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随着德军在库尔斯克进攻的失败,苏军发起了全面反击,苏德战场上的形势逐渐明朗。
库尔斯克战役就这样成为苏德之间最后一场取得最后胜利的决战。在这场战争中,大量德军装甲部队被一空消耗殆尽,东线德军装甲部队严重匮乏。苏联人利用这一机会,立即在南北近2000公里的战线上发起全面反击,先后发动了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第四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基辅进攻战役等诸多进攻行动,俘虏了数十万德军,缴获了数千辆坦克,正式敲响了法西斯灭亡的丧钟。
1943年8月7日,苏联西线军队和加里宁军队同时发动进攻,士兵的战线直接指向德军控制的斯摩棱斯克。两个月后,随着德军在斯摩棱斯克的溃败,苏军成功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左翼部队被迫撤退。
“穷追猛打为宜,不要学霸王!”
苏联西路军司令索科洛夫斯基见此机会,决定继续进攻,率领西路军主力试图攻占奥尔萨地区,从而为来年春天的苏军进攻占据了有利的进攻局面。
奥尔萨在这一带并不出名,但作为第聂伯河上游右岸的一座城市,一旦苏军占领奥尔萨,就可以作为渡过第聂伯河向西追击德军的桥头堡。从实力对比来看,苏军在这场战争中拥有四个集团军的强大实力,而德军在200公里防线上的防御阵地只有十个较弱的师。任何人都认为苏联军队可以轻松拿下奥尔萨。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德国名将海因里希只用2人的兵力就挡住了苏联4个集团军的进攻,取得了1: 12的惊人战损比,使苏军损失惨重。
那么,作为海因里希的巅峰之战,奥尔萨战役是如何打的呢?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1943年7月初,为扭转苏德战场的不利局面,德军主动发起库尔斯克攻势战役,企图夺回战场主动权。
然而,早在德军进攻之前,苏军就已经预料到了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进攻,所以他们在这里修建了异常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德军进攻发起时,苏军士兵依靠坚固的防御阵地进行防守,不断使用反坦克炮和装甲反击削弱德军进攻优势,使德军装甲部队无法移动。
7月中旬,苏军最高统帅部在察觉德军进攻力量已经消耗殆尽后,立即下达指令,要求苏军从波罗的海向黑海全面反击,尽最大努力消灭德国法西斯的有生力量,同时收复战略要地,为来年的全面反击做准备。
1943年8月初,苏联西线军和加里宁军在完成战前准备后,向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发起进攻,收复战略要地斯摩棱斯克,迫使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左翼撤退。
这时,索科洛夫斯基注意到他面前的德军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兵力薄弱,于是立即命令部队追击56场胜利,设法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左翼,并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占领了奥尔萨地区,为第二年苏军的进攻行动争取有利的战略形势,随后4个苏军集团扑向奥尔萨地区。
面对来势汹汹的苏联军队,海因里希的力量是短暂的。
当时由于苏军重团在南线的全面进攻,希特勒命令先抽调预备队支援南线,所以只有海因里希的第四集团军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左侧承担防御任务。虽然海因里希周围有第三装甲军,可以为他分担一些压力,但奥尔萨周围只有10个破师团,仅相当于战争初期两军的实力。
也就是说,海因里希将用两个集团军的兵力来阻挡四个苏联集团军群的进攻!
如何做到这一点?
在军事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海因里希自然想到向上级请求增援,但克鲁格元帅无奈地告诉海因里希,元首已经下了命令,所有装甲部队和预备役部队都要优先增援南线,自己手里没有人可以派。
与此同时,克鲁格还警告海因里希,中央集团军群的左翼防线濒临崩溃,因此他必须在奥尔萨一线阻击苏军的进攻,从而给中央德军重新布置防线的时间。
士兵们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得到克鲁格的指示后,海因里希硬着头皮上了战场,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奥尔萨阻击苏军。
02、来势汹汹的苏联红军
在海因里希忙于寻找援军期间,苏联军队并没有闲着。
经过两年半战争中的残酷洗礼,苏军已经摆脱了战争初期连败的阴影,各单位指挥员的指挥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兵团协同作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虽然苏军在进攻斯摩棱斯克时消耗了大量的弹药和石油,但到了11月中旬,苏军西线军已经如期完成了进攻奥尔萨的战前准备工作。
这时,战场形势对德军非常不利。
索科洛夫斯基把他的四个集团军从北到南依次排成一行。最北的是苏联第10集团军。总兵力为3个步兵和2个坦克旅,负责进攻德国第78突击师下属的第197、256步兵师和第195、215团的防线;
接下来是苏军第31军。总兵力为4个步兵连、1个坦克军、1个坦克旅和2个炮兵团。它负责攻击德军第78突击师的第35团和第25装甲轰炸机师下属的第35团和第119团。防线;
