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一篇“民政局3月14日拒绝加班”的新闻文章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原来,有网友在人民网当地留言板留言,希望民政局能在2021年3月14日加班,这一天数字的谐音是“爱你,爱你一辈子”,为新人登记结婚。
随后,很多民政局也做出了回应,拒绝了网友314加班的建议。官方媒体也回应称“拒绝加班是有道理的,加班的主动性值得称赞”。
很多网友赞同民政局的做法,说1314的谐音好就是“一辈子”,不好就是“生不如死”。有网友认为提出这个建议的新人是巨婴,不能纵容。
生活是谐音梗?看看年轻人的各种迷信
2021314等于爱你一辈子,但其实只是谐音梗。“巨婴”一词可能太过沉重,但确实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各种迷信活动,并不仅限于他们对数字的痴迷。
据统计,年轻人的迷信有很多种风格和流派,分为许愿学校。他们喜欢在网上转发锦鲤鱼,光顾许愿池;工具学校侧重于农历新年的红衣服等装备;礼学痴迷于生活习惯;季福派侧重放债捐钱;顾名思义,计算学院研究的是Ib星座塔罗牌的艺术。当然,这些方法并不互相排斥。
回到数字迷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对数字谐波的痴迷真的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与老一辈人对鬼神论的敬畏不同,年轻人的数字迷信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一丝希望。他们并不全靠它,他们只是在一点戏谑中注入真诚。如果你能做到,你就不能也不会坚持下去。年轻人的数字迷信往往体现在一些美好的希望上:情人节恋人之间的红包一定是520.1311。
当然,对数字谐波有喜有恶是中国的普遍现象。每个人,无论老少,都喜欢“8”和“4”,因为4写着“死”的声音,8和发大财一样。老年人在选择喜事时避免奇数,尽量选择偶数,这意味着他们是成对的,而不是一个人。车牌或电话号码非常昂贵,一般是移动运营商和车管所的重要资源。原则是出价最高者获得。
在更深层次上,假设3月14日也是年轻人美好一天的旧观念的表达。
相信2021年3月14日适合结婚,与中国古代的好日子、好日子文化息息相关。择时择吉作为“邀请期”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属于接受礼物、索要姓名、接受礼物、接受礼物、邀请邀请、欢迎亲人等六大礼物之一。古代的结婚证写明了出生日期,也就是两个新人在阴历出生时的分支和分支的描述;现代社会,太多人不记得农历生日,于是这美好的结婚希望就转向了阳历的谐音含义。
迷信是在不确定的生活中获得控制感的一种方式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欣认为,野算命师都是半个心理学家,相声里也有段子,桃园有三结一寂寞算兄弟。数字迷信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们的迷信行为,值得理解,是一种心理共情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对鸽子迷信行为的研究证实,动物之所以会做出某些行为,是因为它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与某些人工操作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即使因果关系并不自然存在。
迷信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们仍然有积极的作用,因为迷信是人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获得控制感的一种方式。
生活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婚姻。从陌生人到熟悉的男女,不确定性上升到人生后半段最高。最好把这种不确定性减少到只有一次,就是不相关的人会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些想在2021年3月14日领证的新人,没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只是希望自己的婚姻幸福,在婚姻的起点上加上长久幸福的意义,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当然,这也需要社会成本。如果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我们不妨让社会更温暖。毕竟大年初五官方媒体发微博问候财神,另一家杂志官方微转发,也邀请大家感受同样的仪式。
当你选择一天登记的时候,结婚就更难了
3月14日是π日,与2021年相连,也是个不错的婚期。其实在数字谐音方面,央视大佬也美化了2021年农历新年的阳历时间数字,莫名其妙的觉得浪漫可爱。
另一方面,夫妻俩对婚期的眷恋,表面上与数字的谐音和迷信有关,背后是对偶然婚姻的不确定性的强化。
婚姻是可能的还是不可避免的?元朝时,王实甫在西厢记里祈祷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前生注定错过这段姻缘。在现代社会,一家人不进家门并不是什么神奇的案例。2016年,浙江嘉兴有一对夫妻。新娘在16年前旅行的照片中,也就是2000年新年的第五天,发现未婚夫有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如果是这样,选择3月14日是有原因的;如果是随机匹配,依靠数字是情有可原的。至于民政部门是否支持,也是薛定谔的猫,只能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