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琪kiki 守护古城 奏一曲古今融汇的文化交响

栏目:民生 2021-09-17 13:21:57
分享到:

古镇、古村落是城乡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静谧优雅的江南水乡,古朴浑厚的北方大院,神秘幽静的湘西古城...千年文明孕育出独特的城乡建筑,吸引着人们刷去时间的尘埃,探寻文化的印记。在走近古城的同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何避免历史文化遗产被反复破坏和拆除?如何在“修旧如旧”和方便居民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在“古城游”如火如荼的同时,过度商业化能否遏制?本期邀请文化旅游从业者、建筑专家、旅游专家以自己的经历进行探讨,共同观赏我们心中美丽的古城和多彩的文化。

北京老城,从“有机更新”到整体保护

旁白:,吴的儿子,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年的建都史,城市规划得到有序传承。改革开放之初,居民生活条件恶劣拥挤,很多四合院都是用临时建筑建造的。房屋长期失修,漏雨积水问题严重。为了尽快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当时的旧城改造采取了“拆旧四合院,盖楼房”的简单思路,对城市风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我的父亲吴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他与梁思成、林一起参与北京城市规划,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和广场的扩建规划设计。如何保持老房子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质感,让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理想?1984年,父亲第一次提出胡同改造要由“大拆大建”向“有机更新”转变,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菊儿胡同等地的改造中,取得了成功。

父亲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生活的言传身教。据我记忆所及,他经常在晚上把自己埋在灯下勤勤恳恳地画画写字。2002年,受欧洲“城市再生”理念的启发,我在国内首次提出“城市复兴”的概念,重点关注古建筑的整体保护、主动创造和全面复兴。秉承这一理念,我完成了北京老城区的整体城市设计,以及大栅栏、什刹海、前门东侧鲜鱼口的保护复兴规划设计研究。我设计的“北京广场”建筑群,将现代时尚感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成为“网络名人打卡地”。

城市设计实现的不是材料空之间的简单变化,而是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需要长期沉下心来积累。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父亲总是带着学生上街,统计数据,画画。从业30年,越来越体会到这种热情:热爱城市,热爱家园,是建筑师永恒的责任感。

福建省福州千年古街三坊七巷。新华社

市民和游客参观陕西Xi的古城墙。新华社

古都Xi欣赏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讲述人:王树生,Xi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授

我在Xi学习工作多年,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看到巍峨的Xi安城墙,敬意总是油然而生。早年,Xi的城墙有被拆除的危险,只有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和中央政府的支持,它才得以保存。

对于城乡历史文化,既要有效保护,又要传承其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和城市基因。Xi安在这方面进行了持久的探索。以张锦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建筑规划师,结合Xi安得天独厚的历史环境,创造现代建筑,规划城市空,完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一系列“新唐风”建筑作品,成为古都复兴的重要标志。

2010年,在清华大学与吴先生一起学习时,吴先生让我学习安规划。他多次表示,Xi安规划应该是发扬东方古都规划传统的典范。2011年,西咸新区规划向社会公示,我的研究派上了用场。“继承古都传统,建立大Xi新中轴线”的建议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后来,这个新的轴心在新的计划中确立了。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体系,所以我们应该规划和实施文化遗产的保护。2018年,我发表了《文化地理系统规划研究》,提出了文化地理系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最近,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研究Xi安文化地理体系的规划,试图将城市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联系起来,更好地展现Xi安古都的特色。

游客参观有600多年历史的河北邢台鹰潭村。新华社

三坊七巷,定格“旧年”,焕发新活力

旁白:陈亮,福建省福州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

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福州古厝、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作为三馆七巷保护的见证者,我对介绍深感责任重大。

1987年,十几岁的我住在福州澳门路舅舅家,经常去南后街购物。街上有许多灯笼、纸伞和装裱店。当时我以为是一条古老、沧桑、凌乱的老街。

三坊七巷的保护始于1991年。当时,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正面临重建和拆除。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议,推动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这次会议奠定了福州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基石。

