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一首歌,为了找到原话,我大胆地联系了名句、词曲作者甚至歌手;通过报纸,我也得到了一些远方粉丝的真诚帮助...今天想起来,似乎有着不可思议的天真,但那种执念,不管它,每次回忆起来还是会让人感到兴奋。
马,慢慢走
马,慢慢走。
我想看够这迷人的风景。
这片肥沃的土地似乎充满了石油。
万亩良田似铺黄金。
我从未见过青山绿水,风景如画。
从来没有人在绘画中见过大丰收。
我从未见过像丝绸毯子一样的绿草。
我从未见过骑在绿色丝绸毯子上的马牛。
我从未见过绿树成荫的新村庄。
我从未见过槟榔树下的竹楼。
我从未见过如此蔚蓝的天空,
这样的白云,燃烧着满枝的桃花
……
马,慢慢走。
这条林荫小路是多么安静。
别让钟声打破,森林里的寂静,
看那个女孩,在大楼前刺绣。
路边的小溪拨动了琴弦。好的
就像陪一个女生唱歌。
晚风扬起它温柔的翅膀,
永远和我的马在一起。
祖国,我爱你多彩的魅力。
我想看够,但不能总是看够;
祖国,我爱你美丽的声音。
我想听够了,但我永远听不够。
追寻本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经常在脑海里重温一首名曲:“慢点,马”。当时材料等方面的短缺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一首歌的页面都很难看到。爱好,连同得到它时不知道的印象,漫不经心地唱着:“肥沃的土地似乎浸透了石油……”“我从未见过绿水青山滴下的绿花和美丽的图画,也从未见过有人在绘画上获得丰收。我从未见过像丝绸毯子一样的绿草,也从未见过骑在绿色丝绸毯子上的马牛。”...
那种美轮美奂的画面,奇特而生动,略显夸张的场景,如在眼前,令人着迷。曲调明亮抒情,婉转悠长。每一句慢吞吞的话,虽然唱得不好,却能一下子引发深厚的感情,让人清澈、柔和、绵绵、明亮。这些似乎以前藏在某个地方。是那些歌唤醒了我,永远留在我身边。
80年代末,在一次单元演唱活动中,我向一位自称会独唱的歌手推荐了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我很快就找到了当时的歌曲集,抄下来发了出去。但那天他在审判排开口,我立马说他唱错了。什么“男女民兵在地里练武术,干部和社员在地里挥锄头……”怎么会这样他说歌词就是这么写的。我拉了一下歌曲页,看到后傻眼了。怎么会变成这样:
“劳动之歌已经唱遍了田野,响彻了群山...我从未见过一队车在云中行走,我从未见过千里平地奔跑的铁牛,我从未见过运河水在山间翻滚,我也从未见过旱涝保收;我从未见过森林深处的工厂,也从未见过通往深谷的道路……”
不,不,那不是原话。虽然不知道怎么唱歌,但当时娱乐活动很少,买了几首歌。发现,翻过来,不对;再转一下,没有,是不是记忆力有问题?我们的单元库规模有限,但也有很多歌曲收藏,一一搜索。没想到,很快都被买下储存起来了,而且都是上面的歌词。
我去问了几个一直爱唱歌的人,他们存的歌还是老样子。也有说听过原歌词,但找不到原貌。我注意到歌曲页上的歌词和音乐作者是这样标注的:李的原创歌词和的音乐。在可用的单词后面有一个“集体换词”的标记。似乎我们看到的都是这种版本的“换词”。
这不是我的记忆错误。一定有歌词触动了我的身心。他们不会错的。当时眼界狭窄,寻找信息源的途径极其有限。在我无助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千言万语的散文《我还在找那匹马》,诉说着我曾经记得的美好歌词和今天找不到的失望。文末:“但此刻,我必须找到心中的那匹马。”
看来我不是这首歌的忠实粉丝。短文于1999年1月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后,通过编辑部,粉丝们很快就给我提供了“马,慢行”的原话。江西南昌的一位蒋姓粉丝说,在《中国201名曲》一书中,他找到了“李词、歌”的美丽“马”;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交警支队的粉丝彭跃农也在百忙之中休息了一下。他在家人的收藏中找出了五六十年代的“老歌”,并为我打印出了原话全文...这种热情,如此具体的规定,显示了这首歌有多受人们的喜爱。我之前的搜索没有结果,因为我的视野有限。
因为彭跃农在上海有地址,我觉得“贪心”就发了一封信,不仅是歌词,还希望他能提供与歌词匹配的歌曲页数。彭先生被我的信惊到了,但那是因为两地的距离:“真不敢相信这‘马’来自陕西。我以为近在咫尺,但这匹‘马’在上海和陕西来回跑。”这封信我保存了20多年,因为我感激他的好意。当然,这封信附有歌曲页的副本。当时各方面条件有限,部分复制品被黑化。彭先生也“寄希望于信任”,而这份认真的友谊真的不敢辜负。
