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在家整理衣柜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条30多年前的旧牛仔裤。颜色是白色的,膝盖处有几条细细的网状条纹,好像快要裂开了。后口袋上的苹果标志清晰可见。我把它翻过来,平放在床上,努力回忆这条普通牛仔裤的来历......
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久,对未来的憧憬还处于迷茫状态。每天都活在3.1线模式下。当时社会上已经存在“奸商”一词,后文革时代的烙印逐渐被新经济浪潮所掩盖。虽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还在碰撞摩擦中,但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和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我对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水深火热和濒死线有了相对的认知。
70年代中美建交后,我们看了一部美国电影《团队》,或多或少了解了西方社会的生活写照。尤其是电影中男橡胶鸭穿的牛仔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乍一看,我还以为只是一条油腻的粗布工装裤。当时我国还在追求纯羊毛和化纤服装,我们对所谓牛仔裤的理解还停留在粗布工装裤上。随着新闻媒体的引入,尤其是电视广告的宣传,人们知道这是目前西方非常流行的一种服装。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预选赛也是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的一个节点。当你在电视机前看比赛转播时,瑞士雷达手表和美国苹果牛仔裤的广告交叉在一起,不经意间对牛仔裤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直播中可以看出,看台上的粉丝,无论男女老少,大多数都穿休闲牛仔裤,于是我暗暗有了一个想法:一定要买一条苹果牛仔裤。但是当时不知道价格几何,也不知道国内哪里卖。碰巧朋友要去广州参加广交会,我就问他看能不能从广州买一个。我朋友当时是省外贸公司的小业务员。因为他经常出国,他肯定能做到,因为他对广州很了解,又靠近港澳,所以满口答应。
半个月后,朋友出差回来,告诉我广州没有苹果牛仔裤了。他出差去深圳沙头角中营街给我买的。当他递给我一个包装精美的纸盒时,别提我有多开心了。我赶紧打开包裹,拿出裤子。朋友着急地说:“尽量快点穿上。”然后他说:“但是不合适,你不能退货。你一定要。迅速回应:“什么?180?"
“是的”!你觉得便宜吗?这是香港人穿的正宗美国苹果牛仔裤。我的朋友对我不屑一顾。
当时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主动要求别人买裤子,朋友都不肯给我挣钱。这些我心里都很清楚,但是180元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我的月薪是100多元。我咬紧牙关对朋友说,我要180,但是现在钱不够。我先给你一百,然后给你工资。朋友无奈地笑了笑,说:“”于是,我得到了我的第一条牛仔裤。
这几年我在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看到过一些卖苹果牛仔裤的。出于好奇,我去找摊主要了一个只有25元的价格,但是是在中国南方抄的。质量和做工有明显的差异,这是我心中唯一的平衡。
从那以后,我和牛仔裤发展了关系。除了正式场合,我一般都穿牛仔裤,这些年一直把牛仔裤当作自己的行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牛仔裤的款式也多样化了。有些可能不是普通人穿的,但主要是年轻人的装备,比如破洞裤,空裤等。,但我还是喜欢端庄普通的牛仔裤。虽然买了好几个所谓的大品牌,比如库奇、里维斯、LEE、普拉达、巴宝莉,感觉都不太好。
几年前,我在海信广场看到一条纪梵希牛仔裤。从做工到款式,他们都觉得不错。我让服务员拿出来试穿。我心里真的很喜欢他们。但是想到6000多的价格,就胡乱找了一个理由,没有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基本上不想穿了。舒适是健康的唯一途径。
其他的牛仔裤都穿破扔掉了,但是这条苹果牛仔裤我会一直留着,即使穿不下了,我也会好好的留着,可能是一种自我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