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上游江西枫树坝水库新丰江水库经过10多年的迁移,也因即将清库蓄水而开始迁移。
1970年8月,枫树坝水库正式开工建设。移民银行的清算工作始于1972年8月,结束于1973年底。
枫树坝库区的一艘船,李凌摄
枫树坝水库移民共计18735人,其中龙川县17659人,平和县462人,兴宁县614人。龙川县除1658户9152人搬迁至惠阳、惠东、博罗、东莞安置外,其余均在县城安置。40年来,当时的移民完全融入了安置地的生活,异国他乡早已是故乡。
166米水位以下1.8万人需要移民
1970年8月,枫树坝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73年9月10日,大坝关闭蓄水。1号和2号机组分别于1973年12月26日和1974年11月29日投入运行。它是广东省第二大水电站。
枫树坝水库水面面积7.9万亩,正常水位166米,总库容19.32亿立方米,对应库容15.35亿立方米。死水位128米,有效库容12.5亿立方米。
水位166米时,库区淹没龙川、和平、兴宁三县10个公社32个大队,覆盖耕地1797.6亩,房屋49.05万平方米。
龙川县赤光、严阵、北陵3镇6村,车田、马步岗2镇7村,尚平、Xi敖、马正、枫树坝部分地区。水库淹没主要对象:房屋66.7万平方米,耕地1.74万亩,森林面积8.87万亩,水电站18座,城镇工厂企业243家。
1973年底,166米以下水位移民安置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169.2米以下的居民全部不得不搬迁。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海拔166-169.2米的629户没有搬迁安置。因此,丰树坝汛期水位将相应降低,导致发电水头降低,弃水增加。
1971年秋,枫树坝水库移民工作进入筹备阶段。1972年以前,有关移民部门开始动员和组织移民搬迁。广大移民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做到“定点、建房、搬家、同年生产”。
枫树坝库区的搬迁工作虽然是在“文革”期间,但在规划、山地林地分配、建房、资金补助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展或改善。,与新丰江水库移民安置相比。
正因为如此,枫树坝水库搬迁后,回流和搬迁的情况非常少。
枫树坝库区北陵段风景如画。李凌照片
枫树坝水库移民共计18735人,其中龙川县17659人,平和县462人,兴宁县614人。此前,新丰江水库移民是在“大跃进”形势下,按照“先搬迁、再安置”的方针进行的。很快,就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国家经济困难,移民一度在生产生活上极其艰苦,许多水库移民再次返回或定居在其他县。
枫树坝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借鉴这一经验,改变了工作原则和方法。由惠阳地区统一调度作为安置地的龙川县,由县安置办和相关安置公社组成的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到规划安置地对县城进行安置,选点看点,确立了便于领导、安置、生产生活对口安置的原则,力求合理、合法、公平、公正,结合枫树坝水库实际安置情况和水库166米以下移民安置标高线,制定了移民安置方案。安置方式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搬迁。
移民地和接收地合作
18,000名移民开始迁移
虽然搬迁任务很艰巨,但当时大家都靠着高强度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当地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干部群众的安置和接待,以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弘扬团结友爱精神,使安置工作“动得快、动得安全、留得住、富得起来”,圆满完成了近万名移民的安置任务。
惠阳地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枫树坝水库移民工作。他们总结过去移民经验,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执行各项政策,依靠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妥善安置了枫树坝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
那时,道路不多。为了在合适的时间搬迁,必须修建一条方便的道路。路上的移民需要临时中转站休息。
首先成立了枫树坝移民中转站,投资2.5万元开通了一条1公里长的巴特至滨河高速公路,方便移民物资乘船转运至老龙港码头,再由船运往其他县的安置点。船只由老龙港派出。同时投资8000元在老龙县建设移民接待站,负责移民的住宿安排。
在移民较多的赤光吴兴、严阵百坑、北陵长虹设立安置指挥部,分别设在吴兴石灰厂、严阵百坑、北陵松香厂,部署指导安置工作。
1972年3月,大规模移民开始实施。
龙川县移民办、各公社农民工和建筑工人分两部分开展安置工作。有的人负责迁安调查和房屋数量登记,同时在其他县规划土地和安排房屋建设;还有的组织移民物资运输到安置点,动员了40艘船,100多名船员,专门负责库区移民物资的运输。
安置区的村民们相互问候了十多英里
8507人赢得了该县的新房
1972年初,枫树坝县的移民工作陆续展开。
搬迁前,龙川县委召开县内相关部门会议,动员社会各界支持移民搬迁。在随后的搬迁工作中,各部门、各行业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驻地解放军出动军车40辆,县城出动大批船舶转运移民物资2万余吨;财贸部门做好食宿安排,让移民在搬迁期间吃住好;卫生部门派出医务人员沿途护送移民安全到达安置点。
有时会出现先搬迁再安置的情况。然而,许多移民有很高的意识形态意识。比如严阵镇红星大队的老贫农叶亚忠,主动拆了一家三口的房子,先搬了材料,一家人暂时住在山洞里。据他所说,“我今天住在山洞里,是为了尽快住进新房子。”
赤光公社五星大队搬迁时,正巧遇到不断的春雨,河水暴涨,威胁到移民的生命财产。在第一次洪水淹没五星大队之前,赤光公社党委书记何组织200多名干部学生到库区进行抢险。移民等干部群众不怕日夜抢救运输移民物资,最后安全转移。
