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很难想象这是上世纪90年代浦东南路路口的日常执勤画面,一个年轻人站在路口中间的三尺讲台上,配合信号灯的变化,有规律地挥动手臂,指挥着公交车和卡车来来往往。,公交车;我还时不时拿起胸前的哨子,连续吹,警告闯红灯的汽车人。
“当时交通秩序混乱。路口只有单一信号灯,人车矛盾也很突出。流量只能肉眼观察,手动调节。”26岁的交警赵回忆,当时他和同岗民警一起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挥手势,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违法行为主要依靠口头教育和耐心沟通。
30年后的11月18日,上海成功获得2020年世界智慧城市奖,智慧交通无疑成为闪亮的加分项之一。
自2016年推进交通改善以来,上海道路交通秩序和交通效率大幅提升,上海走出了“中国十大拥堵城市”的行列。像赵这样的交警,虽然岗位已经调了很多次,负责新区的理性交通管理,但不再像以前那样驻守在路口,不用再费心去想“指挥手势”了。
得益于智能信号灯、大数据交通判断平台等先进技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600万辆,市民出行需求持续增长,而道路总里程却几乎没有明显增长,道路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传统的以人为本、粗放管理的交通管理模式已经开始不可持续。
大屏幕的阻塞点管理
城市道路空有限,同时在空以内,提高通行率是交通顺畅的关键。
据上海路交通运输局预计,目前上海出行人数将以年均20-30万次/日的速度持续增长,乘用车增速将保持在40-45万辆。另一方面,中心城区高速公路交通已基本形成早、午、晚三个高峰时段。拥堵区域方面,2019年,在68个地面道路区域中,部分区域工作日平均拥堵指数达到50以上,工作日平均累计拥堵时间在1.4-3.7小时之间。
可见,交通需求规模与道路交通设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内环万平南路的下匝道一直是著名的“堵点”。“过去,当我开车到这里时,我不得不在坡道上排队。下到地面后,要等4个红绿灯才能小转弯。”一位车主表示,主要“原因”是地面右转辅道不足,匝道右转车辆与地面交通量大,严重交织。
作为承担着全市不低于30%交通量的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的做法是对路口行人等区域进行监测分析,根据客流情况调整信号灯,减少右转车的干扰,为下匝道交通“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与万平南路的解决方案相比,2018年11月,浦东公安交警支队一大队推出的“五隧一桥”交通状态研判系统承担了更多角色。
在陆家嘴人民路隧道浦东至浦西入口,一辆白色轿车在隧道口倒车,撞上隔离墩。在事发地点附近巡逻的民警接到研判系统指令,迅速赶赴现场,道路秩序迅速恢复。全靠后台的“大屏幕”,浦东交警支队一大队综合指挥室,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重点路口的画面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掌握隧道流量、道路饱和度、实时停车位数等数据。
从屏幕上看,延安东路隧道当天进入浦东的车流量与历史数据相当,交警可以在晚高峰时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岗位。以前车主开车进入市区,往往要跑几圈才能找到停车位。只需管理人员移动鼠标,与小家嘴停车诱导系统互联,实时掌握公共停车位,即可消除“无效”交通。
如何优化智能技术与人力资源的结合,是打破传统模式的关键。事实上,在上海交通整治的前两年,杨浦交警就成立了7人小组,解决交通管理中的困难和不足。其中,他们在警未超过三年,平均年龄只有28岁,但都经历过一线执法。
起初杨浦交警通过统计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在“午餐”、“换班”、“晚膳”的“时差”期间,路上执勤的交警会减少,管理相对薄弱。杨浦交警青年突击队以其反应迅速、工作勤奋、机动灵活的集中优势,针对这一顽疾开展了“叠加式”滚动执法。
拥堵程度有所减缓,拥堵时间短,但人工成本很高。杨浦交警支队决定在杨浦交警青年突击队试点“天眼”+“鹰眼”车载电子警察系统。针对龚俊路附近海安路桥上的违法超限车辆,采用“视频+实兵”的方式。通过分析行车轨迹,提前巡控,埋伏等待,变被动为主动。
大数据给杨浦交警青年突击队插上翅膀。过去,借助“智能大脑”,出现了解决交通管理中顽固问题的新途径。例如,由于隐蔽性强,机动性高,警察在街头巡逻时很难识别和发现。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真正的车主维权不仅消耗能源,还浪费时间。
