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2500字,阅读约需4分钟。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李政涛,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活与实践教育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当前,在明确谁来教育、为谁教育的情况下,如何育人、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待回答的重大问题。
提高育人质量的途径有很多,其中“五育融合”是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如何理解“五育融合”的价值和内涵?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思考。
一个
“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假说”
它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全面发展,而且是综合发展为前提。
很难完全区分所有教育活动对人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道德教育,也就是智力教育,体育,或者说美育只在这里体现,劳动和教育只在那里显现...
事实上,每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能对孩子的人生成长产生综合影响并产生综合效应,而每一种教育的成长效应往往是相互贯穿、渗透和滋养的。
2
“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实践”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提出的。“五育”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是对教育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重在实践方式或实施方式,力求在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
就像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多”和“跨”的区别一样,“他”和“他”的主要区别是“他”具有名词或副词的特征,融合的“他”主要是动词,表示动作和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育”和“五育融合”是理想与实践、目标与策略的关系。“五育融合”呈现出一种实践形态,即“融合实践”,这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教育实践”。
三
“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
如果只把“五育融合”看做一种实用的方式、路径或策略,我们还是低估了它的特殊价值。
“五育融合”的提出还包含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教育理念,即“融合理念”,它与“融合实践”一样,直接指向了过去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和问题之一:不同教育之间的分离、对立甚至矛盾。
它带来的不是相互割裂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理论,而是五育融合理论。未来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将在“五育融合”的理念和体系内重构。
四
“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思维”
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系统思维,包括“有机联想思维”、“整体包容思维”、“综合贯通思维”等。
传统教育之所以不整合,根源在于尖锐、割裂、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由此,各种教育力量相互抵消、相互排斥,不可能形成教育协同效应,难以产生叶澜教授提到的“系统教育力”。
有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不仅会提高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关联度和凝聚力,而且各个教育体系的推进模式、运行模式和发展模式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此,每个教育体系都将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重构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
以劳动教育为例,近年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目前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首先选择增加和列出劳动教育的专项课程。这种做法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已经人满为患的学校课程体系中增加新课程,必然会给师生带来新的负担,也可能会削弱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教育课程的分离,劳动教育课程是建立在现有教育基础上的,它的存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他教育。毕竟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有的教育增加,有的教育必然减弱。
当然,我并不否认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意义。关键是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将其与其他教育相融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使劳动教育始终无处不在地存在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劳动教育应该在这些领域进行,也应该回归其他教育。
比如,把劳动教育引入智力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不仅存在于田野、家庭、工厂,也存在于课堂、课堂、学习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辛苦,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不断通过的“劳动壁垒”。这种一体化的思维和设计方式,意味着劳动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要渗透和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日常劳动教育。只有与其他教育相融合,实现日常劳动教育,才能最有生命力,最持久。
基于“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模式,迫切需要探索融合机制,包括三个核心机制:
首先,“整合过程机制”解决了“如何让五育融合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发生”。整合的阶段、步骤、载体和方法是什么?为此,有必要对“五育融合”的过程进行“整体设计”;
其次,“一体化评价机制”指向“如何对五育融合效果进行整体评价”,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再孤立地评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效果,而是以“五育融合度”为评价单位进行整体评价;
第三,“融合保障机制”致力于解决“如何确保五育融合真实、有效、可持续”的问题。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的各类教育主体的整合职责是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在学校教育内部应该做些什么?校外教育,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养老院等校外机构该怎么办?所以需要全程担保。
五
“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挑战”
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挑战意味着未来的学习不仅仅是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人机交互学习,更是“五育融合”的学习,形成基于融合、为融合、在融合的学习兴趣。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
对教师来说,这一挑战带来了新的要求:要有“五育融合”的新的基本教学技能,既要善于发挥本学科领域内每一个班级、每一次教育活动的“五育效应”,又要善于整合利用各教育的教育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在融合中的新的教学方法;
校长需要的是新的“五育融合”基本管理技能,如何构建与“五育融合”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班级建设体系和整体学校文化体系,如何在融合的基础上、为融合而生、在融合中生成新的学校管理方法。这些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新道路、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