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文/图
5月16日,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工程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祥生在出席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会议后,接受杜闯/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到“两个碳”与城市韧性的话题,陈祥生分享了自己的许多想法。
新的科研机构应该与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强调科技创新,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创新高地。出台创新发展“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不断增添新的发展动能。对于基础研究,陈祥生认为,深圳设立了很多科研机构,具有科研开发优势,但在协同创新的生态链中很难形成协同效应。陈祥生表示,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合力,形成“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链,完善上下游配套政策,突破“卡脖子”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深圳大学、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陈祥生认为这对学校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作为深圳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很高兴看到深圳大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双一流”,也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特别是‘0到1’的创新型人才,为打造‘双一流’和深圳‘双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值得市委、市政府期待的。”陈祥生说道。
“城市”、“城市”和“管理”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有韧性的城市的基础
“目前城市安全只涉及‘现象’安全,没有根本的安全基础。”聚焦城市韧性,陈祥生表示,城市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升“城”“城”“管”三个维度的韧性。
“韧性城市”已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未来五年目标任务时提到“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
什么是“韧性城市”?根据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的定义,“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合理配置资源,快速从灾害中恢复。"“韧性”既指“支撑”的能力,也指受损后的恢复能力."陈祥生说。
陈祥生说,一个城市的韧性,首先是一个城市的韧性。城市由基础设施、生态和水系组成,人类社会活动是“城市”的主要内涵。全息感知的有效管理体系是通过对城市之间所有信息的感知和全方位的协调或智能控制而形成的。维护城市安全,需要建设具有生态和水系韧性的基础设施,具有有章可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各类活动韧性,具有对全市各类风险进行预警、预控和应急响应的智能管理治理平台韧性。“这是一个有韧性的城市的基础,也是城市安全的基石。”陈祥生说。
将更多需求空转移到地下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从国家层面做好“两个碳”工作是一项重要任务。
记者了解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也是陈祥生关注的重点之一。陈祥生呼吁加大投入,前后产业链互补协调,将国际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深圳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的示范点。
陈祥生还表示,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可以尽可能将更多的需求空转移到地下,腾出更多的地面空房间进行绿化,形成生态空房间。
"这是直接碳还原,更多的地面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陈祥生说。
点评:余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