今年4月,一辆克隆出租车进入黄浦区后,不到10分钟就被“从天而降”的民警拦截查处。原本黄浦交警支队依靠小区边界多套传感系统,但每当有套牌车、假车、不合格和追车司机驶入辖区,系统都会自动发出预警。并大致确定其行进方向,最终拦截成功。
红绿灯三次升级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早晚高峰时段岗位数量同比增长10%,交通“110”报警情况同比下降26.3%,民警到达时间平均缩短20%,民警办案时间平均缩短35%。广大市民可以明显感觉到,街道上负责交通的警员多了,交通事故处理起来也更快了。
智能交通,除了在交通服务执法方面的支持外,也关注了行人的便利和车主的安全。“上海停车”APP正式上线,覆盖全市4300多个公共停车场和89万个公共泊位;处理交通违法行为的“窗口”也已在全市100多个派出所上线,交通管制业务已就近办理。
近日,一种新型交通信号灯组合“行人过街自适应声控按钮”在上海浦东亮相。信号灯由行人控制。只要在过人行横道线前按下信号灯下的按钮,信号就会根据绿波的宽带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跳转到绿灯让行人过街。
浦东交警支队道路设计大队高级工程师王宁明介绍,这组信号灯主要设置在机动车速度快、行人过街流量小的路段中间或不规则路口的过街线上,解决行人过街需求与机动车通行的冲突。2005年,上海在部分道路试行按钮式人行横道信号灯。但由于浦东机房体验差、损坏率高、路口密度不一、利用率低,旧按钮逐渐被淘汰。
与旧按钮相比,信号灯视觉上点亮LED带,显示灯标有“请等待”字样,避免重复按压;令人高兴的是,按钮触发压力设置为30克,更容易触摸;按钮盒侧面特别添加了压纹触觉地图,帮助视障人士了解道路走向、道路宽度、车道类型等信息。
“过去关注派出多少警力,现在关注科技手段有多少。”王宁明说,1993年参加工作时,浦东只有74个信号灯控制的路口,现在全区共有3644个路口。两名警察在两名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覆盖整个地区所有交通要塞的信号灯。
对于老司机来说,在高速行驶时,最担心的是雨雪、路面湿滑、高速雾等恶劣天气。尤其是大雾,一旦前方视线受阻,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为此,上海首个智能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率先在S32沈家湖高速公路试点运营。据介绍,该系统通过两侧闪烁黄灯的方式,为在途车辆明确标示道路的边界和方向。当能见度低或强降雨天气时,系统会自动启动防撞预警模式。
车辆通过时,黄灯会自动切换为红灯,并保持由3-4组红灯组成的60-80m红色警示灯跟随车辆前行,提示后方车辆减速,控制红灯警示区外距离,以防追尾。此外,当路段发生事故时,指挥中心可以一键启动事故模式。全线红灯高频高亮度同步闪烁警示,防止后方车辆贸然进入事故路段,减少二次事故的发生。
临港只有20多个城管
城市运行由一个网络管理,“智慧公安”建设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各区都在探索如何用智能手段治理城市,一个不断拓展和扩大的智能网络正在将触角伸向城市的各个细微之处。
城市管理者不再从简单的技术层面给城市管理赋予数据和计算能力,而是越来越多地像数据艺术家一样学习使用数据,这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当前,社区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仍是市民投诉的热点,包括违章建筑、占绿毁绿、群租房、改居为非居等。今年1-8月,城管部门共收到相关申诉4万余件,占投诉总量的48%。
在闵行区梅陇镇城市交通中心,智能安防系统开始对多次进出小区的“陌生面孔”进行检查比对,疑似群租房者举报234次,进出频率过高16次。发现部分以“共享”为名的群租点存在困难,城管执法人员利用个别执法文书同时发回情况并固定证据。
共享单车违法占用浦东新区龙阳路1211弄人行道。还可以利用浦东“城市大脑”的热图、蓝牙嗅探、治理巡逻等高科技,实时抓拍照片展现乱停车的场景。工作人员立即“下了订单”。半个小时后,反馈来了:企业被清理,所有违规共享单车被搬走。
上海浦东临港智慧城市发展中心主任陆表示,在土地稀缺的上海,临港似乎“人口稀少”。它占地315平方公里,只有20多名城市管理者。然而,这个港口承载着上海新兴的人工智能产业,以及天文台、滴水湖、海洋世界等热门旅游景点。城市管理面临多重挑战。
去年10月,临港主城通过云调度无人机完成了对城市的自动巡查管理。5分钟考勤,日飞行里程达到100公里以上,智能井盖将快速报警至市区12345平台;施工现场周围的垃圾污染监测可以精确到形状和大小;整个地区的数字模型可以用来推断未来旅游趋势的变化。
目前,港湾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经验已写入上海AI赋能社区五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