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定都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建立根据地 徐图北进之原因思辨

栏目:美食 2021-10-08 07:02:05
分享到: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改为天京,确认为都城。此时此刻,太平天国为何止步于南京,继续向北进军,攻占北京,推翻清朝,夺取国家政权?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是什么因素让太平天国在天京建都,而不是仓皇北上,从而解决其困惑。

第一,客观情况需要建立根据地。

在太平军从广西向南京成功进军的过程中,太平天国在永安和道州进行了两次大的整顿。这两次整顿为太平军随后的成功进军提供了保障,对推动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平军正在整顿军纪

攻占南京后,太平天国的兵力在空之前就有所增长,除了步兵和“土营”之外,新建了一个巨大的“水营”,其革命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于是,客观形势也对太平天国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太平军的斗争方式由以前的机动作战、无后方作战,转变为有根据地、有后方作战;要求太平军在继续推进战争的同时,制定新的方针政策,以达到“创建新王朝”的革命目的。

这样,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以便有充足的时间,然后统筹未来革命行动的运作。

太平军在南京建都

二是综合实力不足仍处于弱势地位。

从清朝来看。嘉庆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清朝的国力确实开始衰退,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民反抗和起义不断发生。

但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时,清朝也控制了国家政权,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大多数人的抵触和不满还在酝酿过程中。也就是说,清朝还没有到全面崩溃的地步。

就太平天国而言,自1851年初金田起义以来,经过两年多的英勇斗争,从广西到南京,形势一片大好,给清朝以沉重打击。

但是太平军边打边弃,没有根据地可立足,没有巩固的后方。虽然他多次击败清军,但并没有歼灭清军的许多有生力量。

三月太平军

而且人们对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了解不多,话语权还掌握在清政府手里,群众基础不扎实。

也就是说,虽然双方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太平军来说,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改变,更谈不上有什么绝对优势。所以要及时停下来巩固,弥补自己。

第三,军事优势仅限于局部地区。

军事上,太平军占领南京时,清军约有八十万至九十万。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号称百万,但大部分都是带着家人参军,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老人和弱者。据专家研究,此时太平军能打仗的士兵约有10万人。

清军驻扎在全国各地。虽然一时难以集中兵力,组织大规模作战,但却能及时应对和抗击太平军。因此,在全国作战方面,清军处于优势;太平军只能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

而且,太平军是一支新型的农民起义军,在精神状态上优于清军,但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远不如清军。

清军的武器装备

为此,在两年多的战斗中,太平军并没有消灭清军的很多有生力量,清军的数量也没有明显减少。太平军从广西向南京进军时,长期进攻桂林、长沙,被清军项容部紧追不舍。

这样,虽然清军在削弱,太平军在壮大,但不能说太平军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在这一尚未实现的战略转变中,太平军决定建设金陵,巩固成果,谋划全局;选择正确的时机北上,进军北京,夺取国家政权,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不能认为是保守的行为。

第四,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冒险。

如果太平军全力进攻北京,清朝肯定会全力抵抗。届时,围困南京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肯定会跟随北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勤王之师”将迅速集结北京周边。

清朝的军队

这对在军事上不占优势的太平军非常不利。这只能是一个轻率而冒险的行动。

如果太平军全力以赴进行北伐,这支由南方人组成的义军的战斗力会受到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此外,太平军在筹集和运输粮食和军械方面也面临困难。

尤其是太平军离开长江流域后,势必弃守“水寨”,不得不面对从未打过仗的清军强大骑兵。

因此,《赵艺娄时事汇编》说:

“小偷从万山出发,爬上去冒险。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技能。一旦他进入河南平原的荒野,四大战役,...,列队上马队伍,...小偷不可能是这种冲突。”

清代骑兵

气候地理环境需要逐步适应,群众基础需要逐步加强,后勤保障需要解决,骑兵需要招募训练。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准备工作。

再者,太平军如果想尽办法北伐,即使攻下了北京,也不代表他们赢得了国家政权。如果不能彻底摧毁清军的有生力量,即使攻下北京,也可能再次败北。

因此,对于太平军来说,“创建新王朝”的关键是歼灭清军的有生力量,而不是什么时候进攻和控制北京。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局还是军事实力,都需要把南京建成首都,这从根本上是可取的,不能认为是保守之举。

当然,过早建都确实把一些太平军士兵误认为是“革命成功”,助长了他们安逸享乐的思想,所以并没有寻求进步。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成为否定太平军定都南京的理由。因为是否在南京站稳脚跟,应该看当时的客观情况和敌我力量对比,而不是考虑建都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洪秀全清史稿》、《太平天国史料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