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由来 四川麻辣火锅的起源

栏目:旅游 2021-09-19 17:53:25
分享到: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中国烹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烹饪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餐饮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和文化内涵,对于麻辣火锅的起源,商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学术界有必要对麻辣火锅的起源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餐饮旅游经济和教育。

首先,麻辣火锅起源于重庆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麻辣毛肚火锅时,普遍认为它起源于重庆。如今,重庆火锅热在中国如火如荼。据重庆电视台2009年10月31日报道,2008年中国火锅数量超过5万个,年营业额超过130亿元。13家重庆火锅企业跻身中国餐饮百强,美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重庆火锅。以火锅为主题的节日已在重庆举办4届,其中南滨路3公里段沿江布置火锅宴1100场,火锅桌1100桌;一个展示56个民族团结席位的巨大火锅;重庆火锅文化节在北京举办了四届...重庆让火锅文化惊艳。甚至在第四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上,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国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火锅起源于重庆,历史悠久。几千年后,它已经演变成中国烹饪的经典。”

目前,文字记载最早的火锅是公认的洗兔肉。即“拨夏府”。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李宗春游城下游约五公里处,是宜宾至重庆水道著名的低水浅滩之一。小米滩在泸州高坝泸州化工厂附近。1938年3月,河南巩县兵工厂迁至卢希安县高坝,更名为第二十三厂。1950年6月更名为兵器工业总局255分局,1957年6月第二工厂定名为国营泸州化工厂。早年,长江边的船工经常在小米滩落脚。冬天,船夫们会在小米海滩停下来生火做饭驱寒。炊具只有一个瓦罐,里面装着水、胡椒、胡椒和各种蔬菜。这种吃法流传到重庆。据说当时重庆人把重庆江北的“火锅街”叫做“小米街”,是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来自泸州的小米滩。

泸州不是井盐产区,服务用牛比自贡地区少。当时船夫得到牛肉和内脏的机会自然少于盐工,蔬菜反而放入麻辣火锅。这也是当地生产和社会职业的分工,决定了泸州不会生产毛肚火锅和水煮牛肉。

第三,麻辣火锅的起源在自贡

据火锅经营者、研究员康介绍,四川火锅的原产地是自贡盐场。在我看来,应该定义为:麻辣火锅起源于自贡盐场,不是广义上的火锅,因为四川火锅形式多样。

历史上对麻辣火锅的背景略有记载。主要原因是自贡因盐而立城。因为盐市场的普及,食材丰富,牛肉、牛肉大量生产,口感丰富。所谓“人因利而聚,人因人而城”。这个好处就是盐的好处,汇聚人气,导致城市的建成。早在东汉张地时期,第一口盐井——付逸盐井就开始生产井盐。咸丰三年,太平军定都南京,淮盐运不到湘鄂。清廷下令川盐造福楚国,这给川盐在湘鄂地区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也为自贡盐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直接和间接从事盐业生产的人数达到30万至40万,盐业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清朝提出“川盐为楚”政策之前,由于四川私盐价格便宜,形成了运输路线,四川私盐很早就流入湖南、湖北,为“川盐为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咸丰七年,空之前,四川产盐区迎来了一个盛况。虽然云阳县、奉节县、射洪县的食盐产销也因“川盐为楚”而有所增长,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四川食盐的中心产区,即四川南部的富顺县、容县、犍为县。也就是说,流入四川湘鄂地区的白银大部分都流入了这些地区,所以富顺县的自流井和荣县的贡井地区在空之前就繁荣起来了。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自流井和贡井合并为自贡市,川盐二次助楚,再次得到了发展的好机会。

牛为服务是麻辣火锅食材的保证。菜品的创新需要食材,传承自世界的菜品需要来源广泛的食材。麻辣火锅所需要的牛肉、内脏毛肚等109种原料一定要保证,否则就没办法谈麻辣毛肚火锅了。“古代,自流井、贡井地区制盐的动力源除人力外,还有牛力,用于卤盐运输的牛,用于煤、水、菜、盐的短途运输的牛。”由于盐业的发展,直接从事盐业和间接服务盐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清朝光绪年间,自贡盐场的推卤牛数量常年保持在3万头左右。”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有水井的家庭有1700多户……”只是“芙蓉西田首富胡申义堂,拥有盐气井26口,火圈500余个,牛骡700余头,工人1000余人……”由于各个时期役牛的广泛使用和明末桓侯宫的建成,屠宰业在当时非常繁荣。

民国初年,自贡盐场牛年营业额为3000头,抗战时达到1万头。自贡盐场常年生产牛约5万头。据记载,在盐业鼎盛时期,自贡盐场有10万头生产牛。从单位面积来看,可以说自贡是全国产牛密度最高的地方。相传自贡:“山中有许多牛犊,矮街上却有许多牛肉”,这已成为一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1938年孙先生在自贡盐场给工人们拍照时,工人们健美的体格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们那么努力,身体却那么强壮。学过营养学的孙先生知道,强健的体魄必须有充足的营养支持。于是他问:“你平时吃什么?”工人回答:“如果有什么好吃的,一般都是牛肉!”孙先生又问:“一月能吃多少次牛肉?”工人回答:“天天吃,不吃哪能做这么重的事?”对于从小受西方教育的孙先生来说,吃牛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问工人们:“你们一天吃多少牛肉?”工人回答:“请自便。”他又问:“你自己掏钱买的吗?”工人回答:“哪一个花钱买的,主人给的,最便宜的那种牛肉,推卤累死的牛,不给我们饭吃,哪一个吃?”

