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雅艺术史的研究者
和吕臣谈谈艺术史。你在说什么?
大约半年前,他做了一个叫“艺术史不是历史”的小组。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不谈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或后现代艺术,每天的聊天记录多达5000条,“但这与艺术史无关”。
每天晚上8点,吕臣都会在群里抛出一个话题。
然后这个话题就像一只风筝飞上天空,断线了,说它在哪里。
他们在群里讨论“哪两位艺术家最想看CP”“你会投资梵高吗”“如果你把一幅画挂在家里,是著名的真画还是著名的假画?”...
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陈箓在Tik Tok的观众。
烂街上的外行
谈论艺术史的陈箓不会画画。
2010年,陈箓成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大一新生。
学校可以选择双学位,他也在艺术学院拿了双学位,主要学习艺术理论和艺术史。
陈箓回忆,当时她想学摄影,却误入了朱青生老师的助教组。
朱青生是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理论。
就这样,陈箓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看画。
2015年,陈箓被送到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在那之前,他开始学习画画。为此,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班,学习了三天。
让艺术回归世界
不看“关键点”的艺术史研究者,把画作说得很烂,但其实每一帧背后都很严肃。
仅仅是《谈画》第一季的20集,陈箓就写了一篇十多万字的稿子。
与长篇和专业论文不同,颤音的时长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最有意思的部分。
吕臣做了一个特殊的测试,在一分钟内,她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450个单词。删除后,10万字的手稿只剩下不到8000字。
他实现了当初定下的小目标,一口气拍了三季《谈画》,还开发了《举起吧艺术史》《学艺术史真烦》等一系列科普视频。
在Tik Tok,他有118万粉丝,打了7000多万场比赛。
去年有一段时间,陈箓有好几天没有更新颤音视频了,因为她下班后和朋友们一起忙着“严肃乐队”的事情,业余时间也是如此。
当我再次上线时,有几十条信息在提醒我。许多粉丝提醒他看一个关于雾海流浪者的博物馆视频。
这一次,艺术史中的流浪者走到了一起。“要不是你,我都不知道这幅画叫什么。”“听你这么一说,看到这幅画真有意思。”。
生活在人群中,生活中的小坏心被冲淡了。
那天晚上,他回到自己发的第一条内容,发现了几条信息,“我终于看完了一夜”“我没有像戏剧一样睡觉”...
这可能是改变吕臣的一线希望,他有一些轻微的社会恐惧。
他很清楚自己做这个没有收入,甚至为此报废了一台电脑。
但是“我只是很乐意去做”。
他的悲伤被驱散了,艺术是他用来治愈人们心灵的良药。
陷入宏大漩涡的人,总觉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所有向往的美好都遥不可及。
远方的诗与美;被一座难以跨越的艺术殿堂隔开;或者不知道所谓的专业解读...
吕臣,一个烂大街上的庸俗人,带着艺术史来到观众面前,仿佛他只是在介绍一个好朋友。“可惜知识太有趣了,只能埋在大学图书馆里。”。
也许,艺术不应该被搁置。
尼采说,当艺术穿着寒酸的衣服时,最容易被认可为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在没有上帝光环的世界眼中应该是真实而生动的。他们来自生活,最终会回到这个世界。
让艺术真实生动。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