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丰南区农业农村局妇女委员会主任,
梁延庆,植保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农民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对黏菌的发生和生活习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今天给大家讲解一下影响黏菌发生的因素和防治措施。
一、影响黏菌发生的因素
黏菌的发生和生长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宿主植物和补充营养
在幼虫期,营养条件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的繁殖有很大影响。黏菌以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为食,表现为幼虫发育较快,成活率较高,蛹较重,成虫繁殖力强。其中,小麦对黏菌的营养品质最好,以小麦为食的黏菌幼虫和蛹的平均历期分别为17.7天和12.5天,比以刺参为食的分别少18.1天和3.3天;以小麦为食的幼虫成活率为100%,均可发育成6龄,而以花椒和苜蓿为食的幼虫成活率仅为70%和50%,部分幼虫有老化现象;以小麦为食的幼虫蛹重均在0.4 g以上,一只雌蛾平均可产卵1 700枚以上。而以紫锥菊和苜蓿为食的蛹体重不足0.3 g,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甚至不能产卵。
黏菌的成虫必须获得足够的营养才能正常发育和产卵,因此外界蜜源的多少对黏菌的发生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外界蜂蜜来源很多,往往对成年人产卵有利,而蜂蜜来源少则会对产卵产生影响。蜂蜜来源的类型对成虫的产卵也有影响。吃蔗糖、葡萄糖、蜂蜜的成年人发育良好,产卵多;而以甘露糖、鼠李糖和清水为食的成虫发育不良,产蛋量明显下降。以不同蜜源植物为食的黏菌,其产卵前期、成虫寿命、产卵天数和产卵量也存在显著差异。一只雌蛾的产卵前期、成虫寿命、产卵持续时间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7天和9天、15天和15.2天。一只雌蛾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 747枚和645枚卵,最大日产卵量分别为604枚和433枚卵,营养对黏菌迁移行为的调节也体现在幼虫期和成虫期两种不同的调节作用上。幼虫期饥饿可增加成虫的迁飞趋势,诱导迁飞成虫的出现;然而,成年期饥饿可促进迁移型向定居型转化。
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黏菌生存、发育速度、为害期、世代数、交配和产卵以及各种行为和习性的主要因素。黏菌怕高温、怕干旱,喜潮湿、温度适中,是中度暖湿害虫。
温度和湿度对成虫寿命和产卵的影响成虫寿命的长短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高时寿命相对较短,温度低时寿命较长。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6 ~ 30℃,最适温度为19 ~ 22℃。相对湿度为50% ~ 70%,40% ~ 85%。当相对湿度低于30%或100%时,产卵能力下降。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当平均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时,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当温度为35℃时,成虫在任何湿度下都不能产卵。当相对湿度低于50%时,无论温度多么适宜,成虫产卵的数量都很少。如在最适温度和相对湿度为40.9%的条件下,单个雌蛾平均产卵量仅为19.5粒,卵不能孵化;相对湿度为84.7%时,单雌蛾平均产卵量为756.1粒,卵孵化率高。
