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
相城的风水格局是古城位于何英河和汝河之间的平原上。南北中轴线贯穿寿山山脉和北塬形成南北山脉;汝河由东向西流,形成东西向的水脉。山水脉交汇处,是自然风水宝地,也是古城所在地。
相城第一山与县衙、文庙所在地相对,第一山文峰塔与文庙相对。文峰塔建在寿山上,寓意“高龙为砚,贵水为池”。“重凿池畔,在汝水傩宫筑墨香阁”。通过这种方法,将山水之美带入文庙,从而人为创造提炼自然的胜利,营造良好的人文格局。文庙位于古城西南,古城西南增加一个“夔门”,直接通往汝河河道,取水方便,精致。
相城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曹魏。位于中原腹地河南,西起黄河、淮河平原东部,东与伏牛山接壤。在行政区域内属许昌市管辖。襄城县“控制着罗京、南通舒静、北部延吉、东部徐阳、西部秦龙”,因此在交通和地理位置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
襄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属于郑。东周后期,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36年,周来到这里。因周曾在此暂住避难,故名相城。春秋时期,楚灵王修建的城址在城西北郭外。统一六国后,襄城县在此设立。
之后,于公元25年分裂为徐州;明代时属开封府管辖;清朝雍正年间成为直隶府,雍正十二年定为徐州都;清朝乾隆六年,改回直隶府。这种形式持续了近200年,直到1914年,民国政府将其划分为河南开封;1925年,襄城县直属河南政府;新中国成立前夕,重新划分为许昌市。
红石文化
寿山是中原历史上唯一一个红石建材工业化生产的地方。目前已形成以寿山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红石建筑分布区。在以寿山为中心、半径约25公里的覆盖区域内,包括整个相城区域,建筑主要呈现出红石青砖的特点。
除了建筑材料,相城的红石也用寿山和灵武山的红石为原料。相城红石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艺术,相城古城的很多建筑和传统的街道人行道都是用红石建造的,比如奎璧、清真寺、城墙。
2)生活用具。石磨、石磨、石缸、石臼等。都是用红石做的,结实耐用,不容易掉块和开裂。
3)摆件艺术,据《古城志》记载,“烟蒜石器皆名,流传千里,与众不同”。由此看来,相城县红石文化的名气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已经传开了。
感恩遇见,感谢你的爱,我是周,请关注吧,下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