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浮山 青岛浮山故事多

栏目:汽车 2021-09-19 21:00:28
分享到:

我注定和福山有缘。年轻的时候,因为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常去浮山脚下捡树叶、倒红薯、摘野菜。有一次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他从地里偷了一个脆瓜吃,被农夫关在院子里的一间小房子里;有一次,因为在一个小农舍边上采摘山菜,差点被狗咬了;

还有一次,我在浮山上一座破庙的废墟上看到一行字,“烟厂的兄弟姐妹来此参观”,碰巧多年后我来到烟厂工作;更让我兴奋的是,当我登上浮山之巅时,第一次看到了我们岛城壮丽的山海,清澈美丽的风景——红瓦绿树蓝山,海鸥飞舞,船只游弋。啊,我们的城市真美!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我搬到了福山脚下,这里恰好是我采摘野菜的地方。刚搬到天山的时候,除了烟厂的几栋楼和火车站周边居民搬的几栋楼,大部分都是荒地。来到这里,当然不能忘记采摘野菜。你需要在家吃一些野菜。你不用跑来跑去,坐一辆马扎,找个地方坐下来,在山坡上挑。

山菜、车车、地肤子、马牙、粉色,然后一大包。当时这条路还没有修好,可谓“晴天土,雨天泥”。商店、餐馆、学校和诊所都不完整,生活中有许多不便。现在,我们需要的都有了,小区干净,空空气清新,服务设施齐全,公交车多,生活居住都很方便。

青岛浮山,位于青岛市东南部,是崂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浮山排列在九峰,险峻秀丽,有“九点浮山”之美誉。主峰海拔368米。虽然山不是很高,但经常有云。每当要下雨的时候,海雾经常升起,就像成千上万的军队直奔浮山一样。有那么一会儿,云遮住了峰顶,雾遮住了群山。当地有句话叫“浮山披帽,大雨满瓢”。

浮山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横跨南、北、崂山三区。虽然被称为青岛的“绿肺”,但多年来缺乏治理,一度杂草丛生。根据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部署,2015年春季以来,根据《浮山城市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市南、市北、崂山三个区政府分别启动了三个分区生态公园的规划建设。经过多轮整治,浮山森林公园植被茂盛,山路平坦,碧波起伏,游人不断。

没事的时候,我经常坐在阳台上。透过玻璃窗,浮山四季尽收眼底。初春时节,大院里的树还干着,浮山已经微微露出了绿色。俗话说“天街雨酥如酥,草色近而不近”;夏天来了,整座山先淡绿色再淡绿色,从淡绿色到绿色,从山脚到山顶,整个浮山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来了,福山悄悄脱下绿锦袍,穿上红黄相间的秋衣;冬天下雪后,浮山更加壮丽。雪覆盖了山顶,银色的光飞舞闪烁。这让我忍不住背诵了毛公的诗:“山舞银蛇,原蜡象,欲与天宫比;一定要阳光明媚,一定要用红色包裹,特别妖娆。”

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去这里和很多老人一起玩,喊山、唱歌、唱歌,一个接一个,跑步、练拳、看书,真的很热闹。在路上,你经常看到人们捡拾山川或用汽车拉着它们。这里喝的人没完没了。浮山不仅风景优美、清新宜人,更是国家的瑰宝——人民英雄纪念碑核心石的开发地,让每一个青岛人都为之骄傲。

记得小时候,突然有一天,街道入口处的主干道上挤满了人,地面隆隆作响。我看到一块大石头下有许多木头,许多工人正在推动这块石头前进。几十年后我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会被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所吸引,这座纪念碑建于新中国,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人民英雄的英勇牺牲。它高37.94米,由17000块花岗岩和白色大理石制成,总重量约为10000吨。整个纪念碑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的石头,长14.7米,宽2.9米,重约60吨。极其罕见,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出的。1949年9月30日,伟大领袖亲自奠基,标志着整个工程的运行。纪念碑的设计方案通过竞赛向全国征集,最终梁思成的方案脱颖而出,被中央选中。方案选定后,建造纪念碑的材料选择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纪念碑正面的石头,因为按照设计方案,大领袖的碑文会刻在纪念碑正面,如果用石头拼接,难免会失去尊严,所以必须用整块石头作为纪念碑正面的“芯石”。

为此,地质学家花了三个月时间走遍全国各地考察这块石头,最终选择了青岛浮山的花岗岩,因为这块石头的质地和颜色都非常好!选好石材产地后,工作人员前往青岛,最终在浮山顶上挑选了一块重达300吨的花岗岩。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不知道如何开采如此巨大的岩石。有一段时间,项目停滞不前。关键时刻,有人向建委推荐了被称为“石神”的老石匠杨开山。经过一番思考,他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放闷枪”的办法。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用作“纪念碑石”的废料终于在1953年7月被开采出来,它是一整块

300吨的原石远远达不到60吨碑石芯石的最终要求,于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一次又一次地“减肥”,从300吨到280吨,再到180吨,再到102吨,这样石头才得以顺利下山。下山后,新的问题又来了。这块重达100吨的石头怎么运到火车站?

