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袖、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因病于2017年5月9日22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他是上海嘉定人。早年在上海《大公报》工作,在上海做过地下党,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外交官。
钱其琛的外交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1954年到1974年,他一直与苏联打交道,包括在苏联度过的10年。1977年至1982年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期间,钱其琛提出在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建议,并担任外交部首任发言人。钱其琛在1988年至1998年担任外交部长。他的外交工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许多重大事件中经历了历史。
不写日记的领导最先写回忆录
钱其琛曾说:“我遵守周恩来总理对我们外交官提出的四句十六字,就是‘立场坚定、掌握政策、钻研业务、严守纪律’。”他工作的座右铭是,“做决策时多思考、多计划,执行决策时快速高效”。
钱其琛不抽烟不喝酒,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和散步。即使在谈判中很恼火,他也不会大声和人争吵。1988年,钱其琛由外交部副部长转任外交部长时,曾说“任重道远,不能懈怠”。
退休后,钱其琛在2003年出版了《外交十章》,这是第一次。据报道,他在退休后成为第一个出版历史事件回忆录的中国领导人。他曾经告诉该书的出版者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王成佳,国外有些东西有很多版本,如果不把真实的东西表达出来,那些不真实的东西很多年后就会变成现实。
出版社原本建议书名为《钱其琛回忆录》,但遭到拒绝。钱其琛个人很喜欢《浮生六记》和《干校六记》两本书,希望他的书更平实一些,所以取名《外交十记》。他也不想把头放在书的封面上。
这本书出版到今天已经14年了,一直很受欢迎。钱其琛曾在序言中写道:“我从不写日记。这是我年轻时七年地下党工作养成的习惯。我不留一张纸,一切都靠记忆。”
他还坦言,“有些亲身经历的场景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不断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三句话的简短陈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钱其琛在《外交十章》一书中写道,1982年5月,他成为外交部副部长。当时,中国和苏联处于严重的对抗局面。但在1982年初,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迹象,中苏关系开始酝酿一些变化。
当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了长篇演讲,其中虽然仍然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但他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中国对中国拥有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与中国的关系。邓小平立即注意到勃列日涅夫讲话传达的信息,并致电外交部指示他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回应。当时外交部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钱其琛还在新闻部主任的岗位上,正在考虑设立发言人,这成为立即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3月26日,70-80名中外记者应邀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参会。作为外交部第一发言人,钱其琛发表了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我们注意到苏联总统勃列日涅夫3月24日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反对在讲话中攻击中国。在中苏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苏联的实际行动。”看完声明,第一场新闻发布会结束。
这个简短的声明立即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三个句子中,有两个重要的词是“注意”和“注意”。其实就是“听他说,看他做什么”。过去,中国只对苏联说的每一句话都全面批评,哪里会听,更不用说“看它怎么做”了。现在要“看我们做什么”,即要求对方采取实际行动。
西方五大新闻机构和其他外国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有国外消息人士指出,这种谨慎含蓄的说法表明,已经对峙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使世界局势发生变化。
苏联到俄罗斯的见证人
苏联解体期间,钱其琛担任外交部长,这也见证了历史的转折。1991年12月27日,他打电话给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正式通知他,中国政府决定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并决定重新任命前中国驻苏联大使王丽清为驻俄罗斯大使。这里还有一个插曲:王丽清作为新任驻苏联大使,于1991年11月底抵达莫斯科。12月初,苏方告诉他,戈尔巴乔夫可能在12月7日至14日期间接受王大使的国书。但是在提交之前,苏联已经不存在了。12月24日,苏方就王未能及时递交国书一事道歉,并表示将尽快安排他向俄领导人递交国书。但是王带来的国书已经不能用了,国家立即委托使者带来新的国书。1992年2月初,王余庆终于向叶利钦递交了国书。
1992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访问俄罗斯,并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叶利钦。他说,这次访问是为叶利钦访华做进一步准备。叶利钦总是兴高采烈,谈话持续了一个小时。回国前,钱其琛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异同不应成为发展国与国关系的障碍。
海湾危机期间与萨达姆·侯赛因会面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了闪电袭击。随着海湾局势的恶化,国际调解日益活跃。中国以外交部长钱其琛为特使,派出代表团访问中东四国。这次访问的亮点无疑是与伊拉克领导人的会谈。
中国前驻伊拉克大使郑达勇在接受采访时回忆,11月11日中午,代表团专机降落在萨达姆国际机场。次日中午,钱外长前往萨达姆办公室会见。
在《外交十记》中,钱其琛回忆说:“我在11点左右见到了萨达姆。.....这次他穿着军装,腰上还插着一把手枪,让人感觉到战争的气氛来了。在将近两个小时的会谈中,中间有短暂的休息。当时,他取下手枪,放在桌子上。”萨达姆给钱其琛的印象是,他说话不礼貌,不直截了当。例如,萨达姆以缓慢的语调重复了这一观点,如科威特侵占伊拉克领土,窃取伊拉克石油;美国试图完全控制中东的石油,称将通过军事手段攻击伊拉克。萨达姆在否认科威特主权时表示,科威特原本是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就像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一样。
对于萨达姆将科威特与香港相提并论,钱其琛当场指出,香港问题与伊科关系完全不同。香港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但通过鸦片战争被英国占领了100多年。即便如此,中国仍然以和平方式与英国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解决香港问题。伊拉克和科威特有外交关系和大使馆,它们都是联合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员。无论如何,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军事占领是不能接受的。
后来萨达姆换了口气,问,美国真的要打吗?钱其琛强调:“我们担心战争的危险越来越大。”任何事故都可能引发战争。我们应该努力推迟、减少和避免战争。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是外交努力促进和平的目的。萨达姆说:没有美军撤离的事先保证,伊拉克任何明确表态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必须与美军撤离、解除对伊制裁等所有问题联系起来。说到这里,萨达姆突然站了起来,钱外长立即起身和他握手告别。会谈到这个结局。
中国前驻伊拉克大使郑达勇表示,海湾危机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国际背景。危机发生后,作为关键角色的美国采取强硬立场,萨达姆顽固不化,局势演变为相见已成为必然。中国代表团是在国际和平努力面临诸多障碍、危机正滑向战争边缘的严峻形势下访华的。但此次访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次采取意义深远的争取和平、防止战争的重大外交行动。
参与香港、澳门回归的外交谈判
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钱其琛参加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外交谈判。199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借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会,会见了英国外交大臣赫德。因为双方各持己见,不松口,显然会谈会不怀好意地破裂。钱其琛从容不迫地做了总结:“今天的会谈非常重要,应该说取得了积极成果。”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听后非常不解:“今天这么大的噪音,没有解决问题。怎么会有积极的结果呢?”
在李肇星转身之前,钱其琛继续说:“第一,双方的激烈争论,说明双方都非常重视香港回归,这是我们今后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第二,今天我们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但双方都愿意继续谈下去,哪怕像吵架一样谈,这为双方进一步沟通奠定了基础。”
赫德听了之后,也同意了这个总结,从而避免了谈判破裂。这让李肇星非常动情:“这是外交上‘不打不破’的典型例子。”
1993年7月以来,钱其琛主持了两地特别行政区的筹备工作。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分别出席了香港和澳门的交接仪式。他认为,这是他外交生涯中非常罕见和独特的经历,他理应为此感到自豪...
人们已经在记忆中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