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艳敏 是谁毁掉了被拐卖的18岁少女郜艳敏的人生 仅仅是人贩子吗

栏目:国际 2021-09-26 04:58:12
分享到:

这是一个故事,无论是谁都会沉沦于人性,但更令人恐惧的是,社会集体意识产生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未知的。

噩梦从这里开始

1994年,这是一个动荡时代的开始。改革开放不久,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纷纷离家打工,这是那个时代的共同追求。

18岁的高就是这些农民工中的一员。她是一个阳光的女孩,留给亲人的是梦想。在石家庄站,她是单身,很快就被两个老练的人贩子盯上了。

这是噩梦的开始。两个长相和善的中年妇女假装在为工厂招工人,骗她上了一辆面包车。她不知道的是噩梦从这里开始。

她被那两个中年妇女交给了三个男人贩子,这可不是什么好记性。虽然她求饶哭泣,但还是被虐待。

两天后,他被人贩子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正在大山深处放羊的老刘。她迷迷糊糊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脑子里是空的白色,记忆里总是回放着被虐的画面。

这是她最后的挣扎,希望老人放过自己。高扑通一声跪下,哀求道:“哥哥,求求你,让我走吧!我回家就把你给我买的钱还给你!”

但是老刘很有可能会放她走。他已经40岁了,仍然没有妻子。他终于从一个人贩子手里买下了这样一个年轻的女人。他怎么能放手?此外,他的母亲仍然希望他能传宗接代。

再说了,他要是放了小姑娘,那东拼西凑的2700块就不说了。如果女孩报警怎么办?怎么就这么容易放人呢?刘把她从地上拉起来,推进她的房间。

被拐媳妇

这是一个贫困村,基本可以代表那个时代所有农村的现状,而且村子极其偏僻,不可能通电。

一条崎岖的山路通向山外。没有电,也没有交通道路,所以高被困在深山里的村子里。

后来她发现村里有30多个像她一样的被拐妇女,做噩梦的不止她一个。他们都试图逃离并离开村庄,但结果不言而喻,几乎没有人能成功。

这里的每个家庭都是同谋,他们共同努力阻止这些被拐卖的儿媳妇逃跑,更不用说他们通常会防备这些外来的儿媳妇。

当然,老刘也是其中之一。为了防止高逃跑,他每天都看守她,甚至上厕所。

除了生活缺乏自由,刘家其实对高也不错,除了逃跑。在一个物质不富裕的年代,她可以经常一个人吃刘父母煮的荷包蛋。

然而,逃跑的代价是巨大的。高每次都是因为逃跑而被拳打脚踢,有时甚至是奄奄一息。最后,她对这个世界绝望了,她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

她不想活了,所以她被囚禁的生活和猪一样。她想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她选择了自杀。她自杀了三次,但都是从鬼门关救出来的。

为了第三次自杀,高吞下了两包老鼠药。她以为现在已经没有人能救自己了,但令她惊讶的是,她没想到的是,患有心脏病的刘牧,为她拼命输了400毫升的血,又把她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想死不容易。其实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他们之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感情。看到刘的母亲卧病在床,高的思想终于发生了变化,这是命运无奈的选择。

显然,不到20岁的高,已经失去了人生的希望和选择。不是每个人都有自杀的勇气,她也不例外。

所以她把精力放在照顾父母上。看到高的变化,老刘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同意高应该写信给她的父母,把她的情况告诉她。

虽然他心里患得患失,但老刘明白高的父母现在有多少选择。

一夜之间变老的父母

1995年3月,高的父母千里迢迢写信来河北,终于见到了她。直到那时,她才知道她的母亲几乎失明,父亲的头发在一年内全白了。

哭过之后,他们选择接受现状。高的父母想不到女儿被拐这么久,只能接受她的命运,而高又忍不住担心刘病重的母亲,于是事情终于解决了。

后来,高成了村里的一名民办教师。她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逐渐改变了离开的想法。从那以后,她就扎根在村里教书育人

她希望孩子们能够打破“辍学回家——放羊挣钱买媳妇”的恶性循环,也希望孩子们能够走出封闭的大山。

其实,高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当她的故事出来后,网络上出现了批评的声音,但丁龙的类似故事确实是一种恭维。

1901年,在美国工作的单身男子丁龙,在主人的帮助下,捐出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前身。每个人都称赞伟大的主人和仆人。

然而,很少有人追寻丁龙背后的故事。他的主人也是个虐待狂,看不起中国人。他雇佣丁龙的原因是臭名昭著的,他在美国法院被起诉禁用他的仆人。

没有人愿意在他家里工作,卡彭蒂埃也无可奈何。最终,他不得不从他的太平洋铁路工人中选择一个如此顺从的中国人。

为什么没有人追这件事,但是那些掌握笔尖的人在写高的特写时,往往会偏离自己的思路。

高对教育有贡献,丁龙也有贡献,高被虐,丁龙也被虐。为什么两个如此相似的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同一个人对这两件相似的事情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不想批评任何人,我只是鄙视那些有“偏差”想法的人。

这是一群精心伪装的自我纯粹主义者,也就是皇帝的新装。他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两个不同的答案,结果就是他需要那个答案。

结语:的确像丁龙、高这样的故事不多,甚至很少见,但真的值得宣传吗?无论你如何赞美他们的善良和伟大,都无法掩盖他们背后所遭受的伤害。

不能割断他们的生命,为什么不保持中立,而是歌颂他们,歌颂他们的辞职,或者歌颂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喜欢就要关注作者@理想主义,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