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之有余。人之道不在,而损不足以提供有余。服务世界绰绰有余,唯有道。”自然法则,就像拉弓弦。如果弦位置高,降低它,如果弦位置低,升高它;减盈补亏。社会法律法规,并不是这样,而是要剥夺那些不够崇拜的人。谁能把过剩的拿出来,提供给世界的短缺?这只能由一个行为良好的人来做。
司马迁在《史记》列传之初,就写了《伯夷列传》、《叔齐列传》,这一定有他的用意。伯夷和舒淇是殷末军阀顾朱军的儿子。我父亲安排了他的第三个儿子齐叔叔作为他的指定继承人,但是在他死后,齐叔叔拒绝接管,坚持让位于他的大哥博一。伯夷说,他无意继承王位,也无意离开其他国家。因此,舒淇拒绝做君主,逃到国外去找伯夷,并跟随他。孤竹国人民拥孤竹王次子为新君。
伯益、舒淇听说日后被称为周文王的Xi伯昌对老人很好,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汉沽关以西的关中平原凤仪寻找Xi伯昌。不幸的是,Xi·伯昌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武王以文王的身份追随他的父亲。在路上,两人正巧看到武王驾着一辆挂着西伯昌牌位的战车,高喊文王的名字,率军讨伐黄河中下游中原的殷纣王。伯益、舒淇上前拦住武王的马,一把抓住马缰绳,指责他说:“我父亲死的时候,他没有去参加葬礼,而是去挑战纣王。什么是孝道?作为纣王的仆人,他想杀死天子。这是仁吗?”武王周围的武士非常愤怒,想要杀死他们两个。这时,吴王的军师太公要鲁商过来,称这两个人为仁人,放了他们。
武王联合当时西南的诸侯进攻殷都城,集中兵力于都城郊外的牧野地区一举击败殷王朝的军队。纣王自焚死于火海,天下诸侯皆拥戴周武王为祖师——天子,但伯夷、叔齐却认为武王的行为是大过。他们坚持节操和大义,不吃周朝的食物,隐居在首阳山。临死前写道:“登西山,收养其魏。不知道是不是错了。神农、虞、夏突然没露面,这样我舒服吗?我不好意思,我的命快没了!”诗歌。伯夷和舒淇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从诗歌的表达来看,他们似乎没有悲伤。
“天堂没有亲戚,经常和好人在一起。”上帝对待人没有亲和力,没有偏爱,经常和好人在一起。世界真的是这样吗?伤心的伯益和齐叔叔可以算作好人!但是他们积累了仁德,最后却饿死了。孔子最有学问的弟子颜回,经常吃不下,有时甚至吃不下,以至于过早去世。相反,那些犯罪的贼,犯罪的贼,杀人的贼,吃人的贼,聚集成千上万的党员,欺负世界的贼,却能养活自己的生命。这能说明上帝对好人好,对恶人恶吗?这样的案例太多了,让人不得不问这天堂到底是在行善还是作恶。
那么你应该如何活着度过你的一生呢?如果用宋襄公、张亮、司马迁的经验来解释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很复杂。如果搬出公孙弘等人的例子,会让世人不解。从人类成熟的文字经历的历史中寻找答案,我对自己人生的归宿依然迷茫。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提出“知天命”只是一种无稽之谈。
一般来说,完全由个人来决定他们接受哪些想法。然而,看似容易,实际生活中却远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观念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即使你形成了自己的信念,想要坚持某些想法,你也往往看不到这些想法的客观依据和现实反应。
人物评论的标准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无法摆脱相对的范畴。每个人做出的决定也是个人意志的产物。它是与自然的生长相一致,还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对人类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太史公司马迁之后,人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桑,人类还在迷茫和各种断层中漂浮。我无法预测我们是否能回答所有人类的问题,这样的时代是否会到来。“天理是非”的问题会得到人类的一致认可吗?会不会和司马迁的结论一致?
附:文中插图由高中同学郑永泉提供,他自己种植兰花。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