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戈壁的时候,在这里遇到了他,甘肃分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徐征,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生命的多少是以时间计算的,生命的价值是以贡献计算的。
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你坚持了十年”时,徐征健一的眼里充满了深情。他在击中地板时说:“这是对核工业的钦佩,对2004年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一次采访后,他的思绪被拉回到十年前。
戈壁沙漠的拓荒者
2011年夏天,坐绿皮火车花了30多个小时,从绵阳到兰州,再到嘉峪关,再到中巴到神秘的甘肃矿区。窗外的风景从美丽的四川和四川大地到荒芜的戈壁。徐征见证了祁连山六月的雪,沙漠里胡杨的倔强。
10年前,矿区没有林荫柏油路,走了二十分钟就有水了,加热洗澡水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晒太阳。“夏天很好,但冬天是最折磨人的,”许歌苦笑着说。“最冷的冬天,气温在-25℃左右,没有暖气,晚上盖三四床被子,还冻得瑟瑟发抖。刚来的时候,空比较干,经常流鼻血,嘴里起水泡,皮肤又干又痒,经常半夜睡觉醒来,真的很难。矿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人望而却步,很少有人能像徐征一样留下来。
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2012年被确诊为胆结石,经常隐隐作痛。只有疼痛难忍的时候,他才趁考试在家,去医院做手术。手术中,共取出小指大小的8块石头,休息不到一周就返回现场。所有的同事都看在眼里,心里都很痛。
解决困难的先驱
对于这里的建设者来说,来自精神层面的压力远比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具挑战性。
当新项目启动时,他们面临着人员和资金短缺等问题。“那时候,我们自己用干粮干活。工期最紧的时候,我们9个月没出矿区,换了两三件工作服。如果长时间不理发,我们几乎赶上了原始人。”徐哥哥无奈地摇摇头。
从2014年到2015年,为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在现场冲人是常事。“我记得在一个分项的施工过程中,我们的墙已经完成了,钢管架和混凝土已经融为一体,但我们接到指示要破坏墙,重新布线。如果拆了墙,原来的钢筋混凝土全部作废,我们的基础资金也不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成本,让我们很被动。”。当然,经过多次沟通协商,我们最终还是改道了。因为徐征知道,只有把现有项目做好,把满意的高质量项目交给业主,才是拓展市场的关键。他带着十几个人咬牙坚持保质保量完成每一个关键节点。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2016年再次中标。生产管理部经理徐征每天坚持先到工地,最后离开,在工地上总是能看到他来回跑。走进他的办公室,桌上的牙刷和牙膏最引人注目。加班熬夜的时候,他直接睡办公室,早上起来简单收拾一下就直接去现场了。徐征平均每天在微信上启动至少2万步,他的手机一天打200到300次。他可笑地说:“革命没有成功,同志们还需要努力。”
父母和子女缺席
谈到工作,徐征兴高采烈。谈到家庭,徐征充满了歉意。
他的妻子梅丽萍是四川第一工程管理部的员工。十年前,面对丈夫的选择,她一点都没有抱怨。当她离开时,她收拾好他的包,告诉他出去时要照顾好自己。在妻子怀孕期间,徐征从未陪伴过她一天,直到临近预产期才回去。如今,徐征的小棉袄妮娜已经9岁了。他说:“我见证了她的出生,却没有机会参与她的成长。每次回去都觉得女儿又长高了。相反,她经常安慰我不要太辛苦。这种理解让我心里很不舒服。”他可以抵挡烈日,面对刺骨的寒风,但他对女儿唯一的亏欠常常让他彻夜难眠。徐征说,女儿尼娜的学号只有24,这是公司“注定”的。
徐征的祖父去世了,他没有时间看最后一眼。自古忠孝不能兼顾。坚守在这个地方的同事和家人彼此分离,即使是离别,也很可能是对亲人的告别。他含着泪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系里一个年轻人得知我奶奶去世的消息,来问我能不能请假。如果工期太忙,那就算了。”这一幕已经让他无法释怀。
谈起部门里的新员工,许歌也有些动情。“现在的新员工大部分都是90后和00后,在这样一个困难的地方,目前的离职率很低,这说明我们的企业文化是被他们认可的。他们在这里接受红色基因的洗礼,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大的核服务和创新奉献。”
采访期间,徐征的电话从未停止过。不,他又赶到了现场。38岁时,他的头上已经悄悄地长满了白发。在我眼里,他的背影并不伟大,但他的步伐铿锵有力,这是使命和责任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