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鸟念什么 读懂鸟类语言|效鸣之谜

栏目:生活 2021-10-11 23:51:48
分享到:

作者|谢建明

自然爱好者

澳大利亚的七弦琴鸟、非洲的鹦鹉、美国的嘲鸟、亚洲的八哥……看到这些鸟,你会想到什么?当然是他们出色的口语能力,正式称为“小明”。

网络上对小明的定义是,有些鸣禽具有模仿人类言语的非常优越的“口语技能”。因为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它们曾经认为自己没有思想和意识,无法理解人类语言的含义,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和机械模仿。这种模仿行为在科学上叫做小明。有些鸟也喜欢借鉴其他鸟的歌唱,属于有效歌唱的范畴。

我们的前辈早就注意到了一些鸟类的这种能力。《汉书·礼记》中有一句话“鹦鹉会说话不用鸟,猩猩会说话不用动物”,鸟可以像神一样学习人类的语言,成为宫廷玩物的代表。鉴于中原鹦鹉资源极其匮乏,会说话的鹦鹉在周边国家向中央政府进贡的物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不足是受文化特征的影响。对自然现象的人为推测多于实际验证。比如鸟类的这种模仿行为就叫“学舌”。其实鸟类不是靠舌头发声的,学舌头也无从谈起,但成语还是有“巧舌如簧”和“笨舌”的用法;同样,思想的起源也归于内心,比如“得偿所愿”、“别有用心”。鸟类的歌唱器官是歌唱管,由几个增大的气管软骨环和它们之间的膜组成。通过来自气管的空气体,振动发声膜发出声音。鸟类如何发出叫声不仅取决于发声管的结构,还取决于一些未知的因素,所以我们无法完美地解释为什么通常发出单调刺耳叫声的鹦鹉在发出有效的叫声时能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

鸟类的叫声通常分为兴奋的炫耀性鸣叫、紧张的警报性叫喊、渴望接触的呼唤和感觉放松的呢喃。有些鸟类在有效时不会发出本种固有的声音,所以它们的动机和行为不容易解释。自然界中的鸟类有各种各样的鸣叫声,其中一些类似于其他熟悉的声音。这种神奇的鸣叫属于它们与生俱来的招摇鸣叫,不是学习型的有效鸣叫。

很多年前,我在写一本关于鸟类学舌行为的科普书时,谈到了有效歌唱的问题。根据当时可获得的资料,我认为鸟类模仿其他声音有着明确的兴趣动机,通过唱歌来营造一个虚假的环境,从而在其中获得一些利益。比如大多数野生鹦鹉喜欢群居,在集体中可以获得安全感。当笼中的鹦鹉感到孤独时,它们会试图用主人的声音与我们交流,以便融入我们的群体,获得食物和保护;伯劳鸟喜欢模仿鸟的声音。他认为他想通过模仿这种叫声来引诱猎物上钩。后来在观鸟实践中,他发现伯劳鸟在鸣禽中的情商名声远高于猛禽,不会被鸟类围攻。当树梢高调出现时,他会发出有效的声音。在那种情况下,他根本不可能伏击和攻击鸟类。有趣的是,它们经常和潜在的猎物站在同一个树枝上。

结合这几年的所见所闻,对鸟类的影响有了更不确定的认识。不过,我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例子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

可能存在一些角色错位的因素。这里,我举一个斑点知更鸟念佛的例子。以前一直觉得这种鸟唱歌不灵便,说明“鸟命”很容易被环境改变。我认为斑点嘲鸟的鸟类生活比信徒们更简单,也更少让人分心。有时候不禁会想:念佛的时候真的会被神仙照顾吗?

有效的歌手模仿各种自然声音,他们接收的对象自然是各种能听到声音的对象。只有那些非常擅长口语技巧的有效歌手才知道这种模仿的意义。鸟类真的不能理解它们模仿的声音的含义吗,就像一些结论认为的那样?不一定。我在之前的推文中提到了灰鹦鹉亚历克斯。他能在6以内计算加法,还能说出150个英语单词,7种颜色,5种形状。很难说亚历克斯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只是一种语气模仿。许多接触过它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灰色鹦鹉亚历克斯让人们对鸟类有效歌唱的意义产生了无限遐想。

如果阿历克斯还活着,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秘密,但很不幸,他在2007年9月去世了,我们找不到一个能在灵魂上与人类交流的自然信使。

小明可能是鸟儿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伊甸园美景时,发出的由衷赞歌。小明之谜就像候鸟千里迁徙之谜一样,注定会成为长期爱鸟人士的浪漫题材。

-结束-

编辑| |刀

再捡起来

-让科学更科学,让科学更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