以上数据反映出自贡牛肉原料和内脏丰富,从而为麻辣火锅提供了丰富的食材。

工作生活条件的影响:冬季驱寒,夏季开胃的麻辣火锅,是一种简单的烹饪方法。“自贡盐场工人工作时间长,劳动负荷重,尤其是手工采卤工人。对于工人来说,用脚踏水轮直接从低到高提升盐水特别困难。手动运输盐水,使用超大盐桶,可装380公斤盐水。因为长期过度劳累,搬运盐水的工人都变形了。烧盐的工人也很辛苦。在炉子上煮盐时,他们几乎不睡觉。他们的床是包和床板。冬天很冷,坐在包里是烧盐工人的板凳和床。座椅包是一个两英尺见方的竹包,一边有一个缺口,里面有几根吸管。烧盐的工人太累了,即使他们睡着了,他们也坐在袋子里喘口气。在炎热的夏天,烧盐工人睡在6英寸宽、6英尺长的窄睡板上。既没有枕头、蚊帐,也没有垫子。”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简陋,就餐环境可想而知。盐工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所以营养需要满足超强体力的努力,饭菜要起到冬天祛寒,夏天增进食欲的作用。麻辣火锅这种简单易做的烹饪方法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地域产品对菜品的影响:辣椒的起源影响了辣菜的创新。重庆不是四川花椒的主产区。麻辣火锅离不开辣椒,而辣椒的起源也决定了菜肴的创新和发展。四川花椒主要适宜川南河谷地区、盆地边缘山区和川西高山河谷地区,其中路征花椒又称“路楠花椒”,故称“蜀椒”,适宜川南河谷地区的汉源、雅安、冕宁、泸定、岳西、甘洛、西昌、喜德等地,以汉源最适宜。大红袍,又名“西路椒”,古称“秦椒”,四川称“小路椒”。适宜川西北部的汶川、茂县、金川,盆地边缘山区的平武、川北,盆地边缘的青川,以汶川、茂县最适宜。

在与川菜学院中国烹饪博物馆馆长陆教授交谈时,笔者也认为川椒主要产于四川西南部,包括麻辣火锅在内的麻辣川菜应该起源于这些地区。

麻辣火锅影响了煮牛肉的创新:康先生认为:清代永安年间,自贡盐场出现了类似麻辣火锅的“焖锅牛下水”。过去卫生条件差,疫牛疫情连年持续。在特别严重的年份,数千头牛经常死亡。对于老牛、死牛的处理,自贡盐场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多年来形成了一套体系。其中,无论是老牛还是死牛,都必须卖给汤锅店宰杀剥制,零售牛肉和杂肚。有些养牛户养的老牛到死都不能用,卖价比普通死牛还低。牛在汤锅店宰杀,剥后卖生熟牛肉、杂肚和血。因为治疗的奶牛多,所以汤锅也多。民国时期,集中在滩坝头的贡井有20多条,大芬堡两岸有10多条河流。人们称之为110贡井牛肉街和大芬堡牛肉街。自流井也有三个交叉点。养牛的人把老牛和死牛卖给汤锅店,因为实际上他们只卖肉和牛杂,但他们要带回去皮、骨头和蹄角,所以价格特别低。笔者认为自贡大量的汤锅并不排斥像麻辣火锅这样的汤锅。“清朝光绪年间,从自流井推卤的牛常年保持在3万头左右。病牛和退牛需要随时宰杀。牛肉食品越来越多,越做越有特色和风味。其中,水煮牛肉、火牛肉、菊花牛肉火锅、热黄喉、牛头汤、牛尾汤等成为川菜中的上品。”这些都是饭店经营的菜品,穷盐工拿着不能像平时饭菜那样上档次的麻辣火锅,也是顺理成章的。

四川名菜“水煮牛肉”起源于自贡盐工在役淘汰牛的肉,用盐、辣椒面、辣椒面加水煮制而成。虽然方法简单,但肉煮后吃起来很新鲜。经过厨师长期的烹饪实践,逐渐成为麻辣烫风味浓郁、代表性强的川菜名菜。宋良喜先生提出了麻辣火锅和水煮牛肉的关系。这道菜是自贡名厨樊姬安在20世纪30年代牛肉汤锅的基础上创制的。从烹饪专业和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两道菜的口味都是辣中有辣。

在我看来,当时的盐工用清水和干辣椒、胡椒粉、盐、牛肉、内脏一起煮,就是简单的麻辣火锅。而水煮牛肉工艺复杂,以麻辣火锅为主,更适合餐厅制作。因为水煮牛肉和麻辣火锅都是麻辣的,所以也是汤菜。甚至到了现在,一些家庭或厨师煮好水煮牛肉或水煮肉片后,剩下的麻辣汤用来煮豆腐、蔬菜、粉条等。如果装在小锅里,放在火上,就是麻辣火锅,如果和火源分开,就是麻辣汤锅。可以认为,煮牛肉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把牛塞进水里-牛肉汤锅-麻辣火锅-煮牛肉。结语综上所述,自贡盐业创造了麻辣火锅,而泸州、重庆发展麻辣火锅的时间晚于自贡。因为“卖井盐促进了巴蜀交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与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对巴蜀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麻辣火锅是由具有固定工作性质的自贡盐工发明的,通过在川江工作的船工传播到泸州和重庆。经过重庆多年的打造,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使得重庆麻辣毛肚火锅成为四川火锅的主流,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