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报》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向中游迈进”系列报道的第二篇改革文章。新福建客户端选取了6个故事来养活读者。
2010年9月,总书记视察晋安社区,社区居民把自己剪下的“福”字送给总书记。
“就是这个韩国商人。”马尾区环保局局长徐开东指着桌上的一张合影,向记者讲述了26年前的往事。
1991年的一天,这位韩国外商来到马尾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说要来马尾办钻石加工厂。是徐开东接待了他。那一年,徐开东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马尾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办理”外商审批业务。
徐开东表示,设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是当年马尾区为金平实习“立竿见影、奋发图强”而推出的创新举措,“代办制”也是全省首创。“短短两天,所有的审批许可证、营业执照、海关登记...我们所有的特工都做过。当时,外国商人很惊讶,这与他们来中国之前听到的不同。这位韩国外国商人非常感激,所以他有这张照片。”
外商意想不到的“快”,来自当时刚刚成立的福州市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在采访中被很多老同志称为“一栋楼”。
倡导建立“一个建筑”的是习近平。
当时福州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由于“软环境”的原因,“硬件”的效益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外商投资审批环节多,手续繁琐、效率低是突出问题。帮外商跑审批,要在福州很多部门盖很多章,一套审批手续至少要一两个星期。”徐开东说,“一号楼”建成后,全市20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在楼内集结,实行联合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使用、一笔审批、一站式服务。外国批准证书、营业执照、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一系列手续都可以一步到位,不需要跑遍全市。
“马上办”的提出和“一建”工作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前者是在问题导向下产生的创造性执政理念,后者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出发点。”时任副市长、分管外经“一号楼”工作的龚雄表示,当时在福州,政府职能无法改变,体制机制还存在很多僵化之处。一个项目需要加盖130多个公章。
“习近平还主张将‘一栋楼’的工作机制从‘楼内’延伸到‘楼外’。针对外商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将通过征集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办公,当场解决问题。”龚雄说。
虽然20多年过去了,但龚雄仍然对当时的一件事印象深刻。“1993年,一个台资大项目在福清市落地,施工队正在施工。一栋建筑建造完成后,在地板上发现了一些裂缝。当时台商提出这个问题,认为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重建。”
当时各部门对此有分歧,有的部门认为“开裂无非是修一修,不碍事”。在现场办公会上,听取各方意见后,习近平当场作出决定:“重建!”“Xi·姬叔认为,100年计划不能被忽视。这是另一个重大项目。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外资对福建的信心。”龚雄说。
会议结束后,会议纪要迅速形成并实施,台商的问题得到解决。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当地的纳税人。
努力工作,积极行动。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福州的政府机关风格焕然一新。20年来,“一号楼”早已转型为行政服务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但“中午起草文件”“两天办完办厂手续”的故事还在流传。
2000年,时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率先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2001年,福建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令的形式颁布《政务公开实施办法》,推动全省县级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截至目前,福建仍在先行先试,加快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