与生茂的通信
虽然我收获了这么多,但我的“野心”也被激起来了。原歌词作者李我不太熟悉,但我听过并唱过很多作曲家创作的歌曲。再远一点有“死了是一种快乐”“马,你走得慢”,再近一点有“看见你很亲爱”。我们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经常一路表演《老地主铺子寻访》,他和别人合作写的《长征组歌》都是令人难忘又深情的作品。虽然很多粉丝帮助过我,但我想知道词曲作者的反应。在我心里,做一个用乐谱感动我们的情感,提升人们精神的作者是很棒的。恐怕他们很难认同被随意改动的歌词。因此,我胆怯而大胆地把我的小论文寄给了北京和我最喜欢的作曲家生茂先生。
一时之间,没有回音,我很失望。大概的地址写得不清楚,或者作曲家看不上远方的粉丝。那年7月,我收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包裹。封面戴着“生茂”,很刺激。原来,生茂先生已经退休,不再住在战友歌舞团了。几个月后他才收到我的信。先生不仅回复了我,还告诉了我作词人李的具体地址。与这首歌相关的是,他给了我一份《生茂歌曲精选》的签名本,里面有“马,慢行”的歌词。
这本《生茂歌曲精选》收录了他创作的200多首歌曲,不包括长征组歌等一些有影响力的歌曲。其中,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歌曲,这些歌曲最初是生茂写的。在我外行人看来,一个人一生中有一两部作品被人记住,已经很了不起了。生茂先生,从“选歌”开始,他其实创作了很多人爱听、爱唱的歌曲,努力和天才,两者缺一不可?
与李的通信
根据先生提供的地址,我给远在春城昆明的李先生发了一封信,并附上报纸文章《还在找马》。很快,我收到了李的三页回信。对于我文中引用的“集体换字”,李首先回应:“凡是稍有审美知识,懂得创作规律的人,都能看到字的拙劣变化和‘左’倾文艺思潮的影响!”在信中,李先生详细介绍了《马,慢行》歌词的创作。
1961年,在省文联工作的李到西双版纳传达文艺工作指示。在这里,他深入自己的生活,进行短期的收集活动。西双版纳的美景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场景极大地感染了李。在短时间内,他在西双版纳创作了一组诗歌笔记。《诗话》中的短诗之一是后来著名的《马,慢行》。
说起这首诗,李记忆深刻。当时,在一位年轻作家的陪同下,他参观了勐哲、勐海。一路上,我看到绿草蔓延开去;蓝天白云下,农田肥沃,庄稼茁壮,随风摇曳,令人心动;路边的竹楼上,桃花深红浅红,让人眼睛灼灼。妇女们在路边的竹楼上编织刺绣。徜徉在乡村的傣族姑娘,歌声漫不经心却又轻盈,宛如大地的图画,让人无限流连。诗人坐在马车里,一路上听着马蹄声、钟声和叮当声。马走得并不快,但是在美丽景色中间的李觉得马跑得更快了。他希望时间慢一点,马慢一点。一个黄金话题自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马,慢慢走,慢慢走”…
回到车站,李抑制不住胸中澎湃的诗情。在油灯下,他写了一本书。不一会儿,一首注定传世的诗顺利诞生了。这首诗和其他几首写在这片金色土地上的诗组成了一个团体,以《西双版纳诗话》的名义被送到《边疆文艺》杂志。
不久,这首短诗与《西双版纳诗话》一起发表在《边疆文艺》杂志1962年2月号上。这些诗发表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喜爱。中国国家广播电台由中国第一代著名女播音员潘杰朗诵,并被制作成继配乐之后的另一种形式的作品。节目播出后,影响更广。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同志听到广播后,立即找到了这首诗的原文。敏锐的音乐家们觉得这是一首可以创作出好歌的诗,所以他们把它介绍给了著名的作曲家生茂。
