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陈劲松张文光明日报通讯员李伟
"依托灵璧,控制南阳,据湾取吴栋."湛江,曾经的天南古城,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个饱经风霜的工厂,一个南方战区海军的修理厂,在这种繁荣的背后深深隐藏着,而像这家工厂一样默默奉献的“航空担保人”,无疑是我国海军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和见证者。
在过去的40年里,这家修理厂的维修支持范围已经从门口的几十艘旧船扩大到现在在遥远的海洋中驰骋的数百艘船只。几代“航空保险公司”为此付出了最大的代价。第一批军校毕业生、修理厂历史上的原总工程师杨,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令人难忘的人物
在湛江某军港码头,当汽笛吹散清晨的浓雾,迎来军港的第一缕阳光时,是一个身穿海军训练服的年轻人踩着二手自行车的身影——这幅美丽的画面已经深深地描绘在修理厂工人的心中,那个“身影”就是年轻时的杨。
29年前,杨从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他提着行李箱一路走到湛江,开着一辆旧吉普车来到修理厂。
29年后的今天,杨还在这片热土上浴血奋战,他将自己的汗水和热血奉献给了这个军工产业。
杨正在检修设备和仪器。顾摄/亮图
29年来,改变的是周围不断加高的建筑。不变的是以杨为代表的“航空担保人”的初心:“船舶航行有保障,我心定”。
“虽然我没有在海上航行,但每次船离开港口,我的心都跟着深蓝色走。”说到军事工业,大多数人会想到R&D和制造业。对杨来说,军工的意义在于船舶离港前鲜为人知的通航保障工作。
时间的指针回到了1991年。当时湛江的一个军港虽然远不如今天的规模,但停靠在码头上的军舰比现在还多。原因是“任务比现在少,主要是技术装备落后,去很远的地方很少见。”杨回忆说:“当时我们军舰上的装备参差不齐,品种杂乱。”
当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装备在军舰上组装时,问题就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水土不服”使得“缝缝补补”屡见不鲜,但当时的保障模式却引发了诸多尴尬。比如机组对各种设备不清楚,汇报和沟通故障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故障申报不准确。经常是跑去船上的工厂主发现他要么带错了设备,要么准备的工具和零件少了。有时候,为了修复一个故障,厂主要来回折腾几次,效率很低。面对如此困难的支援,上级单位决心打破现状,派出大学生干部到码头负责抢修协调支援,杨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一个穿着海军蓝训练服,踩着二手自行车的年轻人的身影,成为了君港码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实地了解故障现象,准确上报维修需求,全程跟踪协调维修,及时上报抢修进度,杨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穿梭于风雨无阻停泊在军港的船只之间。
1992年的一个深夜,杨和他的战友们蹲在一艘军舰甲板下的三楼修理声纳。维修工作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沉闷的空气夹杂着每个人焦虑的情绪。风扇已经开到了最大,但是杨脸上的汗还在急速地滴落。
再过不到三个小时,这艘战舰就要出海了,但是声纳还没有修好,而杨更是心急如焚。最后,他发现一块电路板“断链”了。这时,杨已经工作了不到一年,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冲到另一艘军舰上,叫醒了熟睡的船长,开口借声纳电路板。队长知道事情紧急,没有责怪眼前一脸油污气喘吁吁的年轻人,而是告诉杨必须得到支队长的同意才能拆除。于是,杨转过头,踏上自行车,消失在夜色中...
清晨,看着川流不息的海天交流地渐渐远去,彻夜未眠的杨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挂满了笑容。他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骑上自行车回到宿舍休息。
"军舰离开码头的汽笛声真好听."杨还记得当年空空气中淡淡的柴油味。次年,修理厂的党委和上级机关主动请缨,为杨。因此,杨获得了参军以来的第一个三等功。
新世纪伊始,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宣称对水下平台的技术问题有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或技术,极难克服。谁来啃这块“硬骨头”?“这是关于潜艇的隐蔽性和战斗力。我们‘航空保险公司’是做什么的?”杨拿出执拗的干劲,主动面对困难。
那年盛夏,在深蓝之下,杨焦急地等待着数据的传回。对他来说,每一次海上试航都是希望和失望的混合。“定位正常”“沟通正常”...杨双手紧握,无数细细的伤口被电缆牵引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设备回收失败。”在强制舱里,叹息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很明显,它在大于当前水压的大气压力下成功了无数次。为什么入海时会出现这么多问题?”看着大家的疑惑和失望,杨说:“搞科研就是堆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站起来站起来不是选择题,因为我受不了这个选项。”当记者问杨为什么要拍头皮时,杨淡然说道:“因为从潜艇兵的眼中,我们看到他们确实需要这个。”
