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英才”冠军也是棋手
张获得第一届全国象棋冠军已经14年了。
2015年,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张获得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国学英才”挑战赛冠军。
“那是隔壁宿舍的另一个神。读完初中,直接上了大学,还是把观众压垮了。”消息传出后,当年的本科生在朋友圈感受到了这种情绪。他的研究生导师陈红教授一点也不惊讶。“他去的时候一定是第一个。”。出生于1994年的张,10岁获得全国象棋比赛冠军,15岁进入南开大学,19岁获得文史双学位,送他到我校攻读硕士学位。20岁时出版了两部作品,成为南开大学近三年唯一一位硕士研究生特别奖学金获得者。同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运动大师”、“象棋大师”称号。
苏本人对这些“简历”并没有什么概念。我记不清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下棋或读书的。“反正我基本没靠语文课认过字。”张回忆说,他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猜一猜,跳起来看影印的书”,所以认识了很多繁体字。家里的书都被张翻了。“比如钱穆的讲稿,可能只能读到里面的一句话。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才翻出来。”
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他会经常看着街上的人下棋,慢慢地就看出了他的兴趣。幼儿园去少年宫学中国象棋,后来开始上小学象棋兴趣班。
2009年,苏进入南开大学国际象棋专业学习。入学之初,他就获得了大学繁体字阅读比赛一等奖,这是一项面向硕士研究生、专业性和难度都很高的学生的比赛。
大二时,他在历史学院主修历史。“大学之前,我的数学考试基本完美,平时的考试15分钟就能考完。”张苏遇坦言,“如果我没来南开,可能会去数学系。”张之所以选择中国历史作为双专业,有两个原因:第一,在社会科学中,历史研究是最尖端的,就像文科中的数学一样。第二,因为你可以读更多的书。
研究生毕业后,师从陈红、杨宏生两位教授。在和张见面之前,陈红明确表示不打算再招硕士了,但是他为张破例了。“我想我没有找到他。古人说得好,‘锥在袋中,见其端’。张才华横溢,自然会崭露头角。很多学者推荐给我,说不带他很可惜,我就收下了。”
2015年,张的两本书《屈原:地方元音的奏法》和《苏轼:自然之性不动》相继出版。这两本书属于“文化中国”系列的第四个系列。在该系列的所有作者中,他是唯一的“90后”。
但在他看来,这两部专著只是研究道路上的“副产品”。“要做好研究,视野不能太窄。要广泛涉及‘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的文献,即打通‘文史哲’的经脉。”苏进一步解释说:“文字学的重要特点是从字面上研究古籍,但从广义上讲,只要文本是全部文献,研究对象就是包罗万象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融合”想法,与研究生阶段的两位导师不无关系。“陈虹先生是一位文艺理论大家,他的理论修养很高。他很好地运用理论,抓住理论的精髓,结合实际作品进行文学阐释;杨宏声老师是纯文学。大部分文章都是“歧视”,被称为“严谨”。他的‘实证’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也让我受益匪浅。”
2015年5月,由他和导师杨洪生主编的《吴兔床日记》也在出版。他还有一本解读韩曙的书,已经和出版社签了合同,很快就会出版。
谈及象棋对自己研究国学的好处,张坦言:“游戏和科研有相似之处,我一局坐几个小时是常事,这让我在科研中坐在板凳上孤独站着。下棋训练出来的思维,对我学习文学理论有很大帮助。”
对于未来,张毫不犹豫:“未来我会继续走文学研究的道路。”
喜欢或陪娃学习国际象棋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