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娣是什么意思 小时候那些叫“招娣”的女孩 后来都怎样了

栏目:旅游 2021-09-17 11:06:17
分享到: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宇。她出生前就被命名了,但这个名字后来没有被使用。

原因很简单。爷爷准备的名字是给她孙子的,她是孙女。

后来,她的母亲想尽一切办法生下一个弟弟,尽管这在当时的政策下是不允许的。

这个听起来让人不愉快的东西,只能算是“重男轻女”领域的初级水平。许多女孩被剥夺了出生的权利。

罗湖海关查获一起“送血检”案件。血样将被用来测试性别。如果是女婴,大部分都会掉

而其他“幸运”来到这个世界的女孩,则会因为父母对男孩的期待而被取名为“男”和“亚洲男”。

我曾经和一家公司合作过,但是去了之后,我意外的发现那家公司有三个叫亚楠的女生。

这不算太多。有些名字会比较直白,对女生不太尊重。他们将被称为“赵迪”、“欢迎他”、“够姐姐”和“智弟”。这个列表可以更长。

打着“招男生”的旗号,长辈们会从老派突然变得“有创意”。

父母想要男孩,但连续生了五个女孩后,就有了这样的名字。

一个名字就像最短的符号,象征着我们的身份,反映着父母的期待。

但这样的名字显然反映了父母的厌恶和不满。

当被称为赵迪和英迪的女孩逐渐理解这个名字的含义时,她们会开始意识到:

我的存在对我的父母来说是没有价值的、错误的、有价值的,也就是反映了他们是多么渴望生下一个男孩。

当外人意识到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承认自己的存在时,他们会继续扩大父母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很多有这样名字的女生可能都很熟悉下面的场景:

新学期开始,老师会一个个骂人。当他遇到你时,他会假装很聪明地问:“你有弟弟吗?”

你看起来很尴尬,要么不敢回答,要么小声说“是/不是”,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到人的坏事。

然后,全班都会哄堂大笑。

可悲的是,对这些孩子来说,一个笑话就是一些女孩的生活。

知乎上一位匿名用户说,她的真名是应迪,但反差巨大,弟弟是舒畅。

她和弟弟的名字是:终于有弟弟了,心情很好。

后来,她试图向父母表达她的不满,说她想把它命名为舒欣,但她的父母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当我们有你的时候,我们不舒服。

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他们的性别,他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是如此的不同。

一位网友对此事的评论令人心碎,但却特别准确。她说:“有的孩子是父母出生时就期待的礼物,有的只是父母期待礼物的包装纸”。

我们如何对待礼物和包装纸?

“扶魔哥”的实践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孩子从小就学习一种叫做“扶魔哥”的修养。

前段时间,小雨和舒分享了的纪录片《姐姐》,讲述了“扶弟”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双胞胎。

出生时,孩子的母亲是剖腹产出生的,大一点和小一点的两个孩子没有区别。

但是宝宝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决定让女孩做姐姐,因为他们觉得女孩应该照顾男孩。

很快,两个孩子长到了6岁。

父母对姐姐的口头禅永远是:“你是姐姐,难道不应该为哥哥做这件事吗……”

一个母亲几乎总是面对儿子,不管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冲突,她都认为是女儿的问题。

甚至当弟弟对姐姐喊“杀了她”时,他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有一天,因为弟弟在学棋,姐姐不得不陪他下棋。她很不开心,他们的关系很尴尬。最后,我姐姐干脆罢工了。

作为一名警察的父亲,他终于在假期回家,在厨房为家人做饭。

妈妈骂完姐姐后,一家人开始等晚饭。

母亲把弟弟抱在怀里,亲密地说着话,而妹妹站在一旁,显然想得到母亲的照顾,但她只是默默地什么也没说。

后来到了吃饭的时间,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大姐靠在门边,一个人站着,好像是个矜持的客人。

怕被父母训斥,不敢去吃饭,却因为不去吃饭被训斥。

她委屈又不满地喊着:“妈妈不喜欢我。”

爸爸说:“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呢?”

