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有一篇自述。《政治二》,讲述了他一生的学习和成就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孔子说。我有五个目标要学,三十个要站,四十个要迷茫,五十个要知天命,六十个要听话,七十个要跟着我的心走。”
这段话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句话,经常被人津津乐道,但如果你说出它的意思,你可能就听不懂了。让我们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如果有问题,希望大家批评指点。
30,40没有混乱。
四十岁,是毋庸置疑的年龄。什么叫不糊涂?一切都明白了,没什么好疑惑的。这个年纪,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棱角分明了。虽然我还是讲究原则,但我也懂得权变之道,我可以遵循同样的命运。
40岁,50岁,知道命运。
知道命运意味着知道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你应该做什么。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在世界上做什么。孔子知道,该怎么办?也就是“古为今用,万世开太平”,他不仅知道,而且真的做到了。所以后人称赞说:“天不生仲尼,永恒如长夜。”
50,60和光滑。
耳顺,不是说60岁的孔子听觉更灵敏,而是说任何人说什么都可以听,他完全能听懂别人的意思,没有坚持和区别。这个能力不简单。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听话。当别人称赞我们时,我们就自满了。别人批评我们,我们不听。人们为什么称赞你?为什么批评你?我完全不明白别人的意图。
60,70,随你便,不超过当下。
孔子到了七十岁,可以为所欲为,无论做什么,都不超越法律,不违反规则。《大学》里说“知而后定,定而后静,静而后安”。这时的孔子已经达到了“和”的境界,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任何勉强,没有任何做作,动不起。自然,他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