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流血量图片 孕期出血 是流产了吗 医生:小心为上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栏目:科技 2021-09-17 20:18:43
分享到: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相信大部分妈妈在怀孕后都会注意各个方面。如果偶尔有阴道出血,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流产”……什么是流产?有什么征兆?又该如何预防呢?这节课,让我们系统学习,防患于未然。

1.什么是“堕胎”?

当妊娠不足28周,婴儿体重不足1000g时,称为流产。

二、有哪些症状要警惕可能的流产?

当发生流产时,孕妇的主要症状是阴道出血和腹痛。

早期流产的第一表现是阴道出血,但当时胎儿已经死亡。死胎完全排出母体后,子宫收缩,孕妇腹痛。

因此,早期流产的特点是阴道出血常发生在腹痛之前。

晚期流产的过程与早期流产相似。但由于此时子宫内形成胎盘,孕妇往往会先出现宫缩等疼痛,继而出现阴道出血。

因此,晚期流产的特点是腹痛后阴道出血。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图片来源:酷站罗海

3.堕胎有哪些类型?

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两类:

孕12周前流产称为早期流产;

怀孕12周但不到28周的称为晚期流产。

我们要知道,胎儿只有在怀孕前28周之后才能存活,所以孕妈有必要加强对流产的认识。

根据流产的不同阶段,可分为6类:

1.先兆流产

孕妇通常伴有少量阴道出血,颜色一般为暗红色,此时胎儿未排出。

孕妇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阵发性下腹痛。如果休息或治疗后出血和腹痛症状消失,孕妇可以继续妊娠。

但是,如果阴道出血增加,腹痛加剧,这种情况很可能发展为不可避免的流产。

大部分孕妇来医院是因为先兆流产,大部分可以继续怀孕,没有严重问题。

2.堕胎不可避免

孕妇阴道出血比较多,比如月经来了,肚子越来越痛,或者阴道出血。

这时,如果医生探查打开的宫口,有时可以看到胎儿或胎盘堵塞了宫颈口。

3.不全流产

怀孕的一部分已经从孕妇体内排出,但一些仍留在子宫内。

这一阶段的流产通常会有大量的阴道出血,建议家属尽快送孕妇就诊,严重时失血性休克可能会威胁生命。

4.完全流产

死胎和胎盘已完全排出子宫,阴道出血减少,腹痛症状逐渐缓解。

如果孕妇无法判断死胎和胎盘是否完全排出,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后由医生判断。

5.稽留流产

胎儿已经死亡,但仍然留在子宫里。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原来的妊娠症状,如恶心呕吐,突然消失,但她们的胃没有扩大。孕妇及家属要考虑这种情况,对这种类型要谨慎,及时去医院做超声检查。

6.反复流产

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自然流产称为反复流产。

但当孕妇连续两次自然流产时,应引起重视,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考虑孕妇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或子宫结构异常。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图片来源:酷站罗海

四、流产,是谁的错?

临床上流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宝宝自身的问题,也可能是爸爸妈妈的问题。当然,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宝宝自身因素:这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占50-60%。

可能是因为宝宝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异常,比如21三体、基因缺失等。除了遗传因素,感染和药物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异常。

母亲因素:孕妇孕前有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慢性肝肾疾病等。;孕妇生殖器官异常,如子宫畸形、宫颈机能不全;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或不良习惯,如严重焦虑、抑郁、吸烟、酗酒等。;免疫功能障碍如类风湿;

爸爸的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等。

环境因素:接触辐射和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孕妇流产。

5.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疗不同类型的流产?

先兆流产。对于先兆流产,孕妇需要卧床休息,服用一些黄体酮药物来预防流产。如果症状改善,孕妇可以继续怀孕,婴儿可以在子宫内继续生长发育。

流产、不完全流产和稽留流产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种情况,医生需要帮助孕妇尽快排出死胎和胎盘等附属物,减少出血,防止感染。

完全流产。这时,孕妇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观察阴道出血即可。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图片来源:酷站罗海

6.如何预防流产,避免悲剧发生?

女生尽量不要太早怀孕,当然太晚怀孕也不合适。

如果太年轻,身体不成熟,容易流产。如果年龄太大,由于生殖功能下降和染色体突变,容易发生自然流产。

自然流产发生后,间隔至少半年,待子宫完全恢复,全身恢复后再怀孕。

用于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药物应该比最后一次流产的妊娠时间更长。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女性在怀孕前应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孕期服用抗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

做好孕前体检,尤其是对过去有过流产史的女性。如果他们发现一些疾病,应该先治疗,等疾病治愈后再怀孕。

如有染色体问题,应进行遗传咨询,确定是否适合怀孕及注意事项。

如果孕妇存在宫颈机能不全,可以选择在孕14 ~ 18周进行宫颈环扎术。

怀孕后应避免以下行为:接触有毒物质、剧烈运动、性生活粗暴、吸烟、饮酒、吃刺激性食物、不良情绪刺激、接触宠物、性生活不洁等。

同时,家人的理解和关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普及,不能作为具体诊疗建议,也不能代替医生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禁止媒体擅自转载。如果是非法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关注微信官方账号中的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