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 倪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进展与研究方向 CSA&TISC 2021

栏目:军事 2021-10-04 10:00:52
分享到:

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年会暨2021天坛国际脑血管病大会于2021年7月9日隆重开幕。北京协和医院君妮教授在本次大会的第一、二次会议上分享了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穿支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的报告。文章排列如下。

作者:一脉通天坛报道组

艾迈通整理报告,请勿擅自转载。

临床经典病例回顾

患者,男,71岁。既往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因阵发性左肢体无力入院2天,每次发作4次,每次2-5分钟。录取NIHSS分数为0。入院后,患者接受双抗体、强化他汀类药物和扩容治疗。

病情变化:入院后仍复发8次,最后一次遗留偏瘫。之后偏瘫加重,NIHSS评分9分。

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小动脉闭塞型

预后:出院后Mrs评分为4,出院后随访6个月Mrs评分为3。

思考:

1.患者频繁发作TIA而无大血管狭窄,那么机制是什么?

2.为什么疾病进展迅速?

3.如何治疗和预防?

4.患者是典型的小血管疾病吗?

穿支动脉的解剖和病理机制

穿通动脉主要来源于威利斯环、大脑中动脉M1段和基底动脉。常见的穿通动脉主要包括香菇动脉、Heubner返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脑桥穿通动脉等。病理腔隙和影像腔隙是典型的小血管疾病。

穿动脉粥样硬化

BAD定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穿支动脉开口或近端狭窄或闭塞,BAD可导致脑深部单发性脑梗死。目的是将其与由小动脉纤维化/脂质透明变性引起的腔隙性梗死相鉴别。

研究BAD的意义:主要与真正的小动脉病变引起的LI相鉴别。因为两者影像学表现均为皮质下单发梗死,但治疗和预后不同。

BAD的诊断、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根据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类,BAD患者可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疾病、隐源性卒中等病因中选择。临床诊断可以根据BAD的高危人群观察是否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如梗死灶、SCVD标记物和显示载体动脉的HRMRI。

BAD梗死面积:穿支区的梗死面积取决于穿支血管的分类。1级穿支病变的梗死面积最大,3级穿支病变的梗死面积最小,最大梗死直径可达30毫米;;BAD病变多为> > 15毫米或20毫米,而穿支远端病变多为< < 10毫米。

香菇动脉BAD梗死灶特点:靠近MCA或累及基底节区底部,冠状位图像上呈“逗号样”梗死灶自下而上呈扇形扩展,或在头轴位DWI图像上累及≥3层。

脑桥BAD梗死灶特点:靠近中线,底部靠近脑桥腹侧表面,尖端朝向脑桥包膜。多位于BA脑桥旁中央支供血区,常位于脑桥中下段,多不同时合并脑桥外病变。

BAD的治疗和二级预防

BAD患者卒中进展风险高,短期预后差。急性治疗包括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摘要

1.TIA多发于无大血管狭窄的患者,其机制是BAD导致内囊预警综合征——脑梗死。

2.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属于BAD早期进展。

3.治疗方法为抗血小板治疗加强化他汀治疗。

4.患者的卒中分类不是SVD,而是BAD。

锁定医美通神经病学频道,同步查看CSA & TISC 2021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