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的游人和鸽子 游客和广场上的鸽子
波斯尼亚咖啡 博山咖啡
是的,你没有弄错。这座城市既不是伦敦,也不是巴黎,更不是布拉格。它是经历了无数战争洗礼的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是无数英雄浴血奋战的城市,是沃尔特与党卫军孤军奋战的地方,是老钟表匠谢德倒下时的默默见证。
《沃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几乎所有老一辈中国人都熟知的译本。1972年,这部电影由前南斯拉夫拍摄。现在回头看这部电影,不禁感慨。时过境迁,拍这部电影的国家已经分裂,不复存在。
瓦尔特 沃尔特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这部东方集团电影后,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在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政治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劳动改造,一批幸运的翻译家和配音演员被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进行电影的翻译和配音。正是这样一群人,再次赋予了这部电影全新的生命,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留下了记忆中的经典形象。
让我们谈谈一些最熟悉的人。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葛存壮为假沃尔特代言,饰演江姐的于岚为女叛徒肖特配音,这是电影中打动一代人的经典台词:“肖特呼唤康德尔”。
女叛徒米尔娜化名“肖特” 女叛徒米尔纳化名“肖特”
几年后,大约是1977年,“四人帮”刚刚在中国被粉碎。在人民自由意识刚刚觉醒的时代,在正义和良知的信仰还依稀存在的时候,在娱乐资源相对匮乏的时候,这部电影开始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
带领南斯拉夫游击队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的沃尔特,和在盖世太保枪下不断斗争永不屈服的沃尔特,是中国人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银幕英雄;那座城市,那座英雄的城市,还有萨拉热窝,那座纳粹党卫军头目冯·迪特里希上校站在影片结尾低头说“当你看到这座城市,他就是沃尔特”的城市,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多年后,我站在萨拉热窝的黄色堡垒上,从冯·迪特里希上校的视角俯瞰延绵在山涧中的英雄城市,发现这座城市经过战争的洗礼,变得越来越朴素厚重。看惯了欧洲的风景,再看萨拉热窝,觉得她好特别。虽然硝烟散尽,这座城市仍在战火中煎熬。人们越是满足于这种平凡的闲暇,就越无言的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炼狱。
站在黄堡上俯瞰萨拉热窝 站在黄色堡垒上俯瞰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位于巴尔干半岛。在土耳其语中,“巴尔干”的本义是“山脉”。同时,它三面环海,同时与两条大河接壤,即多瑙河和萨瓦河。可以说,这是一片被蓝色包围的黄土地,正如耶路撒冷不冷,萨拉热窝不热。
当我进入萨拉热窝时,是七月。据说这是全年最热的时候。当气温不到20度,温柔慵懒的海风吹过我的脸庞,如果没有墙上伤痕累累的弹孔提醒,这种舒适的气候和环境让我彻底忘记了战争给城市带来的所有痛苦。
萨拉热窝街头 萨拉热窝的街道
弹痕累累的萨拉热窝,战火的痕迹难以褪去 在子弹痕迹很重的萨拉热窝,战争的痕迹很难消失
它以宗教的多样性而闻名。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这座城市共存。当你走在街上,你会遇到许多穿着不同的穆斯林,穆斯林分为不同的派别,主要是逊尼派和什叶派。
虽然这里的人信仰宗教,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言,但我知道这里是欧洲的耶路撒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我知道这里是沃尔特的故乡。
着名的拉丁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 著名的拉丁桥,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影片讲述了二战末期,驻扎在巴尔干半岛的德军准备撤退,被游击队拦截。在回国的路上,德军不得不获得萨拉热窝油库的补给。沃尔特领导的游击队试图阻止这一战略的成功。
熟悉电影情节的朋友都会一直记得这样一个场景。由于假沃尔特冒充地下党员,提供虚假信息,一些爱国青年走进了德军的陷阱,最终在夜间死于盖世太保的枪下。其中有老钟表匠李恊的女儿和她的未婚夫。
在枪杀爱国青年后,盖世太保要求萨拉热窝市民认领尸体,借此机会引诱并杀害认领尸体的人。
面对盖世太保的机枪,老钟表匠谢德先流着泪走了过去,这是对女儿深深的爱。此时此刻,谢德眼中的泪水让所有观众都为之同情,一个刚刚失去女儿的父亲的悲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出于这份爱,老钟表匠并不害怕。他毫不畏惧地走上前去认领尸体。我们说他是真正的英雄。这时,沃尔特第一个跟了上去,我们知道他既不是死者的亲人,也不是死者的老朋友,但是沃尔特顶着枪口往前走。
接着,一个动人的场景出现了。没有眼神交流,没有提前打电话,也没有人叫“一、二、三”。就是这样一群陌生人,顶着盖世太保的枪口,公然大步向前。面对暴行,每一个普通公民都能从广场周围勇敢地向前冲,与纳粹分子对抗。
萨拉热窝的市民们,你们都是沃尔特!
