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传染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冬天,夏天自然消失。
猪的口腔粘膜、蹄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和烂斑,主要发生在蹄部,如蹄冠、蹄趾和蹄跟。发病初期,猪的体温升至40℃-41℃,食欲下降,步态僵硬不稳,躺在地上不起。路冠较暗,蹄红微热,然后形成水泡,由小变大。破裂时表面出血糜烂,呈暗红色。哺乳仔猪生病时,通常没有水泡和烂斑,但往往并发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在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会突然死亡。
本病的临床症状与水疱性口炎和猪水疱病相似,应注意区别。
水疱性口炎:由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多见于夏季和初秋。将囊状液体注射到小鼠体内会导致死亡,但口蹄疫不会。
猪水疱病:只感染猪,死亡率低,其病毒在酸性环境中稳定,不同于口蹄疫。
平时要预防和加强日常检疫工作,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农贸市场检疫和运输检疫。每年冬季集中普查一次,了解疫情情况。发现疫情时,要遵循“早、快、严、小”的原则,对疫点采取隔离、封锁、解毒、治疗等措施。病猪3个月内不得运往非疫区。同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如及时接种猪只,或接种毒性较强的灭活疫苗。必须注意的是,所用疫苗的血清型应与该地区流行的口蹄疫病毒血清型一致,否则无法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疫苗注射14天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个月以上。也可在病猪恢复2~3周后,用病猪血清或高免血清皮下注射,其保护作用可持续10天左右。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报告,封锁疫区,防止疫情扩散。疫区的猪要采取相应措施,宰杀病重的猪,将内脏和污染物深埋或焚烧,煮熟后就地食用。疫点周围可用2%烧碱溶液消毒,每2~3天一次。疫区周围的猪应立即注射口蹄疫疫苗,再注射疫区的猪。
用清水、醋、1%温盐水、0.1%高锰酸钾或2%硼酸清洗猪嘴。
水泡破后,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或涂紫色糖浆或冰硼。
先用3%来苏洗蹄,晾干,然后涂上青霉素软膏、磺胺软酱、松馏油、鱼脂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最后包扎,或者用煅石膏和锅底灰对半分,研匀,撒在患处。
猪流行性疾病发病后2~3天,每天1次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猪血清或高免血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