1996年开始负责编制福州名城保护规划。2005年8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三车道七车道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保护工作。我们的研究所负责编制保护计划。我和规划项目组、勘察院一起,对三坊七巷所有院落进行了入户调查。我们发现这里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明清建筑,名人故居聚集在街头巷尾,真的是尘土飞扬。在阮、王、赵中书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三坊七巷的规划保护工作顺利展开。

研究院还承担了除国家保护单位外的三坊七巷150个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设计。截至目前,已投入近50亿元用于三车道、七车道保护,保护修复工程基本完成。我们还开辟了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博物馆和文化展示点,让三亭七巷成为福州城市文化的金名片。

现在,三坊七巷的游客数量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万。行走中,巷巷相连,被誉为中国李芳体系活化石的三坊七巷,定格了历史,也充满了新的活力。

平遥古城让文化旅游体验更加生活化

讲述人:季太平,山西省平遥县原规划局局长

自1982年加入平遥县基本建设委员会以来,我从事古城、古镇、古村落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已近40年,有幸见证了平遥近十年的巨变。

1986年,平遥成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古城保护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学校的扩建与“不拆除传统建筑”的保护要求相冲突;业主提出了加固房屋的需要,但我们无法用传统的方法修复老房子...在这种煎熬中,平遥终于以“申遗”的契机迎来了主动保护期。

1994年到2005年,为了发展平遥旅游,我主持了几项任务:把古城居民搬到城外的居民区;重建平遥南街,以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发展古董店、博物馆、传统小吃店等业务...渐渐地,保护良好、特色鲜明的古城越来越吸引人,一条以旅游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新路子向人们敞开。

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避免资源同质化、审美疲劳、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时常萦绕在心头。这座古城不仅是为了游客,也是为了旅游。要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打造更加精细化、生活化的古城旅游。我期待随着《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平遥古城会焕发出更加健康动人的风采。

学生视角:期待更多的审美智慧和发展智慧

讲述人: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博士生

不久前,我家乡的一条老街改造完成了。老街,建在河边,放满了烟花,兴起于清末民初。后来老街逐渐没落,成为人们眼中“脏乱差”的代名词。经过改造,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风格难以区分的仿古建筑,让满怀希望的人们多少有些失落。

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老街:它们是保留传统生活方式、记录城市变迁的“文化样本”,但经过改造后却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内涵。

我在读书的时候,考察了上海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生态,深刻感受到保护物质形态只是手段,在于激活人心。许多老镇居民没有意识到传统民居的保护,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保护老镇带来的实际好处。在一些古镇,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当地居民的数量,庭院结构的随意变化和建筑构件的破坏时有发生。

对于原住民来说,遗产保护重在唤醒共同记忆,增强凝聚力;对于移民来说,应该引导他们在新的生活区域形成认同感。我们发现很多外来的年轻人选择在古镇种植新的商业形式,并试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激发了古镇的活力。但问题依然存在:人们还是凭借“出圈”的古镇看到了景观的视觉元素。他们怎么能感受到它在城市文脉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这种保护和发展是否与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有机相关?我想,作为未来的文化实践者,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风貌转换,更是古镇的发展历史及其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

古城保护不可能是“一次千城”,可以像统一的商业广场一样遍布全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激活传统、发展文化的活态空。这就需要更多的审美智慧和发展智慧。

人才体验:多关注古城文化故事

旁白:来自媒体博主齐芳·琪琪的旅行视频

从2017年成为旅游博主开始,旅游就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走过了许多古老的城市,在那里我接触了历史,短暂地休息了一下灵魂。但是,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为古城厚重的商业氛围所困扰。比如几乎所有的古城都在举办汉服节、夜市,卖炸鱿鱼、烤肠,但游客喜欢这些吗?我认为旅游开发要根据自身的调性来进行。

