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站 畅通国内大循环 中国统一市场的最新一战

栏目:教育 2021-12-01 00:36:42
分享到:

《经济观察报》两刀/文章的“双循环”可能是近年来决策层提及最多的概念之一。最近一次是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果考虑到这方面的表述是几个月前“逐渐形成”的,决策层传递的信号已经相当清晰。

政治局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很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来认识”。由此可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不是短期的战术考虑,而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是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这种策略可能会主导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另一项任务是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一方面要“加快队形”;另一方面,又是一场“持久战”。新冠肺炎疫情前的世界和疫情后的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句话在这里也适用。

市场不太关注的是,一场以统一国内市场为目标的“公平竞争审查”正在全国铺开。本次审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调查梳理现有政策措施上万条,废止或修改妨碍公平竞争的文件或规定,为国内流通畅通扫清障碍。

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率先交出“成绩单”。在当前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首先需要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否则,如果国内循环不畅,如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也可以说,这是中国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统一国内大市场的关键战役。

如果我们睁开眼睛,这场战争可以追溯到2001年。是的,那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2001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施区域封锁的规定》,明确规定任何地方不得制定实施区域封锁或者区域封锁内容的规定,阻碍了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损害了公平竞争环境。

这也被确定为“十五”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考虑到距离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只有8个月的时间,那么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下,中国正面临全面开放。在众多事情中,反对地区封锁被列入了重要议程。不能说统一国内市场实际上是扩大开放的一个大主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个隐性战略是大规模对外开放,这将迫使国内开放和改革。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可以照顾到今天人们对于“聚焦国内大循环”的关注。显然,这绝不是关门的封闭操作。甚至可以说,这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必要条件。

当时的人们大概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项如此艰巨的任务。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它已经成为许多部委努力推动的话题之一。

商务部等七部门在2004年率先清理。

当时媒体报道,全国共有28个省、自治区转发了《通知》,有的制定了具体的清理工作方案,有的成立了清理领导机构。但在部分地区,地方保护范围仍在扩大,保护手段更加隐蔽。在一些地方,加强市场的统一性甚至是当务之急。

这一轮清理的结果是,2005年底,正式宣布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452766个“红头文件”进行审查,对含有区域封锁内容的308个文件进行清理。这些阻碍公平竞争的文件,涵盖了肉类、烟草、建筑、交通、医疗、劳动等30多个行业及其产品,其中36个被修订,268个被废止。

从2013年到2014年,新一轮的清理工作正在进行。

商务部等十二部门按照《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工作方案》共同推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商务主管部门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发布了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本轮清理涉及的问题包括:跨区域企业的税收政策;对外国产品或者服务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和歧视性价格;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单位或者个人购买指定的产品和服务;设立检查站、阻碍或限制外国产品入境或本地产品装运等。

作为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商务部还向中国汽车经销商协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区域封锁行业垄断情况问卷调查的通知》,征求协会及其会员企业对打破行业区域封锁和垄断的意见和要求。

清洗仍在继续。2015年,萧山市政府办公厅也发文,禁止各区县相关单位以任何形式实施区域封锁和行业垄断。表示将整治和取缔十种区域封锁和六种垄断行为,探索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长效机制。

经过三轮轰轰烈烈的大清洗大清洗,有没有阻碍国内流通的梗阻?

问题是,我们建立统一的市场了吗,还存在堵点和障碍吗?这是所有地区和行业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各方反馈的信息来看,几轮清理和吹扫都相当有效。例如,如今,我们很少听到对一般商品和服务的粗暴限制和封锁——这在许多年前很常见,从基本的日常用品到烟草和当地特产。有一段时间,一个直辖市因为撤下了南方某企业生产的特色产品,引起了轩然大波。根本原因是地方保护。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之初,各种地方对新能源汽车的保护也蓬勃发展。

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般商品的壁垒——因为电子商务可以发展,它原本需要一个统一的市场。如果市场被地方封锁分割成区域市场,就不可能有基于统一市场的全国性电商。幸运的是,在不断清理地方封锁的背景下,在新互联网经济的预期下,虚拟网络有效地冲击了区域家庭中存在的物理障碍。

即便如此,市场上仍有很多关于隐性壁垒的抱怨。这些无形的障碍和阻碍体现在建筑和医药的各种招标中,也体现在投资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私营企业中。有媒体披露,除了公开披露的招标文件外,一些地方还有所谓的“抽屉文件”,限制外国企业参与投标。在一些地方,外国企业通过“供应商名单”被隐性排除在外。有业内人士表示,招标过程中的很多做法可能比较隐蔽,根本无法得到外行人的认可,很难防范或处理。

如果说我们过去看到的是限制商品和服务,干预公平竞争,那么很多行业和地方的做法就隐蔽得多。如果说我们过去看到的是一种“硬封锁”,现在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软封锁”和“软约束”。

阻碍依然存在,只是改变了。

2016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15年过渡期结束。在此期间,中国完成了一系列与公平竞争和统一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例如,被称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于2008年颁布实施。我们对统一市场的理解显然比以前更深刻了。

同时,需要依靠完备的制度体系,推动建设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正式建立。随后,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务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办公室,进一步细化了公平竞争审查的标准和程序,完善了相关工作机制。

目标一如既往——公平竞争和统一市场。

2019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文要求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范围为2019年12月31日前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政策措施。甚至包括法规之外与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相关的其他政策文件,以及“一案一议”等形式的具体政策措施。

这是中国政策体系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最新战役。

截至目前,湖南、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已清理完阻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但是,如果冷静地看,这项工作不是一仗就能完成的,或者可以说也是一场“持久战”。

对于今天的中国市场来说,要畅通国内流通,更重要的是畅通要素的流动渠道。比如人才流动还是要受户籍控制和社会保障。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好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目标明确——构建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经济增长为锚形成的区域竞争格局下,多年来各地政府竞相出台针对本地企业的财政奖励和补贴政策,而在统一的大市场中,这种奖励和补贴政策也可能阻碍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清理各地历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就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而言,现行的“谁制定、谁审查”原则也可能大大降低审查效果。从2016年6月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到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公布涉嫌行政垄断案件59件。一项实证研究显示,有28起由上级部门或公开报告发起的审查案件,只有3起是自我审查。

现行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迫切需要在线升级和迭代。监管部门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2020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文,认为公平竞争审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审查规则有待完善、制度缺乏刚性约束、部分地区和部门认识不足、政策措施审查不全面等突出问题。

文件对完善审查规则和工作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三年左右基本建成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该文件建立了定期审查机制。建议对2020年1月1日后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定期评估清理,可每三年组织一次,或与法规、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一并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消除和限制竞争的问题。

文件还提出,要完善考试范围,细化考试标准,优化考试方式,实行第三方评价。“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委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咨询机构等。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充分评估政策措施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公平审查本辖区内的政策文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将牵头每年组织一次政策措施抽查,检查相关政策措施是否履行审查程序,审查流程是否规范,审查结论是否准确。

回到本文的开头,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在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应该是保证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只有这样,中国市场才能吸引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