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权 油王村元代铜权史话

栏目:财经 2021-09-20 14:14:03
分享到:

王如新

王猷村位于铁炉塬西北角,属于渭南市临渭区第三张镇。是铁炉塬的“北方乡镇”,有“铁炉塬西北”之称。

1973年春,王猷村在北沟打井时发现了一件元代铜器。右体铸有“九年至元”和“京兆路官造”字样。致远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封号,是致远九年的公元1272年,所以这个权利应该投在元初;“京兆路”就是Xi安府。重量为次腰圆柱体,上部为流线型,高10.9厘米,底径5.2厘米,重量900克。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古代文明”第三展厅。文物标注为“1973年渭南县发现”,文物出土地已标注在中国文物地理标志名录中。根据当地编年史家左忠成的分析,铜权的发现表明,这个地方在元代已经是交通和商业的重要场所。

为什么王猷北沟出土元代铜器?这必须从古秦东商人进出秦岭的必经之路“武关路”及其重要分支“通有古道”说起。

1985年在重庆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距今约204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与东非更新世能人处于同一进化水平。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距今约70万至115万年,西南的陈家窝遗址距今约65万年。中科院研究员黄万波认为,虽然蓝田人是在陕西蓝田发现的,但他们的家乡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秦岭以南,蓝田人是从三峡地区迁徙过来的。应该说,蓝田人是巫山人的后裔。人类足迹的不断叠加,是文明发展的脚步。商代末周初,荆楚部落首领熊茜被封为子楚。当他带领百姓从关中迁到江汉时,开辟了一条从古濠井到东南的古道,后来被命名为武关路。熊欢之所以选择从这里开道,是因为这条路因为前人的足迹而处于半成熟状态。从古濠泾到古长安,连接东南的古武关路在唐代以前就有驿站,成为唐代中国第二大官道,仅次于穿越关中的潼关路。西北与长安接壤,东南与南阳、荆襄、江南、岭南为邻。它是从南向南出秦岭的六条古道之一,也是六条古道中最东端的官道。

8000多年前,蓝田人的苗族在蓝田的华胥镇和临潼的骊山形成了华胥国。华胥氏是古代这个母系氏族部落的杰出女性首领。华胥陵位于华胥镇,北临历山,南临涞水。它的网站是中国唯一的。花圩镇附近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余处。这些不间断的遗址有力地证明了华胥镇周边地区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摇篮。华胥氏的孩子是一幅伏羲女娲造人补天的画。伏羲结合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与皇。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繁衍的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随着蓝田华胥华胥人口的不断增长,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拓展空的生存空间势在必行。据分析,华胥氏后裔北迁有三条路线。东线沿临渭区何穗河向北,留下何穗谷北流遗址等众多古人类遗迹;中线沿着临渭区和临潼区的界河——沟谷向北走,留下了邓家庄遗址、紫阳遗址、英利遗址和“零姑娘”的古老神秘;西线沿谷子河向西北发展,留下了著名的半坡遗址。三条线路就像三束文明的光,在中国大地上延伸。我们的祖先跟随河流的脚步迁徙,一步一步从大山走向平原,从混沌走向文明,从而赋予黄河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厚重标签。人类文明有很强的传承性,“蓝田人”北迁的中线与后来的通幽古道高度一致。

通右古道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成型,汉代形成了一条从蓝田县经临渭区杨过镇牛庙村下,经107号“古道”标志向西,从黄土岗、康坡村,经黄渠街北行,北经李、杨凌村,从马安桥北行进入现在的三界,跨越河庙沟,经西湾村、虎峰沟等,这条路是沿梁而行,其中宽而柔,车马皆可行。据说这条路是政府修建的,所以也叫官路。历史上商州、蓝田的商人用马、骡、鼠、人驮肩驮着桐油和药材出山,信丰、渭南的商人用盐、棉布、棉花等生活用品运回山区,故称桐油路。王猷村北沟紧邻古道,零河支流清水河常年流淌,方便人畜取水,不易发生洪水。还有一个数百亩大小的缓坡梯田适合种植,沟两侧的黄土峭壁适合挖洞居住,因此发展成为古道北端理想的补给地,驿站、商店也应运而生。商路兴起后,这里是商贾进山的第一站,商贾来此歇息歇息;这也是古道的最后一站,商人可以在这里补充物资,然后第二天就可以遇到潼关路,然后就可以顺利前往古忻峰县和渭南县。当时人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有一种街头的景象。宋元时期,古道繁盛,有人误将官重抛在脑后,埋于地下。铜权的发现就在右王北沟缓坡台地,印证了左忠成先生的分析。

同游古道随着长安城的繁荣而繁荣。长安帝都地位丧失后,关中与东南之间丰富的交通继续使用这条路线长达一千多年。到了清朝末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完善,悬崖峭壁、斜坡起伏的黄土古道逐渐进入了历史,最终成为了家乡人民的记忆。

历史的画面有着漫长的沧桑。每次从老家王猷村回来,我的乡愁都会流淌在笔尖。我的思绪总会有追寻千年童游古道马蹄骡铃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