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麻醉期间突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子宫明显增大,仰卧位时子宫沉重地压在脊柱上,压迫下腔静脉,阻断盆腔及下腔静脉回流,血容量突然减少,心输出量迅速减少,心脏及组织供氧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表现。由于严重危及母亲和新生儿的安全,麻醉科非常重视这一并发症的预防。
为了提高同事们准确识别、诊断和处置的能力,本期我们将与大家分享一些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找出麻醉期间突然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原因:
1.患者因素
血容量增加:血容量在妊娠第6周增加,在妊娠第32 ~ 34周达到高峰。
血液稀释: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下降,血沉加快。原因:增加的血容量是血浆容量和血细胞的总和,血浆容量先增加后多,红细胞增加后少。
间质液增多:血液稀释、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毛细血管静脉压增高导致间质液生成增多,妊娠期血浆雌激素、醛固酮、脱氧皮质酮浓度增高导致钠、水潴留。
心输出量增加:从孕10周开始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增加,在孕28周达到高峰。
头盆不均衡:临近预产期时,正常胎位向盆内收敛会减轻下腔静脉压力,而胎位异常会阻止头部入盆。
2.手术因素
择期剖宫产患者尚未发生阵发性子宫收缩,子宫血流充足,且其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大,对下肢和盆腔的血液回流也有较大影响,容易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这方面的影响可能很多麻醉医生都没有考虑到;
急诊剖宫产的孕妇常有规律的子宫收缩,阵发性子宫收缩可使子宫血流量减少,循环血容量相对增加;收缩子宫体,沿出生轴向上提,可减轻下腔静脉的压力;进入产程的产妇交感神经紧张亢奋,呼吸加深加快,血管紧张增加。胸静脉负压有利于静脉回流。
3.麻醉因素
血管扩张:腰麻后,局麻药阻断交感节前纤维,使阻断平面内的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减少,血容量相对不足。
肌力减弱:局麻药和肌松药可减弱腹肌和骨盆肌的肌力,从而减弱子宫周围肌肉和韧带对子宫的支撑作用,加重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局麻药溶液扩散和高位神经阻滞:妊娠晚期,硬膜外静脉扩张、腹内压增高可增加硬膜外腔压力,妊娠本身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常规剂量的局麻药会导致高位阻滞,使阻滞平面内的血管扩张,使返心血容量减少。T6以上平面也可阻滞心脏交感神经,表现为心肌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收缩力下降,心率下降,易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1.身份是关键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多见于孕晚期孕妇,常发生于超声检查、延长仰卧位或剖宫产时;表现为血压下降,伴有脉搏快而弱、呼吸不畅、头晕、胸闷、恶心、出汗;
当上述症状在改变体位和分娩胎儿后迅速改善或完全消失时,可诊断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2.严密的监控是保证
仰卧位应激试验:分别测量产妇左侧卧位和仰卧位的血压和心率。如果仰卧位心率增加快于侧卧位基础值10次/分钟,或仰卧位收缩压下降超过15mmHg,或产妇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冷汗、脉搏急促,可诊断其中一种。
相关研究表明,仰卧位应激试验预测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和92%。
证明心率变异性可以反映自主神经平衡,低频与高频的基本比值分为两组。结果高低频/高频组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低频/高频组。
高龄产妇、肥胖和巨大儿都是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者发现,麻醉前由于体位改变,平均动脉压变化在11mmHg以上时,低血压发生率为41%。
3.正确处理
麻醉前、麻醉后或术中密切观察孕妇是否有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早期症状:心悸、气短、胸闷等。结果显示,左侧侧卧位腹内压明显低于仰卧位。因此,麻醉手术后取仰卧位,左侧手术台倾斜或右臀抬高15 ~ 30°,将子宫推向腹腔左侧,有利于羊水流向左侧,可减少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
总之,麻醉期间一旦出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呼救。建议按照以下流程快速响应: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口罩上高流速吸氧;
保持左侧侧卧位或向左推子宫,个别孕妇的子宫会向左拐。如果以上措施无效,考虑反向调整手术台;
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误吸;
根据血压下降和心率增加的程度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