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写的书 白岩松《白说》:读书 读的真的是书吗

栏目:民生 2021-10-08 08:28:00
分享到:

打开白的看了一篇文章“看了这么久总该相信点什么吧。”我激动得陷入了沉思......

很难相信;让人相信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今生能越过你的人,都是你相信的人;今生能和你一起生活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意想不到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写作,这让我感到充实,学会了思考。

有时候看到读者的留言会特别感动。我偶然遇见你。不,我不是偶然遇见你,但这是我的福气。

用文字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像守夜人一样。——白”

是白的自传。它谈到了自我、生活、大自我、国家和社会。热情地说话,理性地说话。

我推荐它有三个原因:

01态度、温度

在白说的每一段话,我都觉得它反映了情感的温度,这似乎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的自己。

在我很多文章的结尾,都会看到这样一句话,“愿你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人生是一个看天地、看众生、看自己的过程。

一切都可以是一面镜子。

我喜欢白,因为他有自己的主持风格,最重要的是他的态度!

媒体发言人的态度太重要了;有态度的文章太重要了。

对于记者来说,“铁肩担道义,妙手捧文章”。道德最大的情感在于他们对国家的认可,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的来自血管的热爱。

他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它纠结在一个混杂的中国文化里,在你给你讲的故事里,在你看的剧里,在小学课本里,在唐诗宋词里,在我们骨子里发展了信仰。”

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文化自信。

对世界有深刻的哲学理解

《白说》是对《道德经》最精辟的诠释,它闪耀着思考的光芒,透露着妙释的乐趣。

正如他所说,《道德经》是他一生中的一部巨著。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起源,洞察了世界的奥秘,充满了强大而实用的辩证法,会让你终身受用!

这种辩证思维可以从白说身上看到——“岁月,活着不是为了输赢;价值、得失不是无中生有的;交流,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舍;在这个时代,真相不是这样或那样的。”

然而,现代人对《道德经》的解读,就像隔着一层文化的厚墙。这堵墙就像是泉友北国的高墙。你可以感觉到“智慧”离墙边很远,但摸不着。我想这可能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断层。

这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不失为一种选择。

《远方的救世主》中萧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识这个人就是打开一扇窗,他能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很高兴我在写的时候在做“那扇窗”,我希望找到我的“那扇窗”。

对我来说,阅读是一扇窗户。

人生最大的幸运不是得到金钱或赢得奖品,而是有一天,你遇到了某人或读了一本书,别人打破了你原有的思维,把你带到了更高的层次。

说到《道德经》,不得不提林语堂的《老子智慧》。它对《道德经》的解读更接近现代人所能理解的纬度。仔细而深刻地阅读它,让我对《道德经》有了另一种理解。

古人说,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真的是书吗?

读书是让我们学会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看世界——不偏执,不中庸,不宽泛。

对自己有谨慎的态度

苏格拉底说:人生最大的智慧是认识自己。

白先生对自我成长的清醒认识和清晰规划让人叹服。

比如思考人生阶段:30岁减法,40岁迷茫,50岁好奇。

30岁,减法——在20岁之前,你要努力加,不断尝试,但到了30岁,你就要把它收起来,因为“你并不适合所有的事情,你应该做所有适合你的事情”。

40岁,迷茫——40岁的时候,发现物质没有带来我想要的幸福,迷茫。一方面,很多困惑需要和自己谈谈,给自己一些答案;但另一方面,是周围环境落后于自身的困惑,是独处还是做市民?

50岁,好奇:50岁最大的收获是“善待你的每一天,两年后的今天看你最好”;人到了一定年纪,见识了很多,经历了很多,很难保持好奇心。正因如此,我们越应该保持好奇,之所以保持好奇,是因为好奇是促使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人与人的区别不在于贫富,而在于认知水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也是认知水平的竞争。如果理解白人生阶段思想的这三句话,那就是“不如读十年书”。

看完白说,不禁感叹:一个人一辈子以书为友,以书为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吓得我赶紧拿起身边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