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平 青春诠释梦想 奋斗定义人生

栏目:教育 2021-09-26 20:02:11
分享到:

蒋一航正在和同事研究设计图。

个人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开发区优惠的扶持政策、优良的营商环境、高效的创业服务,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项目和人才。他们在科技前沿勇敢探索,将自己的成果运用到解决社会问题和行业痛点的市场实践中,奋力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35年来,一片盐碱荒地成长为创新开放的新高地。现已成为全国经济规模大、外向型程度高、综合投资环境优良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从“一机一碗面”到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驱动的产业形态。,一代又一代的“开发者”在这里拼搏创新。30年来,开放环境成为投资热点,也凝聚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实现一次技术创新,带动一次产业发展”正在开发区生动上演,一大批创新人才正在加速汇聚。

他们有的攻克了清洁能源生产的技术难关,让中国风电走向全球;有人解决无人机行业痛点,提升社会智能化管理;还有的关注生命健康,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帮助癌症治疗...借助不同的技术平台,年轻而火热的梦想正在开发区成为现实。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在科技前沿攻坚克难

到达厂区前,看到一排白色的巨型叶片。

刀片有多长?最小的34米,最长的90米,相当于高铁三四节车厢的长度。

外观简单,看起来像加长的吊扇叶片,但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过程是艰难的。

难点在哪里?从零到一。

蒋一航2008年大学毕业,正好赶上公司的研发期。当时,清洁能源在中国刚刚兴起。2007年,东方电气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风电叶片工程公司,但该技术不得不从国外引进。原材料、设计和工艺都要靠国外专家进口和指导,生产成本高。而且所有的教学都是传统技术,没有传授先进经验,生产效率低。

“我们想学习先进技术,但公司里没人懂。师傅只比我们早两三个月。想咨询也找不到人。”蒋一航回忆道。

一群大学生只能自己摸索图纸。

四五个人一组,分头行动。有人在网上查资料,有人去和原材料供应商沟通。后来发现游艇玻璃钢外壳填充了真空技术。蒋一航和他的同事们按照同样的原理进行模仿和实验。

从一个小样本开始。“真空浇注工艺的管道设计是最重要的,设计合理,能让树脂均匀地浇注到叶片外壳内。”叶片外壳内的结构非常复杂,各个部位的厚度不同,环氧树脂在不同部位的流动速度也不同。蒋一航解释道。

“早做好充分准备。只有理论论证和小实验都确定了,我们才敢做产品实验。整个产品的实验成本为50万。如果失败了,那就完全浪费了,因为复合材料不能拆卸和重复使用。”

第一次产品实验成功!“兴奋,当然兴奋!每个人都喊着‘成功’。”蒋一航说当时没时间庆祝,只好心平气和的继续拍第二部。

几个月内,一群年轻人克服了难题,学习了风电叶片的新制造技术。单刀片成型时间由72小时缩短至48小时。

生产速度提高了,成本怎么降?

“早期都是进口,成本高,供应紧张,原材料缺货,不时提价。”为了实现风电叶片原材料的国产化应用,蒋一航和他的团队开始攻关。

团队应该本地化刀片的五种主要材料。蒋一航负责胶粘剂的国产化。“我以前不知道粘合剂是什么。”从国外购买样品,分析测试,找出性能指标。把指标交给国内企业,让他们量体裁衣。如果测试失败,调整索引,重现并再次测试。反复“折腾”了几个月。

最终,他们成功实现了原材料国产化,单刀片成本降低了10%至15%,为公司带来了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

创新不会停止。2013年,蒋一航带领团队研究海上巨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制造。今年6月,一个90米长、10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叶片下线,叶片最长、功率全中国最大,他们再次刷新纪录。

“我们的梦想是让中国风电叶片走向全球,为清洁能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蒋一航说。

瞄准行业痛点,以创新赢得市场

开发区面积34平方公里,R&D先进,制造业集聚。有的企业研发风电叶片,有的企业生产无人机,用于检查风电叶片的损坏情况。

当然,工业无人机的功能不止一个。交通、消防、电力巡检……它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展示自己的才华。

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智能创始人陈,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出学校实验室,成为工业无人机行业的企业家。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平时喜欢研究无人机。一个人可以在实验室里制作一整套机器人产品。导师高文说,“这个东西要走出实验室,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机遇青睐勇于创新的人。2017年,陈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投资者对产品感兴趣,鼓励他创业。陈很快获得了400万的天使投资,并于2017年3月成立了公司。

角色突然变了,有些不适应。“我在学校的时候,我专注于技术,所以我可以做得很好。我们在市场上发现,我们相信的尖端技术与客户的需求不匹配。”摸清客户的需求,产品很快就会赢得市场的青睐。作为一款工业无人机,虎鲸的用户多为政府和企业。七八个月后,第一代无人机已经销往西部省份。