温度和湿度对成虫迁移的影响成虫飞行的最适温度、湿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18.1℃和69.7%。成人飞行的最适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18 ~ 26℃和55% ~ 75%。如果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会对成年人的飞行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温度对成年人飞行的影响要大于湿度。黏菌长距离迁移的下限温度为10℃,适宜温度为17 ~ 20℃。飞行温度和湿度的爱好导致黏菌的迁移高度为300 ~ 1 000米。随着温度的升高,迁徙的成虫比例增加,但温度过高,明显对飞行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这也说明逃离高温是每年春夏黏菌向北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成虫期极端低温可促使黏菌由迁飞型向定居型转变。在极端低温刺激下,迁飞型成虫在羽化后一天左右显著缩短产卵前期,产卵量增加,飞行能力下降,从而由迁飞型变为常驻型。
温度和湿度对鸡蛋孵化的影响高温抑制鸡蛋孵化。比如温度超过35℃时,卵胚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但不能孵化。增加湿度可以提高鸡蛋对温度的适应性。例如,当相对湿度低于43%和高于60%时,卵子发育的上限温度分别为32-33℃和33-33.5℃,当相对湿度高于60%时,卵子发育的最适温度提高到32℃。
温湿度对幼虫发育的影响幼虫对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75%以上,因此相对湿度低于50%时,幼虫死亡率较高。当温度达到35℃时,黏菌在任何湿度条件下都无法生存。此时6龄成熟幼虫会瘫痪失去知觉,失去钻土能力而化蛹失败,继而死亡。在15℃、20℃和25℃以及相对湿度为20%、40%、60%、80%和100%的不同组合条件下,温度越高,幼虫在25℃的发育速度越快。在相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湿度下,幼虫在高湿度下发育,而在低湿度下发育。
温度和湿度对蛹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蛹能在35℃和高湿度下羽化,但大多数成虫不能展开翅膀。在25℃条件下,成熟幼虫的化蛹、化蛹存活率和蛹重受湿度影响,化蛹存活率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即湿度越高,化蛹存活率越高;蛹的失重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即湿度越低,蛹的失重越大,说明蛹的失重差异是由不同程度的失水引起的,即湿度引起的死亡是由于蛹在低湿度条件下失水过多引起的。
降雨
适当的降雨可以增加田间湿度,降低温度,有利于寄主植物的生长和黏菌的发生。然而,长期降雨和暴雨对黏菌的发生有负面影响。成虫期,长期雨水影响植株开花,蜜源稀少。大雨还会冲走蚜虫等植物的分泌物,导致成虫营养状况恶化,对成虫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长期的雨水和暴雨也会降低幼虫的存活率。大雨会杀死大量幼仔,田间幼虫数量往往会减少。因此,协同降雨、雨阳交替、旬平均气温低于27℃的天气条件特别适合黏菌的发生。
光线
光照影响幼虫的发育持续时间。光照由长变短时幼虫期最短,即发育进度比其他处理快一天左右。不同光周期对幼体发育的影响在幼龄期不明显,但差异主要在5 ~ 6龄。幼虫感受光照的时间越长,成虫发育越快,即产卵前期缩短,反之亦然。光照影响成虫的产卵和迁徙。日光照变化处理的雌蛾总产卵量高于恒光照处理。短光照和较长或较短的光照能显著增强成虫的飞行能力,延长产卵前期,增加成虫的洄游趋势。成虫期长时间光刺激的调节可使迁飞型转化为定居型,但这种调节只能在关键期起作用。
耕作制度与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与黏菌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耕作制度可以通过改变农田小气候来影响黏菌的发生和繁殖。特别是在种植密集、肥水条件丰富的田间,作物生长良好,可以形成适合黏菌发生的农田小气候,即相对湿度高于大气候,温度相对低于大气候。根据生产中的观察结果,密植麦田的黏菌数量有时比普通麦田高出几倍、十倍甚至几十倍。主要原因是合理密植,及时增肥灌溉,作物生长更加密集,农田小气候相对湿度较高,更适合黏菌的发生。生产中还观察到,无论什么作物田,管理粗放、杂草多、残草多的田危害最大,主要原因是为了创造适宜的产卵场所和生存环境条件。因此,随着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幼苗长得越来越好,黏菌发生的生态条件也越来越适宜。因此,黏菌的发生和危害程度随着培养条件的改善而发展。因此,在预测黏菌发生时,除了关注虫源基数大小外,还要关注气候、农田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天敌
