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弟弟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我们一起在新单位报到的档案室吃饭。就像读研究生的时候,晚上6点到11点吃了一顿饭,回到酒店,一直聊到天亮。
弟弟04级毕业,毕业想去美国,赶上了08年的经济危机。那一年,据说报价少了30%。他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所以他不得不留在我们学校攻读硕士学位。师弟是自己学校的本科生。他很实际,赢得了大师们的青睐。
为了让他继续读博,他的硕士甚至承诺让他读博后早点毕业。按说,985年的医生还算不错,毕竟还早。
但是弟弟的心很高,总觉得不出国就得在本科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然连续九年呆在一个地方就没意思了。
很遗憾,我四处逛了一圈后没有出国。他没有找到下一个家,于是去公司工作了三年,然后去了更好的大学,去了更好的课题组深造。
我是2014年开始读博士的,三年的博士学位因为论文最大被导师抢走了,所以努力学习了四年。拿到毕业证后,用了半年时间才拿到学位证。
每次说起这件事,我弟弟总是叹气。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故事...
报纸被抢是很常见的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这种事情在我们公司空挺常见的。只有最近十年爆发的类似事件才够震撼,更何况大部分研究生都选择像我弟弟一样忍气吞声。
2014年5月,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颜歌爆料Renren.com,称其在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被导师云教授抄袭。在后者发表的相关论文中,没有出现颜歌的名字。
201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硕士刘义利状告导师李姣,称后者在期刊论文中占据了第一作者的位置。在输掉一审后,2018年5月,刘一再次输掉二审。刘一表示,他将继续捍卫自己的权利。
图片来源:报纸
签名纠纷不是中国特色。2018年10月,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以“违反动物实验”等理由,开除了癌症实验室美籍华人研究员谢。谢向校方投诉,称她因向导演艾琳·怀特寻求文章的第一作者而遭到报复并被开除。
KCN,学术界另一只著名的公牛,以立场著称。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导师抢了一份工作,性质非常恶劣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导师的工作性质都是非常恶劣的。
首先,事件本身性质不好。事件之所以能爆发,不仅表现出一个研究群体中教师个体的劣根性,也表现出高校特定部门整体性的野蛮性和刚性。
人类的学术史不仅仅是一部成就史,更是一部师生关系更加理性、文明、人性化的历史。头脑中的师徒关系还停留在吃喝血的阶段,几乎和旧社会的师徒制度差不多。
其次,事件对学术界的影响也很不好。这里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班的学生或者一群导师,而是因为实际案例为后世树立了极其恶劣的标本,导致鱼开始在头部发臭。在传播自私的“学术商业经验”的同时,也彻底败坏了学术环境。
去年4月,中国科学院发布《学术论文署名常见问题或错误诚信提醒》。前两个提醒是:“纸质签名不完整或有签名”和“纸质签名分类不正确”。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在绝大多数的科学和工程研究领域,写论文的时候,毫无疑问应该给写论文和做实验的人;人多的要按实际贡献排序,体现公平;当贡献一致时,就可以绑在一起,这叫均等贡献。这不仅是国外学术界的做法,也是目前我国普遍认可的做法。
可见,导师抓住学生的工作绝不是“中国国情”。导师之所以敢这么做,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争名夺利,为了在别人引用时第一眼看到自己;作为交换,请你帮个忙......
在以前中国僵化的科研工作量计算体系下,论文KPI中权重最高的只有通讯作者和一部作品。一个送出去,只能占着另一个,却只能无视学生的利益。
所谓上下行效应,就是在这种体制下毕业的学生。要么尽快毕业,发誓再也不参与科研,心里把科研看得极其糟糕;要么他们毕业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学生,他们从不感到内疚,认为这是正常的。
前者是个人灾难,任重道远;后者是学术界的悲剧,流毒无穷。
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吗?
那么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基本上,这是非常困难的
总的来说,国内很多实验学科博士生的困境简直骇人听闻,自杀、猝死的报道层出不穷,让新闻报道感到麻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斗争的胜利不仅难以取得,而且即使取得了胜利——即使以最极端的自杀方式短时间占据舆论高地——对导师的影响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信你去搜一下自杀博士生导师的近况。亲戚可能伤心,但别人已经唱过了!
单靠博士生的奋斗杀敌,对个人来说代价太大,对导师来说又太小,不仅起不到警示作用,还会让一些人渣导师产生“即使学生闹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心理。
疾病是骑马而来,但步行而去。改变这种困境需要时间。不仅要等到老顽固派退出学术界,还需要新鲜的思想和开放的氛围,才能成为学术界的绝对霸主。
此外,随着网络舆论的日益输出,鼓励学生勇敢发声,哪怕是匿名发声,只要是负责任的言论而不是谣言,都是可取且有意义的。
当然,技术上的突破会带来解决问题的希望。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克斯·霍尔科姆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评论了这篇论文的作者。
在这一页纸的《再见,作者》;你好,投稿人,霍尔科姆教授推荐了一个分类系统,CRediT,以表明投稿人的不同角色。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最终展示,论文的贡献者有很多含义。CRediT的分类分为14个小项目,从最初的概念创意到最后的草稿撰写、修改和编辑。
图片来源:https://www.casrai.org/credit.html
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助理教授尼克·斯坦梅茨也有类似的想法。他进一步建议,论文投稿人的具体作用应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列出。在他的推特上,他也给出了很多这种二维表格的场景应用。比如,除了在某篇论文中展示投稿人的角色,还可以在简历中直观地一目了然地列出你在不同论文中的不同投稿。
图片来源:尼克·斯坦梅茨推特截图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论文有成百上千的作者。恐怕列出这样的表是不合适的。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该怎么办?
他们有弱点。
如果你面对的导师真的肆无忌惮到人渣的程度,也许你只能“退圈保平安”了。但幸运的是,这样的人渣导师并不多。
如果你是名师,不管你过去的劣迹是什么,出名后你会一直爱惜自己的羽毛。这大概是Ta唯一的弱点。
具体操作可能需要因地制宜,但总的来说,大陆政工制度的一点优势就体现在这里。行政提示和问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用的。院系设有学术办公室、学术委员会或专职副校长。
总之,你一定会找到可以倾诉的人。反映情况时,一定要尽量寻求官方渠道。
只有这样,从官方渠道——这是他们的弱点。
你一定很熟悉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句话很尴尬,暗示着一个转折点。为什么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后还热爱生活是英雄主义?因为生活的真相是如此残酷,以至于人们再也无法去爱它。
幸运的是,生活并不总是无情的,也不缺乏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雷这样的好老师。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当弟弟淡淡地告诉我他十几年的经历时,我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压抑和蹂躏。我用我所有的思想,很难想象命运在这个曾经单纯的男人心中留下了什么痕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可能是因为这个——无论多么有同理心,你终究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经历。
但我还是祝愿他,以及所有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同学们,半辈子走了,还能回家。
封面来源:站酷罗海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