经过一番考虑,建委决定采用最古老的“压路机运输法”,即在石头下面放置木板,然后推着石头“行走”。这块石头于1953年8月19日开始“行走”,7000多名工人帮助它“行走”。直到9月27日才顺利到达青岛孟庄路火车站,历时30多天!

孟庄路火车站的火车皮最大载重量不到70吨,所以建委专门从东北调运了载重量100吨的火车皮。即便如此,这块石头还是超重了,于是昂船洲人对石头进行了再加工,石头的重量减少到了94吨。9月28日,这块石头在孟庄路火车站装车运往北京。10月13日,石头到达北京前门西站。之后,工人们又一次用“滚筒运输法”在三天内把石头运到了天安门广场!

芯石就位后,整个工程进展顺利。5年后的1958年4月22日,有着“共和国第一纪念碑”美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5月1日隆重揭幕!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最引人注目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石,其实来自东海之滨的青岛浮山,中国乃至青岛人都不知道。

还有一个失传已久的福山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篇章。众所周知,自1897年德国殖民者占领胶州湾后,福山改名为亨利王子山。由于其陡峭的山脉和独特的风景,它也成为当时德国人甚至居民参观和旅行的好地方。当时市区甚至有定期的包车到浮山。除此之外,德军还在主峰——鹰巢设置了一个哨所,历经百年变迁,看起来依然十分坚固。

德国人守住了浮山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9月18日,日英联军在崂山洋口湾登陆。战争进入9月底,日英联军登陆后,逐步压缩德军阵地,迫使兵力不足的德军收缩兵力,将防御重点放在城外主防线一侧。为了突破德军阵地,日军必须在纵深地带安装大口径重炮,摧毁德军的山头和堡垒。

然而,德国军队在浮山山顶设立的炮兵观察哨正日夜监视着日军的推进情况。日本军队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德国军队的眼睛。日军无法在德国军队眼皮底下安装重炮,也无法突破德国军队的前线。浮山上的德军炮兵观察哨早已成为日军的眼中钉,日军总部下定决心要攻占浮山。日本军队虽然还没有在这里装备火炮,但单凭步兵就应该完全拿下“德国军队的耳目”,从而为日本军队观察德国前沿阵地提供有效的制高点。

1914年9月26日,德军开始向山区运送弹药、食物和饮用水。在一天的努力中,我们会送去足够维持八天的食物和饮料,并派出更多的部队。日军师部决定在9月28日左右攻占浮山。

1914年9月27日下午4点,开始下小雨。日军先头部队冒雨沿着崎岖的道路行进,来到浮山北部的小布东,慢慢地逼近了高大陡峭的浮山。28日凌晨,日军开始进攻德军哨所。经过激战,德军于28日中午投降。

曾经有人看到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两个日军指挥官的名字刻在山里的悬崖上,悬崖上刻着一块巨大的石头。1914年9月26日,德军运送了6万发子弹、300枚手榴弹、2000枚照明弹,足够8天的食物和饮料,以及向山区增派部队的情况。

如上所述,我在浮山采摘野菜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个破房子,上面写着“烟厂兄妹来此参观”的字样,这个房子是当年浮山唯一的尼姑庵——朝阳寺。

据《青岛志·崂山志》记载,“朝阳寺,又名浮山寺、朝阳寺、朝阳寺和全。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这座寺庙是由明代学者黄建造的,作为一个隐蔽的读书场所。民国初年,跟随太子苏的曾明本,在修复失败后,对这座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将其改为道观,取名为全圣观,并在此当了道士。”据民国《青岛指南》记载,浮山寺有几个版本,分别建于汉代和元代。

18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莫尔曾在《山东德义乡镇志》中描述朝阳寺:“此寺建在山脉南侧的一个陡峭山谷中。在花岗岩砌成的高墙中,有一片平地和一个小花园的建筑。虽然寺庙已经坍塌荒芜,但它的高位置仍然会让每一位游客着迷,让人在观赏碧海和钢灰色岩石的崂山时流连忘返。”

文革期间,这座寺庙受损严重,除了寺庙里还存在一棵600年的银杏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被羊吃掉后就消失了。如今,留给世人观赏的,只有昔日朝阳寺东北面岩石下的朝阳洞。这个洞穴是王嘉麦岛村近年来重建的,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近年来,通过相关部门学者的不断深入挖掘,浮山这个此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