妈妈回答:“你是这样的家庭,你不喜欢你。”

过了一会儿,两个大人开始轮流批评他们的姐姐,而他们的弟弟则煽风点火。

最后,在爸爸温柔的“洗脑”下,妹妹哭着跑向妈妈,道歉说自己错了。

这时,妈妈难得地给了她一个拥抱。

小雨告诉我:

看到妹妹在角落里紧张的哭着道歉,似乎把自己当成了孩子。我真的很想隔着屏幕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告诉她你没有错,但是他们错了。

可悲的是,这种差别待遇不会随着长大而停止,反而会变得更糟。

前面我提到过,知乎里那个叫英迪的女生大学毕业后就要考研了,但是家里人坚决不让她去,希望她弟弟能供下一所大学。

她学开车只需要几千块钱,但父母不舍得,她却准备了几十万给弟弟买房。

电视剧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我上学的时候,妈妈没有给她提供任何经济上的帮助,但是她赚钱之后,就不停的向她要钱给弟弟,甚至还让她给弟弟买房子。

当房间看起来像锦缎的时候,我妈跑到她的公司和住处闹事,差点让她丢了工作。

当然,这种母亲的形象是一种夸张的表达,但与之相似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大多认为养女儿就是伺候儿子。

“不给你哥钱,我们养你干嘛?”

这种听起来逻辑混乱的言论,已经成为指责孩子最常用的借口之一。

令人窒息。

此外,重男轻女的受害者不仅是女孩,还有男孩。

在相亲市场,很多男人会指出,他们不希望“帮弟弟”类型的女生。

但也有一些男人不需要太多帮助,因为妻子的弟弟婚前还年轻,找不到另一半的“扶弟魔”属性。

结婚多年,妻子的弟弟长大了,却发现自己要承担上学、买房、结婚甚至生孩子的部分费用。

不仅要承受经济压力,还会爆发很多内部的家庭矛盾。

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剥削,就此打住

很多时候,面对父母的“重男轻女”,就像掉进了一个无底洞,眼前只有黑暗,看不到尽头。

那么,我们只能把这当成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默默承受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女生可以搭建一个“自由”的阶梯,通过自己的努力逃离这个可怕的无底洞。

前面提到的英迪,在被父母区别对待后,决心做出自己的反抗——改名。

在此期间,她和家人的矛盾加剧,她经历了各种斗争。

改名的程序复杂缓慢,耽搁了好几次。

但她坚持了下来。

最终,她成功摆脱了“英迪”这个名字,给了自己一个新的称号,新的期待,一个与哥哥完全无关的名字。

虽然她没有赢得“舒欣”这个名字,但她迎来了舒适的新生活。

在改名之前,她已经顺利考入研究生院,而不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赚钱供弟弟上学。

英迪的故事就像一剂强心针,告诉我们:

其实在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孩子,不需要一直被困在出身家庭,而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或者拒绝或者分开,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不管是感情上还是经济上。

当然,这种分离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会导致内疚,甚至像前面提到的双胞胎姐姐,在父母的指责下,她怀疑自己是否错了。

但是不管外界的压力有多大,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我不是指使女生改名字或者和父母决裂。合理的赡养义务必须履行,对父母的照顾不应停止。

只是希望每个女孩在被父母剥削伤害多年后,都能重新建立自己的边界。

如果他们意识不到“女生不是为了服务男生而存在的”,那就让他们意识到我不会再接受你对我的剥削。

这是正常的、完全合理的要求。

跨过这道坎后,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容易了。

在电视剧《下一站是幸福》中,由饰演的何是家中最受宠爱的一位,而他的弟弟何则是“人不喜狗”的典型代表。

网上有一段他们吃东西时父亲区别对待的片段:姐姐觉得鸡蛋都煎好了,爸爸马上礼貌地说:“我再重做一个。”当弟弟提出同样的要求时,父亲大喊:“你到底喜不喜欢吃?”

这个片段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一方面是夸张的表情很有意思,另一方面恐怕姐姐很少这么容易被看好。

现实中得不到的经验,只能在影视剧中找到。

我没有强调要好好对待姐姐和弟弟,只是想表达一下从这一幕中感受到的,一种戏谑的无奈。

即使有更多的谴责和批评,也改变不了一些人固执的观点和社会现状。不可避免地,一些女孩会被鄙视、伤害和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