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处于紧急状态,土地被三面包围。日本海军也突破江阴要塞,正在下游扫雷。守备司令唐生智下令撤退,要求各部从正面突围。然而前线是日军,高级将领纷纷逃到下关渡河。然而,本应组织部队从下关撤退的宪兵代理司令肖善玲却放弃了上船的机会,留在城里为部队遮风挡雨,掩护难民撤退,最后在长江上洒血,壮烈牺牲。
肖善玲,湖南益阳四方山人。他出生于1892年,毕业于保定军校。1930年,当国民军宪兵队成立时,他被提升为少将参谋长。国军在沪淞沪会战失利后,日军逼近南京,宪兵被指定为南京守备。顾司令员突然宣布生病,要求在后方治疗。并把他所有的职责交给作为代理人的萧珊玲。与此同时,南京市警察局局长王也弃职逃往大后方,肖善玲奉命担任警察局局长。
11月24日,唐生智出任南京警备司令。三天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我奉命保卫南京时,我至少有两件事是确定的。一、我所属部队誓死与南京同生共死;第二,这种牺牲肯定会让敌人付出很大的代价。”12月8日,日军已经联系到了南京的外据点,形势愈发紧张。
小善岭村民陈玉川曾上门劝说:“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安全。”萧被“与城同生共死”的口号感染了,回答说:“奉命镇守京师,怕死,跪拜称奴,如何能面对江东父王?”随后,警部保卫部负责人杨全又来问:“如果很紧急,我们警部应该有什么样的下属?”萧善玲回答:“必要的时候,我会去带你一起生老病死。”只有这样,警察部队才能安定下来。
当时宪兵的防区主要是清凉山和明宫,萧善岭也到前线指挥工事建设。9日,日军猛攻广华门时,萧善领命一些保卫清凉山的宪兵前去支援。第二天,中山门吃紧,他从明故宫派出部队增援。同日,日军开始进攻由宪兵防守的新河棉堤。宪兵坚持了12天,阵地仍未失守。战斗的详细报告曾写道:“血战四昼夜,打了几十仗,个个英勇无畏,杀敌取得战果。”
12日下午,中华门前雨花台位置下降,紫金山第二高峰也下降。日军占领制高点,用系留气球观察引导,不断轰炸南京,形势越来越危急。萧善玲要求没有作战任务的警察部队渡河和袖手旁观,留下自己指挥。然而,驻扎在弋江门的第36师没有接到撤退命令,拒绝通过警察部队。下午5点,唐生智召集全军各师开会,部署撤退计划。按照计划,当晚11点以后各部从前线突围,只有宪兵和非战斗部队从下关渡河。
因为撤军计划太突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所有大臣都拒绝在计划上签字。唐生智别无选择,只好加上一句口头命令:“如果87师、88师、74军、教导总队不能全部突围,有渡口的时候,可以渡河,在漳州集结。”但这句话成了南京撤退混乱的根源。唐生智渡河后,各部立即命令部队撤退,全部涌向下关,造成南京一片混乱。高级将领逃命,有的甚至会后连部队都没回就过河了。大多数中层将领都能上渡船。
按照撤退计划,萧善领应该已经命令第三批宪兵、通信部队、工兵部队和机枪连在下关渡河,他自己也可以和军队一起渡河。但是在这个时候,仍然有许多警察被困在城市里。他把宪兵交给团团长罗友生,放弃渡河的宝贵机会,留在下关,以容纳损失的部队,掩护其他部队撤退。
下午,一些和警察局副局长方超一起出城的部队在河边发现了船只,能够安全过河。在宪兵队负责人罗友生的指挥下,也成功地用自己绑的木筏过河。战后,杨权回忆说:“他没有违背诺言。他总是带领宪兵队的警察直到南京沦陷前的最后一刻。他没有抛弃我们,独自逃走了。”
13日拂晓,日军进犯南京,三面追击下关,但仍有数万军民等待渡河。追击的日军带着机枪来到河边,扫射军民。萧山看到这种状态,心想与其等死,不如拼个你死我活。他喊道:“回去躺下,不带武器,拿着枪跟着我。”他组织部队在下关与日军激战5个小时,直到中午日军赶到,河道被日本军舰封锁,向正在渡河的中国军民射击,数万人在河中丧生。
萧山陵公墓
他的人见形势吃不消,就把萧山岭拉上事先绑好的木筏,准备渡河。提前渡河的警察部队,从来没有等过肖善玲。在上报上级的详细战斗报告中,他写道:“部主任萧善玲在下关指挥宪兵时走散,至今生死不明。”直到12月28日,一名侥幸脱险的警察告诉中央社记者:渡河时,敌舰不断鸣枪,船只倾覆,多人被毁。萧善领也死于长江,成为保卫南京的最高级别将领。
萧善领死后,国民政府追授他为中将,以表彰他的忠诚和勇敢。1984年,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在南京最危险的时刻,萧珊玲用生命兑现了诺言。反而是一些口口声声说“与城同生共死”的高级将领在危机来临时陷入混乱,只想逃命而不执行军令。这也是南京崩溃、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一个萧山令当然改变不了南京的战局,但如果人人都敢用命,日寇怎么敢如此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