又过了两年,这种类型的设备终于冲出了大海,出现在了北京。专家们高度赞扬了这一成就。海军领导们看完业绩指标后,郑重地写下了五个字——“小工厂办大事”。
“我们是‘航空保险公司’,为航空而生。”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句简短有力的话。在过去的29年里,他主持建立了2个海军维修保障中心和18条航空维修装备修理线,主持研制了多型导航装备,获得了5项军事科技进步奖和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无数装备由他亲手修理。
修改微信签名三次
2015年10月初,一场名为“彩虹”的超强台风突袭湛江,修理厂一片狼藉。拿着电锯锯着被台风刮倒的树的杨,想不到自己的身体很快就要遭遇“超级台风”了。
“杨总!”“杨总!”他周围的同志大喊一声,冲了过去。没想到体检合格、比年轻人跑了3000米的杨,突然脸色苍白,坐在地上喘着气。
“赶紧去医院。”“路被台风刮倒的树挡住了,车根本出不去。”当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杨慢慢走了回来,挥了挥手说道:“没什么,只是感冒了,你自己忙吧。”
杨试着站起来,弹了弹身上的树叶。其实他身体的“台风”早有预警——便秘便血半年,连续十天发烧。但是,杨没有考虑留在医院。在他面前,不仅有倒塌的房屋和树木,还有关键阶段的6S管理建设,马上要开始的项目评审会,还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情况越来越好,工厂也越来越好。然而,杨发现他的身体越来越难以忍受,感冒还没有恢复,便血的次数越来越多。
2015年11月23日,一张直肠癌三期的诊断证明静静地放在杨面前。沉默了十几分钟后,杨开口了:“医生,我可以不做手术而做保守治疗吗?手头还有很多工作。”
“都这个时候想着工作?你还想看你儿子结婚吗?你还想抱孙子吗?”面对杨医生的质问,再次陷入了沉默...47岁时,他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时期,而杨早已拉开了与死神决战的帷幕。
夜深人静的时候,杨在病床上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尽头一定是灰色的吗?能不能给生命的尾巴增添一抹亮色,让生命尽头的时光更有意义?”
彻夜难眠,望着窗外昏黄的天空空,前些日子埋在心里的思念,像泥土里的种子,在这一刻生出了嫩芽。“竹签鞋胜过马,谁怕?烟雨一生。”点亮屏幕,杨更改了自己的微信签名。
2016年2月25日,第一次手术在杨进行。由于癌灶距肛门口仅2.5 cm,故行根治性直肠切除术及保肛回肠造口术。术后进行半年放化疗。同年9月23日进行第二次手术,关闭造口。
“手术很成功,但后遗症可能很严重,家属要做好一些准备。”医生告诉我。杨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沉重含义:肛门不能正常开合,每天大便数十次。手术后的5个月里,他每天蹲在厕所里20多个小时,经常蹲在厕所里睡着。肛门长期水肿、溃疡和开裂...从穿成人纸尿裤到给妇婴换上卫生巾,再到给长期内衣换上五层纸巾,杨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2016年11月,刚刚做完第二次手术的杨,在病床上接到海军司令部的电话。“杨将军,你需要去宁波参加海军参谋高级职称评审会议……”“别担心,我一定会准时到达的。”杨,久违的,不提他的病,淡淡的应了下来。
离开时,兄弟工厂的冯看到杨战战兢兢地走出小区,问道:“小杨,你怎么了?”你怎么能这么瘦,看起来这么糟糕?这有什么不好?"
“一言难尽,没事的。航空保险只有一个法官。如果我不去,任务就完成不了。”就这样,杨强忍身体不适,穿着纸尿裤千里之外,连续奋战五天五夜,圆满完成了职称评定任务。
回家后,杨心里想:如果你能参加会议,你应该能去上班。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办公室。
就在杨准备离开的时候,命运再一次展现了它绝情的一面。2017年8月底,又一份诊断书出现在他面前——肿瘤肺转移。
这一次,杨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告诉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但他的心仍然很坚强,决心与疾病作斗争。“及时得到鼓励,岁月不会善待他人。”在去手术台之前,杨第二次更改了自己的微信签名。
这次行动的结果并不理想。左上肺切除后,杨留下了严重的气胸和液体胸,其中一直是胸闷和气短。手术后一个月,他回到医院抽肺积液,这让他的亲属很担心。医院在肺部开了多个引流孔。连续抽了36天的积液后,杨的说话实力越来越弱。身高1.76米的人体重降到45公斤以下,舒张压只有普通人的一半。心率,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军人的使命宽度是广阔而无限的!哪怕只剩下半个月、半年、一年,我也要抬起头来。即使我跌倒了,也要落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杨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这一天,他把微信签名改成:“及时鼓励,不等人;奋斗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放不下事业的杨,决定放弃术后化疗,离开医院,回家中医调理。十个月后,杨坚强地站了起来,回到了战斗岗位。
“把自己当成有钱人”
20世纪60年代,杨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白后镇软桥村。和现在一样,杨在中学时的脸很瘦,但眼睛很亮。
