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闲暇时翻书
就教育而言,教育有两面性。
第一个方面是教育的出现,知识的传授,以及我们看到激烈竞争的考试。
这种竞赛以学科知识的考试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筛子,把一批学生筛进了象牙塔。
当然,人们也不愿意让孩子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一题多解”等神经质的问题上,因为他们崇尚知识,渴求真理。真的是因为跨过文凭的门槛,考上名牌大学,是父母能为孩子想到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这就是“千军万马”过木桥的内在原因。
就教育而言,这甚至不是“追求知识”的表面含义,而是在竞争筛选的幌子下的表面异化。
我们不能让苹果树结梨,但我们可能是在要求孩子标准化“优秀”。
雅斯贝尔斯说:“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指出了教育的另一个方面,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与“接受知识”相比,如果教育可以是一种人与人的教育,那么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被揭示出来。这种教育的内容在于向孩子展示做人的道理,如何设定人生的志向。
只有有精神追求的人,才能在相处中唤醒另一个人的精神。
追求分数是一种精神追求吗?我不确定。这个问题就像在问:追求银行存款是一种精神追求吗?
如果算上,我们可以在孩子和老师对成绩的执着中看到这种精神追求。
基于孩子在校课业压力的现状,我同意家长和学校应该“相向而行”。对于10点以后做不完的作业,让孩子放弃,早点睡觉。家长要负责和老师沟通。
其实,当孩子的态度从一年级对学校的好奇转变为对学校的厌恶和恐惧,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恰恰是我们在谈论“灵魂”这个词时,家长和教育服务提供者感到困惑的原因。
当父母把孩子的成绩托付给学校和辅导机构时,如果把教育的本质托付了,就是一种轻率。
一个孩子可能会幸运地遇到一个让他对学习感兴趣的老师。但即便如此,也只是教育的表面,对成绩的追求激起的不是灵魂,而是孩子的竞争力和虚荣心。
批评教育机构的完善是一种“吹毛求疵”。我希望我们能点燃自己的灵魂,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工作。
结束.独家感悟,每日更新,如果还喜欢,业余时间注意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