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厅,著名指挥家谭利华迎着灯光转向观众,目光紧紧追随着他。一瞬间,谭利华恍惚了。将近八个月前,他亲眼见到了观众。
谭利华和音乐厅有协议。从第一届“打开艺术之门”艺术节开始,20多年来,他每年夏天都带着北京交响乐团来这里为孩子们准时“开门”。今年,赴约变得异常困难,甚至不可思议。“我还记得,在春节前后最严峻的时期,我们无法想象有一天能在剧场里遇到所有人。”谭利华说:“看到这么多孩子,我既高兴又兴奋。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伟大的祖国。”
他挥了挥手,这一非凡的表演在《我爱你,中国》的旋律中奏响。
音乐是时代的回声。上周,“黄河入海”在山东济南奥体中心上演。演出阵容前空:仅舞台上就出现了近千个乐队和合唱团。他们来自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山东歌舞剧院、山东新产业工人合唱团等组织。中央歌剧院院长刘运志亲自担任乐队指挥。此外,著名演员温玉娟、吴刚、靳东,以及一线歌手廖昌永、莫红、张晔等也登台表演。音乐会前半段由谭利华演唱《咆哮黄河》,曲目为《黄河大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的《黄河怨》《保卫黄河》等经典片段。
“黄河大合唱中强烈而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特别适合当下的环境。”接到任务后,谭利华二话没说,坐高铁直奔济南。这时,离演出还有十一天。一般情况下,专业乐团准备一场音乐会可能只需要两天时间,更不用说《黄河大合唱》必不可少的经典了。压力并不大,但这一次,业余成员占合唱团约700人的60%以上,而谭利华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留给了他们。
谭利华对音乐一直很严格。上世纪90年代,他领衔北京交响乐团“幕评”。有人质疑,有人不满,谭利华不为所动。排练的第一天,他的目光扫过唱诗班,他生气了:“你怎么还拿着乐谱?”《黄河大合唱》中有一些声乐技巧是业余合唱难以驾驭的。比如《保卫黄河》中,著名的“风在咆哮,马在狂叫,黄河在咆哮”的合唱。不同的声音要整齐有层次感,所以一定要掌握好重音和气息。但是如果大家都低头看比分,怎么看指挥,注意对方的配合呢?谭利华放了“狠话”:“我以后不允许看到任何人拿分数。如果你不想参与,就不要参与!”果然,第二天,“庞大”的唱诗班没有一个乐谱。
读书也需要烦恼。多年来,谭利华与包国安、屈贤和等老一辈艺术家合作过《黄河大合唱》。这个时候,“新人”金东正在等他。情感表达是演员的优势,但《黄河大合唱》的朗诵很难跟上乐队和合唱团的节奏。也是“保卫黄河”的通道。如果你犯了错误,像黄河一样上涨的情绪会受挫。谭利华帮助金东找到关键段落,一遍又一遍地“挖掘”细节。面对真正的艺术,无论是普通的业余演员,还是备受瞩目的“明星”,根本没有捷径可走。
谭利华在处理中国音乐作品时,愿意认真对待12%。他的微信头像是天鹅。天鹅浮在水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水下的手掌却在不停地转动,这与他今年的状态非常相似。音乐家总是很忙。当他们因为疫情呆在家里时,他们很少如此平静地接近自己。谭利华利用这段时间整理了很多素材,比如高分辨率或低分辨率的表演视频、乐谱以及随着时间流逝而变黄的节目。当拾起这些记忆时,谭利华常常感慨。人们总说没有一首旋律能像以前一样代表和影响一个时代,但其实有些中国作品写得并不差,只是因为首演乐团对它不够重视,被遗忘和锁在了时间的尘埃里。“如果乐团能像排练西方经典一样关注这些作品,结果可能会不一样。”谭利华对乐团的严格甚至“严格”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作曲家正处于创作最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乐队的掌控,对世界的思考,都是安心的,他们的作品理应得到更多的呵护。
在他50年的指挥生涯中,谭利华经历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现在,他想从自己的经历中梳理出更多的脉络,供更多人参考。“这是我给音乐行业同事的一个账户。未来,每个人都会发现一些更清晰、更清晰的东西。”说着,谭利华笑了。“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的坚持是‘病态’的。就算丢脸,也还是一根肋骨,初心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