生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歌舞团著名作曲家。在创作中,他经常运用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元素。据介绍,生茂一直在祖国各地采风、访民歌手、搜集民乐素材,这让他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激发了源源不断的音乐灵感。收到李的诗《马,慢行》时,住在河北省遵化地区,他立即来到西双版纳接待游客。因为李的诗带有明显的边疆傣族特色,比如原诗中“正是北方寒冬腊月,大雪纷飞,蒙哲巴桃花烧遍枝头。”“不要让马蹄声打破村庄的寂静。看那低头绣花的戴姑娘……”收集了一些傣族民歌,构思并写出了带有旋律的初稿。然而,这份初稿并不令人满意。业内人士认为,这首歌的初稿没有充分体现傣族曲调的韵味,也不像云南汉族歌曲的特点。作曲家生茂也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出熟悉北方音乐的长处。听了大家的意见后,希望李能改改他的诗,考虑删去傣族地区的词,使之更为广泛。
大家的意见让李感到心疼。在这组《西双版纳诗话》中,《马》是他的最爱,所以他很难修改自己完美的作品。但这是作为“任务”安排的,所以他不得不接受。在修改的过程中,一位领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这首诗写得很好。它通过描写西双版纳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么,我们能否通过描绘自然美来突出歌颂祖国的主题,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地方?这一思想显然为词人、曲家开辟了道路。
李和调整了歌词。首先,根据歌词而不是诗歌的特点、节奏和段落,它们整齐地接近音乐;然后削弱了西双版纳的地域特色,使其看起来既不像傣族,也不像汉族。修改后的歌词送到了生茂,作曲家激动不已:“改得好,改得好。”这是后来大家都熟悉的歌词。
从作曲到唱歌
生茂作曲,不像一些介绍性文章中描述的那样,很快完成了任务。生茂用了半年时间体验生活,写出初稿,最后完成作曲。来到云南后,他不仅深入农村,还去边疆采风。在农村,他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参与修山,看梯田是如何用一筐筐土堆“耕”起来的;看到田言是如何被石头“造”出来的……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经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当我再次走下山看到梯田时,心中的感受大不相同”,“我也亲身体会到了绿色的田阳,就像地毯一样,是如何被农民一个个种下的……这些都让我对祖国的自然风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深深体会到了山是那么的绿。”不用说,“我对待歌曲的感情是欢快的、舒适的、清晰的、抒情的”。在音乐上,他不再局限于云南傣族风情,而是从更广阔的世界汲取音乐素材。“我在西藏、新疆、内蒙古一些高音清亮的民歌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南方戏曲、民歌优美的抒情音调,融合创作。”一首注定被人们长久喜爱的经典歌曲终于圆满完成。
战友歌舞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玉涛作曲《马,慢行》后,首次演唱。播出后,立即引起轰动。经过修改,这首歌的歌词发表在1964年1月的《宋》杂志上。之后在全国传唱。
这首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当然与词曲叠加的艺术效果有关。它的歌词,生在仙境般的西双版纳,充满了浓郁而美丽的南方色彩;生茂在创作中,主要着眼于宽广明亮的北方曲调,并参与江浙一带的音乐,听起来清朗而优美;节奏欢快的时候是马平川,舒缓的时候是婀娜多姿……南北优势相结合,相互交融,形成一种难以形容却又直插人心的艺术效果。资料显示,1965年,作为一部大型音乐剧的插曲,周恩来总理还特别作出指示,希望《长征组歌》的创作者要学习这首歌的创作经验,并指出《马走慢》的基调是“南北之间的伟大成就”。这不是一个低而准确的评价。
随着歌曲演唱的巨大成功,荣誉接踵而至。1964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授予《马,走慢》为全国优秀作品一等奖;歌词作者李获1964年全军文艺汇演优秀作品奖;1989年,这首歌还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成立40周年优秀作品奖...
