。同时禁止以交通、金钱为代表的外部媒体进入园区。公园里唯一的移动工具是游客的脚和被迪士尼角色包裹的有限覆盖范围的公共汽车。而“东堤”直到2008年才开始在园区内设置现金自动售货机。前不久,是否将外来食物带入上海迪士尼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吉剑和其他研究人员看来,禁止外卖等措施与其说是为了盈利,倒不如说是为了排除一切与梦幻王国无关的物品,让游客更彻底地沉浸在乐园中。另一个有力的例子是,日本和美国在选址初期都考虑过在富士山脚下开放公园。然而,由于这种日本文化的代表很容易打断公园内部关闭的故事,所以采用了目前漂浮在东京湾上的大约“空白色的场地。

自然,paradise 空之间的第二个特征平面性服务于相同的目标。吉剑认为,作为一个介于三维空之间的主题公园,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迪士尼电影那样的“二维”。例如,公园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会随着变高而缩小。这种经常在动画中使用以使房子看起来三维的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继续超重。更重要的是,他尖锐地指出了迪士尼缺乏“了望”。虽然“东堤”的标志是位于公园中心的“灰姑娘城堡”,但游客并不能真正爬上这座扭曲的塔。所以,看不到公园外真实城市,看不到公园组成部分的游客,只能掌握当下的游玩平面和支配它的童话叙事。

另一方面,这种空策略与迪士尼乐园背后隐藏的时间意识相匹配。在吉剑写作时,“东堤”从西到东被放置在三个主题区域,除了入口处的“世界市场”和可以看到迪士尼经典动画形象的“幻想乐园”:开拓时代美国大西部的“西方乐园”、加勒比海海盗出没的“冒险乐园”、以Ethereum 空旅行为主题的“明日乐园”。吉剑指出,这三个部分是美国、地球和宇宙维度的边界/前沿。尽管不同的迪士尼公园有不同的区域和名称,但这种基本上全球性的区别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地研究人员的批评。他们认为,随着游客从印度人和海盗出没的前两个地区来到“未来”,包括殖民主义在内的线性时间观也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人们的思维。事实上,迪士尼的这种历史进步模式,与19世纪以巴黎、芝加哥世博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博览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吉剑在他的文章中部分同意这一观点,但他也提醒我们迪士尼在时间上的独特复杂性。关于俯瞰上述公园的缺失制高点,不知道游客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这种时间进度。相反,同空不同年龄共存带来的眩晕效应,可能是游客放弃日常判断,陷入陶醉的有效装置。

迪士尼在逃空:

城市天堂及其转型

虽然气密性被认为是迪士尼乐园建立的重要前提,但很明显,“迪士尼式”空房间本身并不止步于花园,而是逐渐开始占据其他城市的空房间。正如鲍德里亚所说,迪士尼乐园的存在是掩盖整个社会完整迪士尼的托辞。

学者北田小大在他的《东京广告城》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例子。在书中,他主要分析了日本零售巨头Seibu Group是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涩谷开始迪士尼式转型的。集团正在努力建设的Parco购物中心距离涩谷站有一段距离,这让运营商担心无法吸引足够的客人。决策者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把街道变成“主题公园”。Kita认为,这个策略可以细分为两层。首先,传统的街边、街边市场被积极吸纳进百货商场。不同的楼层被赋予不同的街道主题,每层的店铺会根据这些主题进行商品的选择和展示。这样一来,不怕日晒雨淋,不用担心商品质量的百货商店,就成了比日本城市更完美的购物街,就像《冒险乐园》里看到的鳄鱼比现实中的鳄鱼更真实一样。其次,该公司将其野心投射到除百货商店之外的所有城市。从涩谷站延伸到帕尔科的道路也根据某些主题进行了划分。比如“西班牙班班”附近的商店,给人一种身在马德里的错觉。无论建筑外墙还是导向标识,只要行人能看到的地方都被公司精心挑选的符合“Parco美学”的商业广告占据。可以说,客户一出站,就进入了一个看似开放,实则早已被商业资本关闭的主题公园。就像“东堤”一样,内外不能忽视的消费者,只有积极融入其中,进行符合这一点的消费行为空,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满足感。他们穿的衣服,口口相传的电影或展览,成了“二次元广告”不断再生、无缝隙生产的消费天堂。