从村里出发去镇上读中学,杨每次上学都背着一袋大米和一瓶咸菜。在吃不饱的日子里,这个不甘平庸的村姑埋头苦读。高考那年,杨不负众望,考了全班第一。他碰巧遇到了海军工程大学在广东招生。面对计算机科学和免学费的吸引力,杨报名了。最终,素未谋面的杨来到了樱花遍地的武汉,并于1987年成为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
一个学期过去了,在家人惊讶的目光下,杨发现自己长高了,脸颊泛着红晕。
“当兵真好。”杨心想。怀着这份感激之情,杨攒钱买了一套简单的理发工具,一有空就给大家义务理发。老师和同学排队找他理发,称赞他“理了个好平头”。至今,杨还清楚地记得:“部政委喜欢平头,部首长喜欢分。”
每年的3月5日,学校都会组织学雷锋活动。杨穿着学生装去汉口火车站给来往的人义务理发。一站就是一整天。大学期间,杨被评为“学雷锋”。
大学毕业后,杨被分配到一家修理厂工作,但这不是他理想中的军队,也不符合他的专业。“在我的印象中,部队都在喊‘121’口令训练,还有连课的地方。我从没想过有修理厂、车间之类的单位。”在湛江的头几年,杨不好意思告诉亲戚朋友他在一家修理厂工作。
正是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他完全没有想到杨竟然工作了29年。“我没有虚度这些年,觉得自己是个有钱人。”杨平静地说道。
2020年1月,“向新时代支援战士致敬”颁奖仪式在某海军基地礼堂举行。
“下面,有请为新时代奋斗的海军优秀共产党员杨上台领奖。”在热烈的掌声中,杨大步走上舞台。当他立正等待领奖时,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他很方便地看了看,他的妻子帮助一位老人走上舞台。原来基地官兵在没有告诉他的情况下,就把他79岁的父亲从老家带到了现场。聚光灯下,杨把双脚并拢,郑重地举起右手,生平第一次向父亲敬礼。
“我为我的父亲感到难过。”杨说,他的父亲仍在田间劳作,住在农村的一所老房子里。“当年我们这群考上大学的学生,要么在村里盖楼,要么带着父母去县城住电梯房。”
对于杨来说,没有机会赚更多的钱。在海军装备行业,杨是一个知名人物,当地很多企业都争着高薪让他早点跳槽,他却不为所动。
什么是财富?杨对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有钱人,帮助别人克服困难的人才是有钱人。”
90年代末,广西巴马县学生罗某因经济困难辍学。杨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来帮助她完成学业。来自广东省廉江市的学生小某和她80岁的奶奶住在一起,所以杨委托湛江共青团捐款帮助她渡过难关。
我的妻子吴碧蓉和杨是在高中认识的。他们曾经是广东省中山市一所中心小学的骨干教师。结婚之初,她的工资是杨的三倍多。然而,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和国防,她选择了辞职,去湛江市的一所小学当代课老师,工资还不到前一所的20%。
“他经常吃不下饭,很早就陷入了胃痛的老问题。”想到自己每天思念的人,每天都待在高温高噪音的环境中完成重要的舰船保障任务,吴碧荣既敬佩又痛心。她对杨说:“我支持你的追求,我一定要照顾你的生活。”
有了温暖的港口,军舰可以远航。在吴碧蓉的支持和关怀下,杨的事业进入了快车道——车间助理工程师、车间副主任、设备科科长...2001年,经过几次破格晋升,不到33岁的杨成为海军同类型保障分队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成为总工程师后,杨有很多机会让吴碧蓉成为修理厂的干部,但他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能那么做”,妻子吴碧蓉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升职。在杨的指导下,吴碧蓉刻苦学习航空保险专业知识,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最终,吴碧蓉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修理厂的一名雇佣工程师。
当时杨夫妇完全有资格在经济发达的中山市安家立业,但却选择了与大多数人相反的方向,定居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海防前沿湛江。采访中,记者问杨是否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我不后悔,因为“修理厂需要他,他不能离开修理厂”。
”尽管身处逆境,仍处于康复阶段的杨始终关注中国海上安全形势的发展。他经常思考如何改进现有的保障模式,把维修技能培训送到一线作战部队。
于是,2019年初春,杨在修理厂挑选骨干,率队前往某岛驻防。从湛江到部队所在的海岛,路很远,山路很长,又处在寒潮中,渡船摇摆剧烈。对于一个两次患癌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患者来说,这条路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但杨却毫无怨言。他说:“这是什么困难?真正难的是前线部队的官兵。”
风大时竖起衣领,走累了停下来喘口气。就这样,杨白天到船上实地考察,晚上组织技术骨干为官兵准备训练教案。
培训结束后,当杨离开时,许多官兵前来为这位老高级工程师送行。这一幕让杨想起了大学毕业刚到湛江军港的那一天。
扎根基层、大学毕业后做出巨大贡献的杨,虽然已经病入膏肓半个多世纪,但他依然勇敢面对朝阳,只为心中的未竟事业。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