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致橡树》被编入舒婷的第一部诗集《双桅船》,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除了国民教育教材,北师大、华东师大、鲁人、上海滩教育、江苏教育的高中语文教材也相继收录了《致橡树》。因此,数以千万计认识穆少艾的十几岁男孩都读过《致橡树》。
他们正处于16-17岁的爱情种子期,家庭和学校对他们初露头角的少年后顾之忧往往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致橡树》是为数不多的他们能够光明正大阅读的爱情文本。
因此,《致橡树》自然成为他们的爱情宣言和爱情教科书,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爱情观。网上很多人说《致橡树》是我读的第一首情诗,《致橡树》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是写给橡树的舒婷."
《致橡树》出版后,“舒婷”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致橡树》。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介绍舒婷,主持人都会说:这就是写《致橡树》的舒婷。然而,舒婷并不认为《致橡树》是她最好的诗。据诗人自己说,在许多诗歌朗诵会上,参加者会强烈要求她背诵这首诗。
随着《致橡树》,橡树和木棉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模范夫妻”,但舒婷却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木棉是南方的富贵人家,分布很广...初春二月,红花托饱满多汁,每一阵风都经过,落花溅红了一地,真像一声呕心沥血的重叹。.....我对这棵橡树一见钟情,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里。.....这部关于狐狸追踪十年的纪录片,背景是一棵老橡树,独立于荒野中的高坡和蓝天白云下的沧桑。夏天,到处都是绿色植物,冬天,柯岗的树枝像铁一样寂静。.....每年有多少语文老师和孩子讨论橡树和木棉。有没有人意识到木棉在南方,橡树却生长在硕学之地?事实上,他们永远不能相互依赖。”
然而,即使作者有意识地解构,似乎也难以撼动《致橡树》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致橡树》塑造的温柔、独立、坚韧的女性形象,朗诵的相互尊重、坚贞不渝的爱情,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珍视、珍藏、珍视的青春记忆。
图片:个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