由于整个城市都被“小迪士尼”所覆盖,无处可去的消费者只能——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主动投身于没有出口的商业迷宫。但正如迪士尼故事没有告诉观众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可能经历的鸡毛一样,这座看似完美的天堂式消费城市很快迎来了新的转型。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迪士尼式空从游乐园逃到城市,那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见证了“东堤”空的逃离与解体。

曾在迪士尼兼职的学者Komi Shini在他的《迪士尼社会学》一书中详细记录了他所谓的“无迪士尼的东京迪士尼”。其中,2001年东京迪士尼海的开放是最明显的标志。首先,迪士尼海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关闭自己的空房间。甚至从公园里看到东京湾和遥远的城市也成为了公园的卖点。其次,为了营造家庭幸福的氛围,公园打破了迪士尼在全球范围内严格禁止卖酒的规定。虽然各种饮料依然被赋予迪士尼式梦幻般的名字,但当你在迪士尼海的餐厅里,有时会有误入东京弄堂的izakaya的错觉。从更高的角度来看,新景评论说,这些变化背后的共同原因是“东堤”的主题越来越细。迪士尼的代表活动——快乐游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辛静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东堤”游行主题非常明确,每个花车、广场都有完整的故事设定。然而,90后,一种混乱的感觉笼罩着表演团队。不仅故事中的人物不是随机排列在花车上,一些与迪士尼无关的画面也同时出现在表演者和观众身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混乱让游客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娱乐感。因此,他提出传统的自我完成主题在世纪之交后逐渐失去了吸引力。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游客的身心呈现很容易分离。因此,试图把他们困在一个空被完整故事覆盖的地方,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的妄想。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源,让访客找到自己想要的碎片进行DIY组装。比如喜欢《冰雪奇缘》的人都知道“东堤”哪个店有艾尔莎的周边,哪个花车有两姐妹重聚的场景。

同样,“东堤”这个封闭的“信息茧”的破裂,也可以在实际的城市空中找到。回到北田笔下的涩谷。同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屋的“城市广告”战略开始破解。虽然人们继续聚集在涩谷,他们的理由不再是寻找涩谷的产品,而是因为涩谷有足够的产品,他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从涩谷站到Parco百货的路上,曾经充斥建筑外墙的Seibu系统的固定广告牌,被能够实时反映时尚潮流的电子显示屏所取代。但这些研究人员也提醒我们,认为大资本控制城市和消费者的努力已经失败是幼稚的。事实上,自我完成被打破后,“董迪”似乎比依然坚持正统梦想王国的美国家庭跑得更顺畅。东京迪士尼海推出的原创影像在海外大受欢迎甚至大卖,整个园区游客的回头率和人均消费都呈上升趋势。

结局

虽然“东堤”因疫情首次出现经营亏损,但运营商和市场显然没有降低对其前景的乐观看法。9月28日,公园重新开放后,投资近750亿日元、横跨三个公园的重大改造正式开始迎客。此外,面积14万平方公里、估算总金额2500亿日元的新项目也将按照疫情前计划开工。如果不关注迪士尼,包括任天堂世界、吉卜力公园、环球影城旗下的哈利波特公园在内的几个大型主题游乐项目也同时在岛上启动。在已经完成后工业转型的日本,跨国资本和本土文化会带来哪些新的消费习惯和空做法?而普通人的主动甚至反抗又有什么不同的发展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论是作为过去的教训还是其他的山,肯定会给其他社会带来不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