天敌有很多,如捕食性、寄生性、致病性微生物等,都对黏菌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1.捕食性天敌
黏菌卵的捕食性天敌包括蚂蚁、隐翅虫、黄鹂、瓢虫、花蜘蛛和狼蛛。黑蚂蚁、隐翅虫和瓢虫每天平均可捕食的粘卵数分别为2.4、7和18个。捕食黏菌幼虫和蛹的天敌主要包括蜘蛛和昆虫,蜘蛛主要包括狼蛛、球蛛、蟹蛛和圆蛛等类群中的一些种类。昆虫主要包括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灰树花科的一些食肉物种,其中以鞘翅目物种如甲壳类、虎甲虫和瓢虫最多。已知的甲壳有38种,其中常见的有:中国宽肩甲壳、中国星甲壳、红背甲壳、短鞘甲壳、红背梳爪甲壳、大黄缘甲壳、黄缘甲壳、中缘甲壳、亮缘甲壳。已知的虎甲有:曲筒虎甲和散筒虎甲。瓢虫包括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
2.寄生天敌
黏菌的寄生天敌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黏菌寄生蜂有5种,分别是赤眼蜂黏菌、赤眼蜂蛾和澳大利亚赤眼蜂,而赤眼蜂黏菌和广东赤眼蜂寄生率最高,对黏菌的防治效果最大。我国北方地区正常年份寄生率可达10%以上。
幼虫寄生蜂主要包括膜翅目、叶甲、叶甲和膜翅目,其中叶甲最多有23种,其次是叶甲11种,其中比较重要的种类有棉铃虫、叶甲、斑叶甲、棉铃虫、叶甲、斑叶甲、叶甲,自然寄生率一般为15% ~ 25%,高者可达60%以上。其中,棉铃虫、膜翅目昆虫和北方金蝇的寄生率最高。
寄生蝇主要寄生黏菌幼虫,部分种类寄生至蛹期完成自身发育。目前我国已知的寄生蝇类有32种,其中比较重要的种类有:黄毛蝇、选择性盆蝇、孤立性窄颊蝇、银面蝇、粘甲蝇、中国德利蝇、长芒蝇、日本追蝇、红尾追蝇、伞裙追蝇、灰色等足蝇、短蚀刻须蝇、查氏第一代黏菌在湖南长沙的寄生率一般在40%以上。
3.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如线虫、病毒、真菌和细菌,也是影响黏菌发生的重要因素。对黏菌有较大影响或研究的线虫有两种,前者对黏菌种群影响最大。1975 ~ 1989年,钉螺对第一代黏菌的自然寄生率平均为46.4%。历年最高寄生率为76.9%。目前已知的病毒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痘病毒和非包涵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对黏菌的田间感染率可达77.8% ~ 90%。真菌主要包括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在细菌中,苏云金杆菌主要寄生在黏菌上。
七.综合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八字植保方针,倡导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
农业控制
在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麦田,黏菌的发生较为严重。因为更多的杂草提高了覆盖度,导致田间湿度增加,杂草,尤其是杂草,如与玉米田相关的马唐等粘虫喜欢的草类杂草,也为粘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及时栽培和除草、清理玉米、高粱等作物田,可以有效降低粘虫的浓度。
人工狩猎
当它在田间局部发生时,粘菌的幼虫可以用来轻轻拍打玉米等寄主作物。当幼虫从植物上脱落并卷曲起来而feign死亡时,它们被收集起来喂鸡等家禽或直接杀死。
物理防治法
1.诱捕和杀害成年人
首先,糖醋酒的诱捕和杀灭利用了成虫产卵前对糖醋酒的营养和嗜性。在成虫全盛时期,将1份糖、4份醋、1份酒、4份水混合均匀,然后加入1份敌百虫粉制成诱杀剂。将准备好的引诱剂放入3 ~ 4厘米深的盆中,每亩放2 ~ 3盆,盆高作物30 ~ 3 ~ 4厘米。白天盖好锅盖,晚上打开。每天早晨取出死蛾,每5 ~ 7天更换一次引诱剂。一般每代黏菌引诱剂使用15 ~ 20天。但当外界有丰富的蜜源植物时,诱杀效果会降低。
其次,用稻草柄和杨树枝柄诱捕利用粘虫成虫有天亮后寻找隐蔽场所的习惯。田间用稻草柄和杨树枝柄诱捕成虫一般为每亩5 ~ 10只,每天早晨捕获收集的成虫,可有效减少成虫的来源基数。
三是食物引诱剂诱杀:根据黏菌的营养需求,配制成食物引诱剂,含有成虫食物引诱剂和取食促进剂,在特定范围内可超过天然植物蜜源,空,其中加入少量农药,放入诱捕器中诱杀黏菌。也可以用滴茎叶的方法。在国外,可以使用带压力泵的专用飞机进行喷雾,可以降低劳动强度。
四、性引诱剂诱杀:有条件的在田间放置性诱捕器诱杀成虫,一般每亩3个,能起到较好的诱杀效果。
