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有三大繁殖问题,一直徘徊在濒危动物的边缘。再加上各种疾病,大熊猫患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发现,大熊猫不仅保留了食肉动物的一般形态和生理特征,而且具有为适应长期生存环境和食物条件而形成的独特生理解剖特征。因此,大熊猫的疾病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发病机理、症状表现、疾病发生发展等方面与一般动物有着相同的方面,在致病因素、疾病类型、诊断治疗等方面也有着特殊的方面。
大熊猫的疾病与它们的饮食习惯、生理功能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活区域的大熊猫患病的种类和概率也不同。
接受治疗的大熊猫
临床研究表明,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的发病规律并不完全相同。就常见病而言,根据野外观察和抢救,野生大熊猫寄生虫病排名第一,消化道疾病第二,呼吸道疾病第三;对圈养大熊猫来说,消化道疾病排名第一,呼吸道疾病第二,传染病第三,皮肤病和营养代谢疾病第四。对于长期在基地饲养大熊猫的饲养员来说,圈养大熊猫的健康问题一直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的饲养员章昊与我们分享:“通常,其实我们在饲养大熊猫的时候,更多的是大熊猫的健康问题,因为大熊猫经常容易生病。要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随时隔离。因为圈养的大熊猫没有以竹为食换笋的季节性意识,所以每当它以竹换笋的时候,在进食上就会更有选择性,我们也担心它的进食问题,因为大熊猫一旦吃不好,很容易生病。所以我们一年四季也很担心,因为如果它长期吃一种食物,大熊猫的营养摄入也是不均衡的,我们会有选择地把它换成各种品种的竹子和竹笋,每一种竹子的营养含量都不一样。为了照顾它的身体,我们也会有选择地主动调理它们的食物。”
接受治疗的大熊猫
通过对成都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疾病的统计研究发现,幼年大熊猫易患肺炎,而亚成年和幼年大熊猫多营养不良,幼年大熊猫易发生肠梗阻,老年大熊猫易患癫痫、肺炎和营养不良综合征。此外,各种传染病也时有发生。胰腺炎和脑血管疾病日益威胁大熊猫的健康。大熊猫幼崽,尤其是刚断奶的大熊猫宝宝,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顽固性胀气、腹水等症状。虽然治疗不难,但很难复发,影响生长发育。癫痫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尤其是年老体弱的大熊猫,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大熊猫患各种肿瘤和癌症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仍是不治之症。
萌萌里的大熊猫真的很可爱,但是当它们生病的时候,真的很让父母担心。大熊猫得什么病,怎么开对药等。,一直困扰着大熊猫保护工作者。
大熊猫疾病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34年美国学者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中国最早的研究出现在1941年四川松潘大熊猫首次发现犬钩虫的报道中。
寄生虫病是大熊猫最常见的疾病,包括蛔虫病、蜱病、蠕形螨病、吸虫病等。其中,蛔虫病的感染率最高。野生大熊猫蛔虫病感染率为100%,死亡率高达66%,严重危及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解剖了一只死于蛔虫感染的野生大熊猫,发现了2304条蛔虫,填满了整个胃和肠。由于大熊猫蛔虫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与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蛔虫的生活史有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防治野生大熊猫蛔虫,但对圈养大熊猫采取了科学的预防措施,感染程度有所降低。
事实上,大熊猫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虽然很高,但只是大熊猫疾病研究和预防的一小部分。比如对于圈养大熊猫的疾病防控,建议大熊猫的饲养者在生活中不要饲养宠物,避免大熊猫与其他动物发生共病的可能性。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的饲养员章昊和我们分享:“我们所有的大熊猫饲养员都要求我们不要养其他宠物,因为大熊猫和其他动物也有可能会有共病,比如犬瘟热,这对大熊猫来说是一种灭绝性的伤害。大熊猫一旦感染犬瘟热,基本就是
自1978年以来,为抢救因箭竹开花死亡而遭受饥饿的大熊猫,四川大熊猫科研人员同时运用解剖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方法,对大熊猫的病理生理和临床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编著出版了《大熊猫繁殖研究》一书,系统总结了近20年来大熊猫在临床上见到的疾病,基本形成了《大熊猫疾病谱》的雏形,将大熊猫疾病的防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研究,不仅为大熊猫常见病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实用技术,还揭示了大熊猫输血的可能性,发现了大熊猫不易繁殖的奥秘,如高度特化的卵巢变化、卵子难以成熟、卵巢中锌含量过低等。然而,大熊猫的疾病种类繁多,研究大熊猫的疾病和病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节目的音频内容取自
四川大熊猫记录
音频制作: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播:罗鹏
读者报
认识过去,长知识,说故事
走过万水千山
我仍然想念你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日报
邮政编码: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