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英 朱树英律师生涯的数字巧合:28+28= 律新社大咖来了

栏目:军事 2021-10-10 11:21:41
分享到:

吕新社和赵

72岁时,律师朱树英准备“分居”。

交棒退休。一时之间,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长者,以及上海建伟律师事务所的前行轨迹,引起了全行业的关注。

28年来,朱树英律师带领建伟所以坚定的“专业精神”探索专业法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尽好行业律师职责,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法治建设做出重要支撑。

28年来,这家以建筑工程、房地产法律服务为主的律师事务所走出了专业化、规模化,26家分支机构、上千名律师向同行证明了“一心一意”的力量。

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只迷恋一个领域。那一刻,研究所成立前28年的生活在他的脑海深处被逆转,然后他笑了。“只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哪怕只有一个领域,也会有效果。”

如今,站在外滩金融中心31楼的落地窗前,朱树英显得格外从容,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值得托付的指导团队。摘下主任光环后,他依然继续走着,戴上了建伟法学院院长的臂章。

窗外,川流不息的浦江和万国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历史,此刻,它们也折射出朱树英和建伟学院未来的故事。

01

他的“前半生”

从建筑工地步行

朱树英出生于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后的第二天。“28岁”对他来说注定是一个特殊而巧合的时期,这在朱树英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鲜明的区别。

在最初的28年里,迫于时代的压力,朱树英不得不顺从自己的命运。

年仅16岁的朱树英,因为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失去了上中专的机会。一个上海人只能分配到建筑公司的兼职技校的木工班,然后转到企业做木工。他的“前半生”始于日晒雨淋。

“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半从石楠区坐公交到宝山的工地,保证7点就能就业。”艰苦的十年木工生涯表现在朱树英厚重的虎扑上,这在当时看来是一种可怕的命运,但却磨练了他做律师的基本功,锻造了他贯彻一生的哲学和价值观。

朱树英说,他在建筑企业的生活就像在大山深处学习艺术,在此期间,他努力提高工作时间的效率。后来,他在企业青年木工技术大赛中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分别是安装门窗。

十年的经验,让他懂得了“规矩”之道。十年的贪欲留下了业内著名的“朱树英式”作息习惯。直到今天,他还保持着晚上七八点睡觉,凌晨三四点起床的习惯。正因如此,建伟学院内部也形成了默契。一般晚上七点以后,大家基本都不打电话“骚扰”他了。

两次技术比赛的第一名给他带来了当干部的机会,他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折点。他实现了一个哲学:人不应该抱怨命运,而应该做好当下。敢作敢为,必有结果。

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里,朱树英从一名工人变成了一名干部。他做过企业教师、工会干事、办公室秘书,做了8年企业法人。“工人和干部没有太大区别,工作也变了。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总结,也能把所有的工作做好。”

因此,朱树英在当企业教师时,被评为优秀教师;作为工会干事,被评为上海建设系统优秀政治干部;当他是办公室秘书时,他不断赢得同样的商业评价...“因为我做到了,所以我必须做得更好”的自我鼓励,促使朱树英一路追求完美。

在此期间,朱树英还学习了一年的教学法和四年的成人教育的中国大学专业,即使去业余学习也被评为优秀学生。“当时律师的写作和口语技能都是经过培训的。“后来在华东政法大学学习了两年制律师培训班和三年制本科,顺利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朱树英说,有了中文专业的基础,他很快就成为了企业法人。

“我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我在认真做每一件事。”28年来,朱树英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养成了孜孜不倦、勇于进取的脾气和作风。当他想起离开原单位的时候,同事曾经评论过他;朱树英的大腿上绑着一个无聊的锣,他走到哪里就响到哪里。

直到上海市建设厅建委开始筹划成立专业律师事务所服务城市建设,决定朱树英未来28年人生的关键时刻才到来。

02

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

“创业”28年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的影响下,上海拉开了“大建设时期”的序幕。