这里的无人机有什么特色?以智慧城市应用为例,“虎鲸”可以代替人对城市进行日常巡查。比如在高峰时段,可以勘察路况,跟踪可疑车辆,移动无人机,可以解决摄像头无法监控盲区的问题。

“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检查效率,助力社会治理智能化、精准化。”陈说,要达到这个效果,首先要真正做到无人驾驶,解决人工控制、电池更换等行业的痛点。这也是公司设计“虎鲸”的使命。“人们不用出去在中央控制室操作。无人机可以自动飞向目的地。电量不足时,返回最近的机库自动更换电池。”

这里说的机库是无人机全自动机场,分为固定式和车载移动式。红盒子,高2米,重1.5t。当无人机停在这里时,电池和传感器可以自动更换,这样即使无人在野外也能工作。

机库和无人机在中央控制室操作。根据客户需求,一个人坐在中控室点击,无人机自动飞过来检查,采集的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专业人员对算法进行分析,然后给无人机下达指令,形成闭环反馈系统。

技术创新意味着遇到的问题是全新的。不久前,机库里的电路板莫名其妙地被烧了。硬件部门到处找原因,电路板,外部布线,电流...陈跟着大家,各分析各尝试,看看哪里有问题。最后找到了根本原因——两个电极距离太近,过热。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或困难,我们都必须成功。”陈说,创业后,他不想给自己留退路,只想把无人机业务做大做强。

陈的野心和决心也隐藏在“虎鲸”的名义下。“我们的无人机有点像虎鲸。我希望‘虎鲸’无人机能够成为工业无人机的领导者。”

企业家的激情和团队的能量让公司发展迅速,业绩和投资金额也随着无人机一飞冲天。到开发区一年半,公司员工从十几个增加到50多个,订单成倍增长。

“机器放不下。今年8月,我申请了一个额外的场地,是现在面积的5倍。开发区很快批准了这块土地,并于9月份开始改造。”陈对说道。

关注社会困境,用大数据突破医疗困境

开发区人工智能不仅应用于智慧城市,还服务于医疗卫生。

于家堡华夏金融中心9楼,开放式办公平台通透明亮。年轻员工面对电脑,快速敲击键盘或频繁打电话...它看起来和其他公司没什么不同。事实上,这家名为零氪科技的公司专注于肿瘤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已经成为世界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赛道上“中国团队”的重要一员。

“癌症一直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最需要科学研究和大数据的领域。我们希望推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更加普惠、精准的医疗服务。”零氪科技创始人张天泽说。

36岁的张天泽是天津人,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曾在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工作,但父亲所在部门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张天泽的父亲是中国肺癌外科的资深专家。他的电脑记录了8000多名在这个科室治疗了20多年的肺癌、食管癌患者的数据,所有的数据都只是一张Excel表格。

“如果将全国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专科医生的患者病历与患者的治疗结果汇集在一起,不仅医生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诊疗能力,患者也能得到更准确的诊断和更合适的治疗。程序。”怀着“攻癌”的初心,张天泽决心转型,于2014年创立了零氪科技。

2016年,零氪科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数据科学研究与智能运营中心。

三年来,零氪天津团队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300多人,去年成为开发区科技企业50强之一。“开发区让公司发展了更多空和更多的可能性。”张天泽说。

第一步是唤醒睡在医院的数据。在过去的几年里,Zero与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等多家医院合作,开放院内系统。医生可以在线查看诊断、治疗、随访、用药等数据;先进治疗近400万例癌症研究级病历;累计处理医学影像数据1000多万份,建立了强大的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

院内数据已经结构化,院外数据仍需“开放”。“你好,最近用药怎么样?”零氪在天津有100多人的专业跟进团队。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他们跟进并咨询患者院外康复的进展。“从患者入院、院内治疗到院外治疗康复,打造了完整的数据闭环,给医生更多的治疗参考。”张天泽说。

在激活大数据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如何不仅停留在实验室算法层面,还能应用到具体的临床场景中?

2018年,零氪与天津市胸科医院合作,建立肺癌AI辅助诊疗中心。在AI肺癌辅助诊断软件的分析报告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肺部图像,还可以看到病变的位置、体积、恶性概率等详细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给出的诊疗建议。

AI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解决“看电影”等重复性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充当“医生的助手”,通过对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深度学习,减少医生的知识差异,提高诊断水平。截至今年9月底,天津市胸科医院肺部小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已服务患者2万余人次,CT检查3.2万余次,病灶检出率89%,诊断符合率97%,AI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统计符合率90%以上。

张天泽表示,零点未来仍将扎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配合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在赋能医疗行业的同时,让每一位癌症患者‘看到病,用好药’。”"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