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与儿媳妇 107岁老红军、宁乡媳妇王定国与宁乡的动人故事

栏目:美食 2021-11-30 20:20:36
分享到:

2020年6月9日上午11时06分,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谢觉哉同志的妻子,

老红军王定国因病在北京逝世

在107岁的时候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老人

见证了祖国太多的沧桑

她身体里有东西

许多动人的传说

作为宁乡的媳妇

王定国来过这里很多次了

她回来后做了什么?

你最关心宁乡的哪些变化?

今天的丽水春秋

让我们一起走近

王定国与宁乡的故事

图形版本

走进沙田乡谢觉哉生平表演展,他与王定国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被放大挂在墙上。游客经过这里时,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这对夫妇的情感故事在今天仍然是一个美丽的话题。

王定国,原名王艺翔,1913年出生于四川英山一个贫困的农家。15岁那年,她被当童养媳给了,还被欺负。1933年10月,随着红军解放营山,王定国报名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王定国随部队进行长征。当时她在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负责表演道具、演员化妆等事务。长征时,行军剧团扮演了啦啦队的角色。当部队行进时,他们不得不冲到部队前面为士兵欢呼。部队休息的时候会回来给大家吊唁表演,从团长到队尾,所以剧团要走别人两倍的路。

当时,体重不到50磅的王定国爬了五座雪山,在草地上走了三趟。当她越过雪山时,她的一个脚趾冻僵了。“我晚上睡着了,很多人盖不上被子。早上起来脚趾冻断了。”94岁的王定国回忆起当时长征的情形。她感慨地说,当红军要有意志的时候,只要对人民有利,就必须咬紧牙关去做。

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并没有打败22岁的王定国,反而坚定了她对党忠诚、坚决跟党走的信念。长征到达陕北后,王定国依附于延安五长老之一的谢觉哉。1937年10月,他们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成为革命伙伴。在接下来的34年里,他们走遍了全国,从兰州到延安再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谢觉哉既是她的丈夫,也是她的“识字老师”。在王定国的家里,总有一幅红底金字的刺绣,上面绣着1953年王定国写给丈夫谢觉哉的一段话:“谢谢你,我们在一起快20年了,互相鼓励,共患难,共胜利。今天,是你的70岁生日,我无限快乐,正好在可爱的春天,这是祖国的建设年。花长得好,月长得好,为了共产党的建设。用词平实,让人感到温暖。

虽然谢觉哉常年不在家,但他总是想念家乡的每一棵树草。受此影响,王定国也对宁乡充满了感情。1960年正月,谢觉哉随王定国回到宁乡,这是宁乡媳妇第一次回到婆家。然而,在大跃进后的饥荒年代,这群人只在老家短暂停留,然后匆匆赶回县城做其他工作。

一年多后的1961年12月6日,谢觉哉与王定国第二次回到宁乡。这次,他们在老家呆了几天。他们家乡的砖、瓦、草和树让这对夫妻放弃了。离开家乡前,谢觉哉对家人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不要围着我,二是在家乡到处买肉,三是家乡到处都是青山绿水。”陪同她的王定国牢记在心,这成为她每次返回宁乡时关注的焦点。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逝世。由于丈夫的不情愿和对家乡的眷恋,王定国于1988年11月再次回到宁乡。“家乡好,小房子进山了。河里的水很清澈,可以洗脚,前面的树也有很好的遮荫。六月很冷。”王定国第三次回到宁乡,走到蓝福冲的老房子,看着青山绿水,情不自禁地读了谢觉哉1937年写的《望江南》。当时,王定国受邀参加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的庆祝活动,她对宁乡的变化感到欣喜。

短暂的回归之后,王定国于1998年第四次回到宁乡。这是谢觉哉的曾孙女谢佩玲第二次见到王定国。“我第一次见到祖母是在1980年的暑假。那时候我一个人去北京,还没见到她就很苦恼。后来,我在家住了十几天。我奶奶对我非常热情,特别关心我家乡的亲戚。这让我感觉像回到了家,特别亲切。”谢觉哉的曾孙女谢佩玲回忆说。

经过十几天的相处,谢佩玲深深感受到了曾祖母王定国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1998年王定国回到宁乡时,谢佩玲和丈夫易汉池陪着她。当时,王定国已经85岁了,但她坚强可亲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夫妻俩的心中。“当我开始走路时,我走得像只苍蝇。村子里的路很窄。我们想娶她。结果,她一路狂奔,身体健康。”说起曾祖母王定国返回宁乡的故事,谢佩玲忍不住笑了。

家乡的喜人变化和村民生活的幸福激发了王定国的创作热情。她曾写过一段话:“宁乡是一条深山巷,永远充满芬芳。宁乡有一轮圆月,总是照在高楼上。宁乡有一群淳朴的人,他们总是期待着繁荣。宁乡有四所培养出来的学校,造就了多少革命栋梁。我爱宁乡,祝愿宁乡更加繁荣昌盛!”

拥抱对宁乡的爱,王定国在2006年第五次踏上宁乡。这一次,她的脚印越来越宽。她欣喜地看着宁乡的成就,热情地回应着家乡人民的爱。

谢佩玲的丈夫易汉池说:“我记得当时我在给她拍照。王老个子矮。我们请她坐,但她没有坐。她不得不站起来。我偶然发现她在用脚尖拍照,就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我当时特别感动。”

2010年9月,王定国最后一次回到宁乡。当时她已经98岁了,去宁乡一中和金利小学和孩子们见面。校园里年轻的气氛使王定国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这次回到宁乡,王定国留下的失望比以前更多了。“她最后一次回来时,搬了个凳子,坐在谢老故居前。她看着故居门口的樟树,再也不想离开。她可能意识到自己是最后一次回来,所以对家乡充满了爱。”易汉池说。

当我最后一次回家时,热情的家乡人民提前为王老举行了百岁生日会。宴会上,王特意请来了谢觉哉故居保护人龙。“我过生日的时候,坐得离她很远。她赶紧带我坐到她旁边,然后给我拿了块糖吃。她说这是老家的特产,让我尝尝。”说起这个故事,龙很感动。

王老几次回到宁乡,给家乡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言行举止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王在宁乡的亲戚告诉宁,老人身体不好的时候,总说要回宁乡几次。有些老乡去北京看望她,她从不拒绝,像邻家奶奶一样热情地接待她。

回忆起三次来北京看王老的情景,李佳军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以《今日宁乡》记者的身份采访了王老。采访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让他感动至今。“我第一次见到王的时候,有四川的记者在一起等着。王回来后,提议去他婆家宁乡见见记者。当时我们采访的人觉得特别荣幸。采访结束后,王老还笑着说宁乡人会一起合影。我觉得王老真的把自己当成宁乡人了。”

2016年,宁乡电视台《南北宁乡人》栏目组来京访问王定国。当时年过百岁的王很少说话。看到家乡人的到来,激动不已的王依然表达着对宁乡的眷恋。

2017年,105岁的王定国还特意写了“沙田包子”几个字,表达对家乡产业的支持。“我们去看望王的时候,王的心情和状态都很好。我们向她介绍了沙田包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王听后非常激动,立即用大笔写下了“沙田包子”几个字。回来后觉得要把沙田馍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宁乡沙田包子的传承人吴大秋说。

像这样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王定国真的把自己当成宁乡人,也把宁乡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每次回宁乡,她都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并牢记在心。正如王定国所希望的,宁乡也在加快步伐,为美好未来不懈努力。当时间的车轮碾过,宁乡从未忘记这个可爱的老人。这里的山川日月早已镌刻了她的故事,宁乡人民会怀念她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