在朱树英的记忆中,今年开工的上海就像一个工地,到处都是塔吊。今年4月,朱树英受命负责上海市建设律师事务所的筹建工作。

这时,朱树英已经43岁了。后来,在律师界、建筑界赫赫有名的“建伟所所长、建筑工程“领头律师”,此时才刚刚成型。

为什么建伟学院前身组建的机会落在了朱树英身上?他说,其实也是接订单的问题,但偏偏运气变了。

朱树英律师早期执业的照片

前八年,朱树英取得律师资格,在企业法律顾问处负责企业的合同管理。期间还在上海联合律师事务所第二分所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律师,师从翟建。

兼职律师不得干预自己在企业的工作。很多律师的工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所以累是很自然的。朱树英回忆说,“当时兼职律师努力办案,但收入很少。有一年,为了鼓励兼职律师多办案,翟建主任定了一个规矩:每处理一个兼职律师的案件,年底奖励1元。那一年我一共办理了43件民事刑事案件,年终奖43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真正了解了企业合同管理的成功、失败和教训,也积累了律师办理大量民事、刑事案件的实践经验。至此,驱动朱树英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律师的基本技能和准备工作已经训练完毕。

天道酬勤,有准备的人机会不会放错。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江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由此,上海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然而,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际通行做法在中国还很陌生。为吸引外资,上海市建委决定成立专业律师事务所,为在沪建设项目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这个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92年4月,为朱树英的律师事务所开启了“创业”之路。源于前半生积累的认知和追求,在朱树英负责创办律师事务所时,就立志要成为一流的律师事务所。

因此,朱树英在建伟学院成立之初,就为建伟学院确立了“先进、务实、诚信、优质”的八字办方针,并设定了专业发展目标:打造实力雄厚的专业律师事务所,能够吸引众多既懂法律又懂专业的专业人才,能够全方位提供全面的专业法律服务,与国际接轨。

前28年在体制内打拼,后28年在“创业”的道路上拼搏。今天看来,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带来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朱树英也承认这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但每个人抓住机会的能力都是自己的。每个阶段都要做到最好,这是最好的职业责任,也是行业的社会责任。”

1992年12月29日,上海市建设律师事务所成立并举办“上海房地产发展趋势研讨会”,拉开了创业的帷幕

1992年12月29日,建伟所在的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正式成立。自此,中国最好、最大的建筑工程与房地产专业律师事务所开始崭露头角。

03

专业反哺

深耕建筑和房地产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律师事务所走向市场化的起点。建伟诞生的那一年,也恰逢第二批律师事务所合作制度的开启,今年成立了大成、隆安、尚同、文海等一大批律师事务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设项目直线上升。政府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社会资本投资以及各种投资模式带来了工程项目的复杂性。祖国的发展建设对建筑工程律师提出了要求。

虽然中国商业律师事务所的第二波发展带来了律师数量的一定增加,但从当时的律师中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懂得做生意的律师。

作为上海建筑行业第一个真正拿到执业律师执照的人,朱树英清楚地意识到,这个行业缺少懂工程、懂建筑的专业律师。“当时每天都有大量的施工纠纷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建设项目的实施。不能让市场的混乱消失。律师如果不了解行业,就没有办法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此时此刻也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十年的木工经验得到了积极的反馈,朱树英对建筑行业的熟悉发挥了强大的专业优势。在他的领导下,建伟院不断提高处理建筑房地产法律事务的能力。面对中国建筑领域新的发展要求,通过诉讼、仲裁、非诉讼法律服务等方式,调整专业律师资源,为客户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1994年,上海延安路隧道复线工程开工,投资方为香港公司,在投融资前提下采用国际总承包,即今天的PPP_+EPC模式。当上海进入市场时,它不得不遵循Fidyk系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际公认的设计和施工总承包条款在中国首创,但朱树英和他的团队只用了三个月就攻克了它。

两年后,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完工。这个项目的签约,既保护了项目,又完成了上海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任务,也为外商在华投资项目提供了借鉴。

此后,改革不断深化。在建设工程行业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改革和完善,立法不断完善。建筑领域的法律服务市场是一片蓝海。

谁抓住它,谁就赢得发展。朱树英瞄准这一机遇,带领建伟所逐步探索建立从土地开发、建设、建房到物业买卖、出租的全过程法律服务模式,根据企业需求提供阶段性法律服务。

可以说,上海大量的建设项目都留下了建伟律师的印记,建伟行业的知名度和年收入也在逐年提升。建伟成立28年来,服务机构从上海发展到全国26个省市,拥有1000多名专业律师。朱树英的专业法律服务理念开创了中国专业律师事务所的先河,为中国律师走向专业化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律师朱树英获得了钱伯斯终身成就奖