然后是苏联第5集团军,总兵力2个步兵,1个坦克旅和1个自行火炮团,负责攻击德军党卫军第1步兵旅、第18轰炸机师第30和51团以及第113步兵师第260团的防线;
最后,苏联第33集团军,总兵力为2个步兵,3个坦克旅和1个自行火炮团,负责进攻德国第26步兵师的防线。
虽然很多苏军都处于没有配齐人员的状态,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支苏军在面对敌人时,在兵力和火力上都有绝对优势,他们都有足够的装甲部队来支援。相比之下,海因里希的部队加起来没有多少坦克可以调动。
11月14日,苏军开始进攻。在准备了全世界的炮火之后,苏联四大集团军同时向德军发起进攻,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03.巨浪下的坚硬岩石
面对苏军的进攻,海因里希并没有束手无策,只能留下来等死。
作为一名在东线征战多年的名将,海因里希虽然在实力和火力上处于劣势,但还是有两个优势可以利用。
第一个优势是奥尔萨独特的地形:
奥尔萨位于第聂伯河上游,自身水网密布。糟糕的道路系统不适合装甲集群的快速推进;
第二个优势是海因里希自己对苏联战术的熟悉:
自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以来,海因里希一直在东线指挥部队与苏军作战。经过长时间的拉扯,海因里希对苏联人的进攻方式非常熟悉,总能提前预知苏联人的进攻节奏,这给他很大的帮助。
例如,海因里希曾告诉他的下属苏联进攻法:
“苏联人通常一天进攻三次,上午9点,先用重炮,然后发动第一波攻势。第二次是10-11点,第三次是2-3点,就像闹钟一样。”
因此,在苏军进攻前,海因里希根据苏军进攻的特点,对其部队在奥尔萨的防御阵地进行了多次调整。
他命令部队模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祖先,同时在地面上修建三个防御工事。第一个工事只是用来观察敌人的动向,而主力则隐藏在第二、第三个工事中,以躲避苏军的优势火力。
同时,海因里希还将手中唯一的炮兵力量集中起来,组织了一支拥有380门火炮的炮群,可以随时向20公里范围内的任何一点发射炮弹,在随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4、奥尔萨血战
11月14日,炮兵准备完毕后,苏军步兵立即在坦克的配合下向德军阵地发起了冲击——他们以为德军兵力不足的德军阵地已经被炮火击溃,但海因里希的部署使德军士兵躲过了大部分炮击,这使得苏军炮火造成的损失极其有限。
由于这个原因,当苏联人接近德军阵地时,他们立即被德军士兵挡住了。
中国最北部的第10近卫军刚推进不到2.5公里,就遭遇了德军第78突击师的猛烈反击,伤亡惨重,被迫停止前进。
在警卫第10军以南的苏联第33军在前进1.5公里后不得不停止前进。
再往南,苏军第5军和第33军的进展也不顺利。他们刚刚渡河建立桥头堡,就接连遭遇德军小股部队的强力反击。他们打了一整天,直到晚上才巩固桥头堡。
第二天,参加战争的每支苏联军队都把自己的预备队投入到战争中,试图在德军防线上打开突破口,然后从后面迂回德军的主要阵地。
但是,就像第一天一样,虽然有大量苏军火炮,但几乎每次火炮覆盖面都落在空空等第一道防线上,对德军毫无影响;德军火炮虽然数量少,但非常精确,经常飞入苏军进攻队列,给苏军步兵造成严重损失。
经过4天的血战,苏联西线军队付出了近万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的惨痛损失,结果是每支部队只前进了1~3公里,最好的集团军只前进了3~4公里。与损失相比,这种胜利程度真的不值一提。
作为最后的手段,索科洛夫斯基不得不命令部队暂停进攻,海因里希奇迹般地守住了无法守住的奥尔萨地区。
11月30日,不甘失败的索科洛夫斯基卷土重来。这一次,他总结了上次失败的教训,缩短了进攻战线,尽可能集中装甲部队和炮兵火力。因此,第197步兵师、第78突击师和第18、25装甲轰炸机师的压力急剧增加,因为这一地区的苏联步兵数量是德军的8倍,炮兵数量是德军的10倍。
经过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苏军再次发动了进攻,但还是没有取得多大进展。
第10、31近卫军还在原地踏步,但第5、33军的情况稍好。在战斗的头几天,苏军第5军和第33军成功攻占了几个德军据点,但他们立即发现,他们的胜利只迫使德军撤退到4公里外的新阵地。
海因里希熟练地调整了兵力部署后,一直持续到12月4日,苏军再也没有取得任何进一步的进展。
索科洛夫斯基的第二次进攻失败了,这一次,苏联人付出了5611人死亡,17259人受伤的惨痛代价。
05、防御大师的传说
经过这两次战斗,苏联西部军队在奥尔萨这个地区已经付出了6万多人的伤亡。虽然没有德军损失的具体数字,但考虑到第四集团军在战后被陆军司令部认定能够继续担任一线防御任务,德军伤亡应该在4000-5000人之间,苏德战争损失比已经达到惊人的1: 12。
通过这场战斗,海因里希证明了只要他有完整的防线,即使是实力较弱的防守方也能赢得最后的战斗,也因此获得了防守大师的称号。
然而,如此成功的防御战在此之后很少出现。
奥尔萨惨败后,苏军逐渐认识到自己战前在侦察和火炮使用上的缺陷,并开始改善这些问题。
1944年,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苏军展现出强大的学习能力,在一系列大规模攻势中把德军打得落花流水,最终将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成为消灭德国法西斯的重锤。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二战战略战术和战史,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