这种愤慨和无畏迫使德国党卫军放弃了最初的屠杀计划。我想也许这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相传的信仰吧。正是这种骨子里的执着信念让德国纳粹闻风丧胆,也让我知道,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当一束光。他们和千千的百万束光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太阳,照亮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幕,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正义的力量是如此的蓬勃。
失去女儿后,这位老钟表匠承受了巨大的悲痛。作为一名地下党员,他继续与纳粹作战。
“空气在抖,仿佛天空空在燃烧!”这条在中国观众心中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来自一个看似游击队的地下党。他走进手表店,悄悄地把这个联系方式告诉了谢德。沉浸在悲痛中的谢德抬起头,对那人说,同时也对自己说:“是的,暴风雨要来了。”
对面的人说他有重要消息要告诉沃尔特,一个小时后在清真寺等沃尔特,然后他转身离开了手表店。
随后,代号为“Joost”的派出所所长斯特勒利突然匆忙闯入了这家手表店。他满头大汗地告诉谢德,德军在大清真寺附近密布着秘密哨所和机枪,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时,谢德明白了,敌人刚刚发来假扮地下党员的假情报。为了保护真正的沃尔特,这位老钟表匠毅然决定勇闯清真寺并给予警告。
他冷静地送走了前来报警的斯特勒利,并向他的徒弟解释了善后事宜。他从一个旧木制挂钟后面拔出手枪。临行前,他以极大的热情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徒弟:“不如学这门手艺,用一辈子。不要浪费生命。”然后,独自去清真寺。
谢德倒下的清真寺 谢德倒下的清真寺
走在路上,导演特意把镜头给了萨拉热窝的大街小巷,这是一个伏笔。
一路上,铁匠铺老板和路人向路过的老钟表匠打招呼。这一刻的温暖与宁静仿佛让观众忘记了,为了保护沃尔特,给他一个警告,谢德毅然决定孤独终老,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
当他走近清真寺时,谢德看到了当时前来报道这一消息的假情报官。他掏出手枪,立即杀死了那个间谍。然而此时站在暗处的德军比肖夫少校赶紧吹响了军用哨子,钟楼顶上爆起了子弹。钟表匠谢德,这位久经考验的老游击战士,永远倒在清真寺庭院前。
在他倒下的地方,白色的鸽子飞来飞去等待了一会儿,仿佛带着他的灵魂飞向蓝天,悲伤却神圣。
而今萨拉热窝街头到处都是闲庭漫步的鸽子和悠闲自在的游人们,正是“谢德”的牺牲换来了今天萨拉热窝的和平 如今,萨拉热窝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鸽子和悠闲的游客。正是“舍德”的牺牲给今天的萨拉热窝带来了和平
影片中的悲剧意识之美震撼了中国人的心灵。
这时,已经走到清真寺的沃尔特因为谢德的掩护赢得了撤退的时间。这时,一个温暖的场景出现了。当德国军队寻找被谢德的生活覆盖的沃尔特时,刚刚和谢德打招呼的铁匠们开始心照不宣地工作。他们用打铁的声音掩盖游击队撤退的声音,同时向以独特方式牺牲的老钟表匠致敬。
今天,走在萨拉热窝的这条街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条街上挤满了铁匠。它还用中文说,“沃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位置保卫了沃尔特的铁匠铺。据说这个铁匠铺的老板是电影里铁匠铺老板的儿子。
电影中的铁匠铺 电影中的铁匠铺
后来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谢德死后,他临行前讲的小徒弟也参加了反抗运动。在后来的镜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年轻人在传递信息,他的脸上充满了坚定。就像萨拉热窝的许多市民一样,他们如此沉默却又如此坚强。
我认为这是这部电影对中国人最大的意义。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英雄主义,而是每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捍卫着这座城市。这是这座城市里最让党卫军心寒和胆怯的地方。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残酷的党卫军最终失败了,不是为了英雄沃尔特,而是为了整个城市。因此,在离开这座城市之前,德国上校会站在半山腰的黄色堡垒上,看着雾中的萨拉热窝像往常一样安静,不愿意说:“看,这座城市,他就是沃尔特!”
