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栏目:军事 2021-10-12 01:19:42
分享到: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字寿仁,号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教育家、阳明心学大师,他与孔子、孟子、朱成为孔子、孟子、朱。阳明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知行合一”。

在《列传》中,徐艾未能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导,于是向老师请教。王阳明请他举几个例子。徐艾说:“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爱兄弟,但是做不到孝顺父母,爱兄弟。这样看来,“知”和“行”显然是两回事。“知行合一”怎么说?王阳明说:“这是因为心已被私欲蒙蔽,不再是‘知’与‘行’的真面目。如果你知道而不去做,你就是不知道。《大学》里说“好色之徒,恶之徒,臭之徒”。看到美自然喜欢,闻到恶臭自然不喜欢。并不是说喜欢之前要考虑美,闻到恶臭的时候要考虑美,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不喜欢。再比如,一个人如果尊重自己的父母,他一定是这样做了,才可以说自己懂得尊重父母。如果只是说尊重父母,那怎么叫知道呢?再比如,知道痛苦之前一定是痛苦的。如果你知道自己饿了,那你一定是饿了才知道自己饿了。这就是“知道该做什么”的真实本质。

王阳明的解释很简单。王阳明“知行合一”,1517年赴江西赣州,后在南昌待了35天平息王宁叛乱,1527年赴广西剿匪。三次战争的完美将他推上了圣人的神坛。这三场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知行合一。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意思是做自己知道的事情。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王阳明不可能和他一起做出这样的成就。王阳明1508年在隆昌悟道时提出了“心即理”的概念,但第二年又去贵州书院讲学“知行合一”。可见,“知行合一”来源于“心即理”。“心是理性的”是心理学的基础,人们相信正义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为了良心。生活必须发自内心,这样才能呈现正义,心中的正义和行动不能分道扬镳。所以,“知行合一”的“知”也是指良知。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正义。这种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但人的私欲会蒙蔽人的良知,所以王阳明一直谈到“致良知”直到后期,即恢复被遮蔽的良知,使人的行为能够“知行合一”。

人生在世,如果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到“知行合一”,我们都服从自己的良心,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无所不能的圣人。王阳明就依仗这一点,王宁朱陈豪起义后,绝大多数官员在奏折中没有提到王宁谋反,只说南昌变了。因为明朝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朱很有机会夺取大明河。只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才直接说明朱造反,发动了军队。当时,王阳明在去福建的路上没有一兵一卒,但他立即组织平叛,只用了35天就活捉了朱。王阳明只是遵循自己的良心,致力于避免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