在创作新媒体作品时,我发现人们不再只追逐风景打卡,更追求旅行的文化和故事。底蕴深厚的古城自然有吸引力。比如永定土楼因为《大鱼海棠》《花木兰》等IP吸引了很多关注,我做了一个关于它的节目,受到了Tik Tok 180万人的好评。

大多数不太出名的古城容易被同化。如何找到个性?山西忻州古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严格筛选每一个在古城定居的食商,他们卖的食物味道鲜美,有地方特色。我仍然记得红面鱼、大肉汤和宝德碗等美味的菜肴。与此同时,当地以一座古代书院为基础,设计了特殊的灯光,吸引年轻游客拍照打卡,当地居民晚上也来乘凉。

江南水乡的城镇比较密集,很多城镇都找到了自己的亮点,比如丽丽和南浔。丽丽古镇很好地保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荷花种在家家户户门口。坐在遮阳篷船上,可以听到岸上的人在唱地方戏,优雅而安静。在南浔镇,古色古香的房子深处有西洋歌舞厅和留声机,仿佛一瞬间就穿过空。逛丽丽古镇欣赏生活,逛南浔古镇体验文化,都让我觉得用心细腻,不可复制。

我会永远记得这样一个场景: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坐在丽丽古镇的茶店里,外面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告诉我,他每天都在这里听广播,古城的变迁给他带来了活力。我觉得他喜欢这种变化。他累了,睡了一会儿,醒来睁开眼睛,看到来往的人群。当游客散去,这个世界属于他,孤独的老人得到了另一种陪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某个时刻相遇并被感动。这是我最想要的旅行,也是我对这座古城最美好的印象。

网友心中的“理想古城”是什么

近日,光明智库在线发起古城旅游小调查,收集了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8份有效问卷。

调查显示,72.53%的受访者到过古城3次以上,其中江南园林、徽州古建筑、向倩古城最受欢迎。超过90%的受访者选择5天以内的短途旅行,15.88%的受访者尝试过自助旅行,近70%的受访者经常与朋友和家人一起旅行。在旅游信息获取方面,除了家人朋友推荐、电视节目等传统方式外,微信、Tik Tok等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了解旅游信息的新方式。

对于“理想古城应具备的要素”,95.29%的受访者选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护开发相对成熟”,55.88%的受访者认为很多古城的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尊重和理性挖掘,有的甚至被扭曲。86.47%的受访者表示,商业开发可以理解,但必须在保护古城文化、尊重当地居民生活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景区内出售大量同类型的仿古纪念品,建造不符合原有古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特色相似的酒吧、商店、民宿比比皆是,位列“古城游最需要改善”前三名。

古城保护必须“历史与当代相辅相成”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具体物证,是城市发展和地方精神的集中展现。古城的文物古迹、传统建筑、街巷,以及地域风情、民俗风情、人文品味等非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一座城市最重要、最鲜明的文化品质。

在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物质建设上实现了飞跃,但也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大规模拆迁建设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本次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见》,进一步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指明了方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因此,需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此前提下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氛围,让古城焕发新的活力。只有深刻理解历史遗存中的文明本质,才能巧借古韵,开创新篇章,并将其转化为服务现实生活、激发新创造的文化资源,使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市广济大厦时指出,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让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历史名城是地方集体记忆的核心载体,具有巨大的情感和审美魅力。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和传承城市文脉,是为了更好地将历史与未来联系起来。为此,要加快推进一系列制度改革创新,构建一套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的系统、有益的制度体系,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主体责任,确立历史保护的文化价值优先,确立文化名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发展目标,统筹实现。

历史文化遗存可以滋养和启发现代科学、教育、艺术和社会的发展。“十四五”期间,要鼓励提升城市文化创新能力,加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系统保护和活化。比如在城市建设中,要促进老城与新城、历史街区与城市环境、历史建筑与新建筑的协调共生,更智慧地打造遗产和非遗文化;在城市治理方面,要以更加包容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保护和未来创新。城市新文明的塑造,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地履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为城市留下历史文化记忆,支撑美好生活的梦想。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