瓦尔特们最终破坏了德军的计划 沃尔特斯一家最终摧毁了德国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沃尔特在这部电影中并不是虚构的英雄,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遗憾的是,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这位英雄被炮击身亡,年仅26岁。他死后第二天,萨拉热窝宣布解放胜利。沃尔特倒下了,最终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
在城市的角落,旧电厂附近,我看到了这个不起眼的沃尔特雕像。他闭上眼睛,似乎在睡觉。他是如此安静,仿佛要告别战争的喧嚣。也许人们认为他太累了,应该好好休息。
瓦尔特雕像 沃尔特雕像
回首往事,电影中震撼人心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中闪现。我想,在很多中国人心中,这部电影已经定格了萨拉热窝的美丽,人性中勇敢无畏的部分本身就是美好的。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的洗礼,萨拉热窝依然如往昔般纯净。
然而,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战争并没有完全平息。
二战的伤疤还没有完全愈合,波黑战争吹响了号角。
自1991年6月以来,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三个民族: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未来有着严重的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斯拉夫独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克罗地亚人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一个邦联国家。而塞尔维亚人坚决反对独立。
1992年4月,反对独立的塞族人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正式拉开了长达三年半的内战序幕。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成为难民。
波黑战争中的死难者墓碑 波斯尼亚战争受害者的墓碑
一次次从烈火中重生,一次次从挣扎中恢复。沃尔特用生命捍卫的城市再次成为战争中的炼狱,这一次的死亡人数远超二战。如今,在萨拉热窝可以看到许多墓地,许多墓碑鳞次栉比。这样,人们就记住了在战争中死去的灵魂。无数的子弹从这座城市射出,带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火热鲜活的生命。
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战争中,最悲惨的是萨拉热窝被围困。塞尔维亚军队包围了穆族控制的萨拉热窝,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围攻和进攻。大多数受害者是穆斯林。让人唏嘘的是,《沃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是穆斯林,他执导的另一部作品是著名的《桥》。也许你听过这样熟悉的旋律:“再见朋友,再见朋友,再见朋友,再见朋友。一天早上,我从梦中醒来,入侵者闯入了我的家乡。”
不幸的是,当萨拉热窝被围困时,导演正在那里。1992年,这位66岁的老人在萨拉热窝被围困时饿死。当年,在盖世太保的枪下,萨拉热窝不是被德军摧毁的,而是差点被自己人摧毁!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沃尔特的雕像被关闭了。是他不忍看到他和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所以又被抢走了。闭上眼睛,不要听,不要闻,不要看,因为你无法忍受。
你听过郑秀文的粤语歌吗?在萨拉热窝叫《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曲中的恋人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战争的受害者。小伙子是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姑娘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1993年5月,他们决定逃离被战争包围的萨拉热窝。然而,当他们刚刚踏上伏尔巴的大桥时,枪声突然响起。
没人知道是谁开的枪。两个人都被枪杀了。这个年轻人中弹后立即死亡。女孩挣扎着爬向爱人,紧紧地拥抱着爱人。15分钟后,她放弃了生命。当时,一名美国战地记者在附近避难,拍下了这张两人摔倒的照片。这悲情的画面,这悲情的命运,震撼了无数人的心。
谁也不知道是谁开的枪,因为此刻塞族和穆正在混乱中交战,没有人敢冒险去收尸。夫妻俩就这样抱在一起,倒在血泊里七天,最后被塞尔维亚军队拖走。他们倒下的那年,只有25岁。
三年后,他们的尸体被运回塞拉热窝,与其他成千上万在千千战争中丧生的无辜受害者一起埋葬在狮子公墓。
在一望无际的白色墓碑中,我找到了人们为他们建造的心形墓碑。
面对着他们的坟墓,郑秀文的歌声在他们耳边回响。这一刻,一切都是那么的精彩。他们的墓碑前总有各种各样的鲜花,这是来自世界不同角落前来悼念他们的人们的哀思。
我想,也许只有记住战争的残酷,人们才能真正拥抱和平。
想到这群人在这里为民族和自由而战,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胜负难料,独立的国家还在休养生息。萨拉热窝的蓝天碧水还在,战争的伤痕还在。国家与政权之间的各种恩怨能像静静流淌的米尔雅克河一样得到解脱吗?
如今的萨拉热窝更悠闲了,点一杯波斯尼亚咖啡,坐在露天咖啡馆里,感受夕阳余晖洒满古城墙,聆听教堂庄严的钟声响彻天际,看着不同的种族来来往往。我想也许和平才是真正属于这里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