接收安置点的农民思想觉悟高。他们一边学习“毛毛”,一边向雷锋学习,自觉为移民做好事。车田公社张世大队的李和平,为了给移民做临时住房,放弃了自己的房子。8户人家放弃了新盖的新房,有的还放弃了已砌好墙基的家园给移民建房。
尚平茶叶生活大队党支部组织了200多人,为移民准备了7天,腾出了10多间房子供移民居住。为了让移民过得好,一些村民宁愿自己睡在厨房里,给他们最好的房子。他们还为移民建造炉灶和准备柴火。他们说:“我们是阶级兄弟,移民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只有他们安心了,我们才能安心。”
移民如游山玩水,拖着女儿去做茶业,却发现离大队有十几里远,一群队员在等着接他们。移民到达霍查后被感动了,他们有地方住,有热腾腾的饭菜和热腾腾的菜肴。
北陵公社双酉时生产队有18户95人。1972年冬天,他们搬到12里外的黄坂塘,成立了新的生产队。整个团队与男人、女人和孩子一起投入战斗,在风中露营,建造新房子,在12英里的小道上来回奔跑,运送建筑材料。他们不想麻烦当地居民,尽量不要求人们做任何他们能做的事情,甚至门窗都是自己做的。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战斗,他们铺设了3900平方米的石头,挖掘了5000多平方米来建造房屋并正确生产。
1972年至1973年,龙川县共有农村人口6388人,其中车田公社430户2442人,池光公社40户299人,严阵公社221户1173人,马步岗公社254户1386人,尚平公社108户481人,北陵公社74户326人,Xi敖公社25人,共有210人这些移民分布在阜城、马埠岗、严阵、车田、Xi坳、赤光、尚平、北陵等8个公社,有154个生产队,555个建筑工地。
北陵石马行政村是一个水库移民较多的行政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水稻、养鸡、养猪、鱼塘和网箱养鱼、漂浮捕鱼、种植水果、抚育山林和外出打工。石马行政村居住着刘、钟、凌、杨、谢、王、潘等七个姓氏。
有272户1385人搬迁到和平县枫树坝水库。他们从1971年开始分批搬迁,所有的搬迁安置工作于1979年完成。分别安置在长塘的始兴村和河台村、桃溪村和杨铿村、北墩的公荣村和新南村。
整顿家乡
9152人迁往惠州和东莞
与县城就近安置不同,迁出的移民要水陆并进,多走些路。
为解决搬迁人员和物资的运输问题,在惠阳区出动车辆25辆,在龙川县出动车辆20辆,每个县交通局派驻一名领导到县移民办,负责车辆调度和接收移民和物资。同时从四都、黄石租赁了30多艘机帆船和木船进入仓库运输移民物资。
在安置工作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七木寨生产队。七木寨生产队搬迁地点在惠东县铁冲公社。搬迁时间在1972年3月左右。在农村,这是备耕的旺季。
根据既定计划,80%的建筑面积应在4月和7月完成,并在1973年2月完成。但在这个农时,如果先派劳动力定好点建临时住房,农时就会推迟,建得早了就不可能种地,对国家、集体、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不利。七木寨队有26户132人,其中只有36人是劳动者。
对此,惠东县铁冲公社党委果断决定,全公社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把能腾出来的房子全部腾出来临时安置,让他们一到就有房住,立即投入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让移民同年有收入。
跋涉到铁冲不到10天,七木寨生产队的移民就要投身春耕。当地党委了解到移民队伍中牛、农具、种子、化肥严重短缺,立即动员周边生产队进行援助,先后支援种苗2500多公斤。一些生产队还派出有经验的老农民帮助移民生产,传授养牛和农具的经验。
次年提前投产,尽管自然灾害严重,七木寨生产队还是取得了大丰收。
枫树坝水库共安置移民1658户9152人,其中惠阳县576户3074人,惠东县215户1262人,博罗县608户3391人,东莞县259户1425人。
东莞市黄江镇星光村由1972年枫树坝水库赤光公社五星大队移民组成。搬迁前,移民代表与东莞县、社区干部一起,经过12次选择,决定落户黄江公社梅塘大队。三年后,所有来自星光村的移民都搬进了新家。
1972年省革命委员会文件规定,人均新建住宅8-12平方米,建筑价格不超过25元/平方米,卫镇不超过37元/平方米。人均生产、生活、搬迁费补助150元。每年向县城移民发放粮食603吨、公粮150吨。1987年至1989年,省政府共拨款976万元,解决移民用电问题;1990年至1996年,省政府先后投入移民资金3198万元,用于改善移民的住房和生产条件。
枫树坝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比较顺利。根据河源市省级水库移民记录,枫树坝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是在龙川县和惠阳区移民办的共同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移民办根据枫树坝水库移民人数,积极与计划安置县协调。初选安置点,规划山地林地,再组织拟迁出库区的移民家长到实地了解情况,征求移民意见。在征得水库移民同意后,惠阳区移民办和规划安置县党政积极协调帮助,移民自己派劳动力到安置点建房。建房的具体位置、朝向和形式尊重了移民的意见,避免了河源新丰江水库移民“先搬迁,后安置”的做法。由于精心组织领导,枫树坝水库移民工作已按计划进行。为了保证“你能搬得动、住得稳”,在所有移民搬迁之前,移民的生产队会提前将一部分劳动力送到安置区,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然后迎接家人的到来。
1997年,根据《河源市扶持两荒贫农脱贫规定》,要求采取搬迁、内部调剂、投资亲友三种安置方式,用三年时间解决枫树坝库区两荒贫农问题。为此,龙川县投资3000万元,在挂靠镇月落塘建设外向安置社区,对“两亏”移民和淹田不淹房的贫困农民进行二次安置。共安置301户1507人,其中96户486人为“两亏”移民,205户1021人淹田不淹房。
枫树坝水库移民搬迁近50年。他们已经基本安顿下来,融入了当地社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主要依据资料:《河源市省级水库移民记录》和《龙川县记录》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