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起源极广,贯穿中国上下五千年。对今人来说,看待民俗需要站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有些民俗迷信、封建,而有些民俗却益智、寓意深刻。
俗语“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就是这样一个极富来历的说法,它内涵丰富,且来历极广。
今天,咱们就以故事下酒,一步一步来解释这句传统俗语,为何在乡下很流行,到底有何科学道理;
一、人怕三长两短“三长两短”,为汉语成语,出自明代《鸳鸯棒·恚剔》:“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但是在明代之前,“三长两短”早已流行于民间,传言极久,来历颇多。
来历一,棺木长短。棺材,为人死后的归宿,棺材的构成颇有寓意,通常由六片木板凑成。每一片木板,各有称谓。
棺盖、棺低被称为天、地,而左右两片木材则称为日月,至于前后两块叫“彩头彩尾”,如此人虽死,却仍在天地之间。
棺材上下、左右的木材为长木,前后木材则为短木。因为棺盖在人活着的时候是不盖的,只有死后才会盖上。去掉棺材这块木板,正好“三长两短”。
当然,没人想见棺材,见到了棺材就意味着人之将死或者倒大霉,人们怕见棺材,自然也就怕“三长两短。”
来历二,欧冶子铸剑传说。《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在这五把名剑中,胜邪、鱼肠为短剑,湛卢、纯钧、巨阙为长剑,作为举世无双的名剑,见剑者,就意味着有性命之忧,也应了“三长两短”之说。
来历三,“棺束”。《礼记·檀弓上》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在古代,没有盯着,人们制作棺木,都是用皮条将棺材之谜和冠盖捆在一起。
横着捆三道,纵着捆两道,因为横的方向是长板,而纵的方向是短板,所以横着方向要用三根长皮条,而纵的方向只用两根短皮条,如此一来,又是“三长两短”。
还有一类说法,祭祀祖先要三根长香,两根短蜡烛,正好“三长两短”,寓意祭祀,有死亡之意,也让人畏惧。
人,总是向往生的。秦始皇贵为千古一帝,为求长生,一生从不轻信他人的秦始皇竟然会相信那些江湖术士。能不死就绝对不要死,生死间有大恐怖,无可厚非。
二、香忌两短一长香,点燃后,寥寥青烟向上走,人们认为这股青烟可以将人们的思想上达天听,让天上的神佛知道。由此,香火成了礼敬神佛仪式中的必备之物。
烧香时,要将香插于香炉中,人对着香炉恭敬拜服。然而,上香的根数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败的是谁?所求又为何事?
在传统习俗中,一炷香只能为一事,心里只可想着一件事,为己还是为他都可以。三炷香则通常表示祈福,当然,只是为自己祈福。
六炷香,则为两辈人祈福,也有人家会上九炷香,则是为三代人祈福。有人说,是不是香上的越多越好?
切记,十三炷香是顶峰,不可超过十三,十三意为功德圆满。人们常说“烧高香”,“高香”便是十三炷香。
一般来说,寻常人只为寻常事去拜佛,以三炷香为宜。现在国家提倡绿色环保,许多寺院会遵循政府条例建议游客烧一炷香或者三炷香。
然而,上香时也有忌讳,比如两短一长;
香烧一半断了,或者灭了,都寓意着不详。而若烧出了“两短一长”的情形,则表示神灵或者佛祖不接受你的诚意。
按照民间说法,有可能是你心中不诚,又或者是心中所求之事不为天所容,再者,便是上香之人本身品德过于低劣。
当然,这只是迷信说法。香烧出了两短一长,很可能是香的质量问题,比如有两根香焦油量放的较多,燃烧自然较快。也有可能三炷香中有一炷香受了潮,切不可以此决运道。
结语我们上香敬神明、敬先人、敬佛祖,为的是心中安宁,给自己添加一份动力、获得一份希望,而不应该以此为寄托,自己不努力,求神拜佛是没用的。
所以,不论是“三长两短”还是“两短一长”,我们切不可因此束缚自己,应该将它们当作传统文化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