五、光诱杀:利用粘液瘤成虫的趋光特性,光诱杀可减少成虫的源基。
2.吸引鸡蛋
根据禾本科植物干叶和叶鞘产卵的习性,在成虫产卵期,田间设置稻草柄或稻草柄,每亩20 ~ 50柄,每隔3 ~ 5天更换一次,集中焚烧带卵块的草柄,可降低卵和幼虫密度,有效率50% ~ 80%。
3.挖隔离带
当粘液瘤大规模发生时,老幼虫有群聚迁飞的习性,可在田边挖沟进行破坏,沟宽30cm,深20cm,沟内可撒农药粉,可有效防止幼虫进一步危害其他作物田。
生物防治
2020年3月36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9次提到“绿色防控”二字。这个高频词的出现,可以说揭开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史上的新篇章。以虫治虫、以菌治虫,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天敌,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环境友好的防治策略,是未来的方向。
1.保护和利用天敌
我国黏菌天敌种类丰富,在卵、幼虫、蛹等昆虫状态下均有许多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应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些天敌的控制作用,减少黏菌的危害。
2.人工投喂释放天敌
目前,我国已成功培育出部分天敌并用于田间示范。如赤眼蜂、黑卵蜂已在山东等地投入放蜂试验。我国卵蜂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在实验室试验中,玉米螟赤眼蜂和马尾松毛虫的部分菌株具有良好的寄生效果。球孢白僵菌对黏菌幼虫有明显的杀灭作用,有望在未来的生产中得到应用。
3.用BT制剂控制细菌害虫
在玉米苗期,用120亿孢子/毫升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乳剂400 ~ 600次喷洒黏菌卵。注意桑树对它们敏感,所以附近有桑园的田地不能用。
化学防治
1.准确预测
在专业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开展田间调查,调查发育进度,确定适宜防治时期,调查幼虫密度,确定防治田。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掌握防控领域的适期,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坚持“早治、小治、根治”的原则,抓住幼虫三龄暴食危害前的防控关键期,集中连片应急防控,控制其暴发,遏制其危害。
2.科学和化学控制
根据虫情,实行标准控制。按照以打击青少年为主,以胃毒药物补充预防老年人的选药原则。幼幼虫期可使用虫螨腈等农药,老幼虫期可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等农药。玉米田防治二代粘虫时,喷施位置应尽量在玉米心叶。施药时要注意选择自走式喷雾机等大型喷洒设备,大力提倡专业化组织或连片统一防治。对于有条件的地块,可以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降低成本,提高防控效率。申请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 00前或下午5: 00后。高温季节,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避免药物中毒。
演讲者简介
闫亮庆丰南区农业农村局妇女委员会主任,植保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丰南县妇联执委,河北省休闲农业协会会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26年,参与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20余项,在《中国植保》《中国农民网》《中国蔬菜》《现代农村科技》《河北植保信息》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册》作者,2012年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声明
丰南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是本站唯一的官方微信
范本原创作品
私自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