、李给本文作者的回信
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很幸运能通过与马玉涛的通信获得如此丰富的资料,其中大部分来自歌曲作者。感觉,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记录粉丝、歌词、词曲作者的帮助。李先生还随信寄去了《马》的乐谱。就这样,我有了几个版本的乐谱,其中两个是作词人和作曲人亲自呈现的,让人觉得特别幸运。我觉得这就是音乐的灵感,把人联系在一起。所以很多人记得“马”,给我写信,给我发歌,这让我感受到来自遥远声波的震颤。
至此,我和“马”的故事也差不多结束了。成语“人心不足”概括了人们往往难以阻挡的心理需求。最初收集歌词和歌曲作者的来信。歌手呢?我想走得更远,得到唱这首歌的著名女高音马玉涛的帮助。但这一次,接触并不那么顺利。
我不知道马玉涛的联系方式,所以我冒昧地再次写信给作曲家生茂。当时,生茂因心脏病住院,但他很快向我提供了马玉涛的联系方式。根据他提供的邮政编码地址,我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我为《马》歌曲写的文章。一方面希望马玉涛老师能够了解相关情况,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她获得更多的信息。没想到,信的封面上盖了几个邮局或者收发的邮票,然后就退回来了。
必须做的事情似乎有某种能量辅助。2003年2月,我收到了马玉涛老师的回信。我不记得我是把信再次寄到了正确的地址,还是由生茂先生转交的。能收到歌手的信,激动之情难以抑制。当马玉涛老师谈论这首歌时,它很有趣。回复开头我说:“这是我早期唱的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歌词已经还原了。是我保留的演唱曲目,每次都要唱。”“我在各大城市演出的时候,经常看到各种山寨版出版。这是市场混乱,没人问。我不想和这些小人物竞争。”“马”就是“马”。其实观众已经听了原话……”她当时说的混乱局面,除了“集体改编”的歌词之外,应该还有唱片、歌曲、碟片偷她的原创歌曲等等。
我在信中提到,我希望能得到她与或李的合影。她说:“我真的没有和作者的合影。”“感谢大家对这首歌的喜爱就足够了。”这么客气,我更不好意思找“麻烦”。
马玉涛先生的这封信是一种有黄色背景和红色竖线的信笺。我见过很多专门写作的文人,他们也用普通的文具写信。这种带有色调线条的文具很少被人们使用。马玉涛先生用笔按照信头的线条从右向左垂直书写,这是一个老式的规则。这款信笺比普通信笺略窄,中间只有五行。这封信不长,可以用整整三页。在我收到的著名艺术家的来信中,这一封非常出色和独特。
风格与遗憾
当时想就这个略显曲折但很有品位的话题写一篇作文,希望发表的时候有图,于是接连给、李、写信,希望能拍到他们的照片。生茂发了一张最近的彩色照片:穿着新军装,在白衬衫上系了一条红色领带;戴肩章,戴大帽,看起来很英气;生茂的脸微胖,笑容可掬,让人读懂了修养的宁静。马玉涛老师给我发了一张标准照片。她自然地笑了笑,非常和蔼可亲。虽然她穿着军装,但她没有戴帽子。黑色的自然卷发凸显了女性的风格。因为照片小,她小心翼翼地贴在信的左下角。在回复中,她告诉我:“我现在还有很多演出……”“而且是原音,歌曲《马》永远是我的保留作品。”她在信封上留了一个电话号码,上面写着:“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请打电话联系我!!"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种无微不至的亲密。
李的信中说,有一张照片:“我是1997年12月在昆明和同志合照的。左边穿衬衫戴眼镜的人是生茂,右边是我。”可惜信中没有照片可以证明诗人和词曲作者之间的友谊。你最后忘了装了吗?不过,李先生也提供了这首歌的两条信息:“一是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马儿,慢行》入选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主持的《新中国舞台美术选编》系列光盘。”
而且,2001年12月,央视决定“用词家李先生创作的《马,慢行》打造2002年元旦特别节目”,并邀请“我将作为嘉宾去北京参与这个节目的制作”。“这也是“马,你慢慢走”上最新的全民活动。”“节目录制后,我参加了第七届文学大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媒体和观众也从未忘记这首著名的歌曲。
从他们的来信中,我也了解到,通过歌曲《马,慢行》,作家李、和歌手结成了深厚的友谊。20世纪80年代中期,军旅歌手马玉涛去崂山吊唁。当她回到昆明时,她的朋友邀请她与作词人李见面。在晚会上,马玉涛唱了一首歌《马,慢行》,引起了长时间的掌声。马玉涛非常兴奋。她反复说,是你们大诗人李的好词,先生的好歌。
生活总是幸运的。最近偶然发现了《马,慢行》的词曲作者和歌手的文字、书信和礼物,各种当年的情景涌上心头。虽然我今天的行为看起来很放肆,但几位艺术家的无私帮助让我在人群中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艺术的魅力让人大胆值得信赖。这是艺术在生活中的自然延伸吗?也许,是艺术的节奏和光芒,让内心和谐的人相互交流?我不能说,所以不要说。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我们内心对美的追求,唱出鲜活生命的宝藏:你慢慢走,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