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红军独立团成立纪念碑
绕了一个又一个弯,穿过一条又一条山路,花了很长时间才驱车到达福厦与福州交界处的深山腹地龙潭畲族自然村。
龙潭村不大,山脚周围挤着十几间土墙、磨瓦的农舍。它以穿过村庄的小溪落在村口而得名,如龙入池。村前村后的梯田稻子熟透了,金黄了。梯田之上的朱茂跟随山脉的走向,层层包围,守护着这片沃野的沃土。穿过竹林就是林地,茂密的森林树木直冲蓝天。森林里的红叶点缀着红花般的绿毯,吸引着浮云静静驻足窥探。天地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初秋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古人称“切秋光入卷”,而“切”大概就是风景。
80多年前,这样一个宁静的村庄被反动势力严重摧残,人民苦不堪言。经过血与风洗礼的龙潭人,不畏牺牲,不断前行,用生命和鲜血书写春秋。站在村口的革命纪念馆,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山村的悲惨和悲惨时代。
龙潭位于福厦与福州交界的一座名为“双牛望月”的山脚下。1930年春,福安早期革命领袖、马来到群山环抱的福安、霞浦龙潭村,宣传革命真理,揭露政府黑暗,号召劳动群众投身革命。一年后,龙潭村成立了党组织、秘密农民协会和革命武装红带会。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和支持革命,偏远的山村龙潭成了革命根据地。
1934年初,龙潭村红带会成员两次随闽东红军参加围攻宋城反反动势力。他们英勇善战,给红军指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过战争训练的龙潭村民,更加意识到建立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的重要性。红带回村后将改组为红卫兵。同时,龙潭村苏维埃政府成立,领导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的土地革命。分到田里的贫农更加拥护共产党,福厦、龙潭边界几个自然村的202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1934年1月,闽东红军独立团在离龙潭不远的西圣寺成立。代表团团长任铁锋,政委叶飞。独立团在龙潭建立了修枪厂,为红军修枪,制造大刀、长矛、马尾手榴弹。红军医院也在龙潭成立,时任福厦县委书记的曾治曾在龙潭医院及周边的三斗、五斗红军医院养病。
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长荀怀洲、政委乐、参谋长苏瑜、政治部主任刘英的带领下,他们在宁德赤溪的阳谷宫会见了叶飞率领的冀东独立团。之后留下200余名伤病员,由海上独立游击营运往福安圩,再由独立营指战员和龙潭等村民抬至盐田救治。同时,当时在龙潭及其周边8个自然村,有76支由中青年人自发组成的担架队。他们每天都在村子里等着,听到敌人的消息,就把伤病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有时一天要走四趟。村里的妇女组织护理队为伤病员做饭、洗衣和打扫卫生。
1934年10月,敌人“包围”了闽东苏区。傅夏和丁霞,苏维埃政府的两个县委员会和县,都搬到龙潭来工作。叶飞等闽东革命领袖还带领闽东各专门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机构到龙潭附近的胡平工作,使龙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年底,国民党军队疯狂“合围”龙潭地区,伤病员出院成为游击队骨干,但来不及转移的150多人全部被敌人射杀,龙潭大地上沾满了红军无名英雄的鲜血。他们的遗体被安葬在龙潭东侧的小山上,这里被当地人称为“红军驿站”,龙潭成了让人心酸又羡慕的红色热土。最近,当地党委政府正在这个岗位上修建墓地和纪念碑,将永远铭记这些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英雄。
在此后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时任县委书记的许旺带领县委工作人员和游击队在龙潭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敌人为了切断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联系,把他们困死,在离龙潭不远的西圣寺修筑碉堡,移民到村庄,实行经济封锁和烧、杀、抢“三灯”政策。然而,龙潭地区的群众非但没有被敌人的凶残吓倒,反而积极支持红军。红军没地方住。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伏羲边境山上秘密建造了30多个窝棚。村民钟宝英把家里五个晒干的山谷全部搬到山上,把窝棚封得严严实实,让红军住得舒舒服服。粮食受阻时,龙潭等村的人利用上山砍柴的机会,把粮食装在炭筐和斗袋里送出去。畲族村民吴媚媚因给红军购买日用品被捕。她的牙齿被敌人打碎了,她仍然保守着一个秘密。为了保护游击队的安全,蓝承怀被敌人击破,但他依然倔强。佘小姑救的故事,发生在福厦与抚州交界的一个山村。少先队队长雷把敌人带离村庄,保护村里的干部群众。他跳进深潭,英勇牺牲。他只有14岁。
龙潭革命纪念馆
龙潭,深山里的畲族村落。80多年前,这个地区的村民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从1934年10月至1937年6月,龙潭、马迪人、三斗、五斗、格力山、下七岗、龙虎岗等地房屋就被敌人烧毁9次,只剩下33 468间房。小坑、华坪、曲坑等几个自然村被完全烧毁,成为废弃村庄。解放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龙潭重建了十几栋仍然存在的破旧房屋。龙潭地区几个自然村的500多人中,为革命牺牲的人数实际上达到了164人,有的家庭牺牲了3人,94个家庭无家可归。包括随部队北上抗日的雷神法在内的二十七人也为国捐躯。
战争的火焰和硝烟都烟消云散了,烈士的英雄精神依然留在人间。
致敬,龙潭村!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光荣的畲族山村。
闽东日报移动矩阵
“你说我办”新闻热线:287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