朱树英的职业地位不仅得到了律师行业的认可——他连续多年获得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钱伯斯“终身成就奖”、中国律师建设工程领域唯一的“法律之星”等荣誉称号。朱树英的专业造诣得到了建筑地产行业的推崇——曾先后受聘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司法律顾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市场与招标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并入选在中国工程咨询博物馆设立的“工程咨询名人堂”,获评“中国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开创者、法律职业咨询先驱”。

04

回馈社会

引领全行公益之路

执业30多年后,朱树英从建筑行业走出来,带着法学专业回到了建筑行业。可以说,“反馈”这个词贯穿了他的整个执业生涯。

2003年至2012年,朱树英作为上海一万多名律师的代表,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任职期间,先后提出提案60件,平均每年撰写6件,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所有建议都集中在城市建设的国计民生上。四个提案被CPPCC授予“优势提案奖”,一个提案被授予“优秀提案特别奖”。

朱树英说,建伟学院成立以来,他一直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他向建伟律师提出:“从社会回馈社会,建伟人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贫困群众,履行社会责任。”

正如我们所说,与建伟学院的专业道路齐头并进,一直是一条阳光温暖的公益之路。

2005年,建伟在云南省个旧市何琪村捐赠“上海建伟——希望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后,建伟上海总办全体员工捐款30多万元,朱树英个人捐款20万元;2015年,朱树英捐资100万元在华东政法大学设立“疏英奖学金”,促进新时代律师后备人才培养和法学教育发展...

疫情期间武汉附属同济医院收到的感谢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雾霾将覆盖全球。为了帮助抗击疫情,朱树英亲自捐款20万元,建伟总支通过各种渠道捐款136万元。期间,朱树英来到“无讼学院”直播室,解读《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八大问题,课程所得全部捐赠给疫区,支持抗疫事业。

朱树英律师记录抗疫在线课程

从疫情严重时期到逐步复工复产再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建伟所以匠心独运投身法律公益事业,开展志愿服务到底。为了更好地帮助建筑行业应对疫情,魏健针对客户服务需求,发表了20多篇“抗疫话题”专业文章,提供了182项法律服务。11名建伟律师积极报名参加黄浦区司法局复工复产复市纠纷解决律师志愿者团队,参与调解包括防控措施纠纷、防疫物资不足纠纷、侵权纠纷等疑难纠纷。

“专业认可”是建伟学院的精髓,“用心奉献做专业的事”是建伟学院的座右铭,他们也懂公益。建伟院长期坚持参加市委、市政府信访接待值班,主动承担法律援助任务,为社会弱势群体设立法律咨询热线,维护被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建伟所已提供法律咨询数千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数十起。

朱树英说,要做一名真正的职业律师,不仅要在专业性上做到最好,还要懂得专业服务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法律服务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这就要求律师不仅要很好地完成委托事项,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崇尚正义。”这句话不仅被朱树英奉为圭臬,而且作为建威文化延续了28年,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05

专业独创性

为行业提供法律支持

随着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面对相关法律不完善的现状,有必要通过立法完善各项配套法律法规,促进和保障产业升级。

专业律师已经不足以支撑行业的法制建设,行业律师必须尽快走上舞台,朱树英对此深有思考。

在执业期间,朱树英参与了我国《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暂行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立法讨论和修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条例》、《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保证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起草、讨论和制定。

他说,“律师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的专业立法工作。”

除了花费大量时间起草制定各类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外,朱树英还带领建伟院积极参与国家主管部门的立法研究。

2017年7月25日,建伟院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法律顾问,受委托承担起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的任务。建伟研究所成立的研究小组由朱树英领导。经过几十场研讨会,草案通俗易懂,管理办法将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一年后,同样由建伟研究院课题组修订的《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此背景下,工程总承包新时代已到来,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是我国建设领域专业律师的新任务和新使命。就在上周日,由建纬所主办的“工程总承包法规制度宣传周”圆满落幕,全方位剖析工程总承包法规制度及相关法律服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