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信达雅 翻译上的“信达雅”三原则是谁提出的

栏目:体育 2021-12-05 03:33:31
分享到:

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原则“信、达、雅”最早是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也被称为“三难原则”。这个原则源于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他说:“译事有三难:信、达、雅。要他的信很难,他也拿不到。虽然翻译仍未被翻译,但仍然很难。“因为正处于清王朝救国的关键时刻,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原创作品印象深刻。然而,如果他只对原文思想有肤浅的理解,就很难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严复非常重视翻译工作。然而,“信、达、雅”的标准极难达到。严复也称之为“三难”,认为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他曾说:“一个人站得高,每个月都慢”。正如鲁迅先生在翻译中所说:“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严复

严复先生的《三字经》深刻触及并准确涵盖了翻译的核心,即翻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和谐。由于其精炼的原则,后世发挥和拓展的内容可以更加系统化。现代译者对这一原则虽有不同理解,但基本认为“忠实”是指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省略,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清晰;“雅”是指翻译时用词要恰当,文章本身要古雅、简洁、优雅。这一原则一经提出,就受到晚清学者的高度赞扬,并通过不断的应用得到发展和完善。比如林语堂在1932年写《翻译理论》时,就提出了翻译评价的三个标准:强调写实、流畅、美,即对原文、读者、艺术负责。

论天道的演变

不难发现,林语堂的主要观点与严复的标准相差不大。后来,傅雷提出了“表现论”,认为“从效果上说,翻译要像一幅画,所追求的不是相似而是精神上的相似”;钱钟书提出“转型论”,但标准是虚幻的,不像严复的标准那么简单,仍然没有脱离“信达雅”的刻板印象。因此,有学者认为,随着翻译的繁荣,人们只会感受到信、达、雅的兼容,因为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品质,并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也是中国对翻译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林语堂

参考文献:

1.马致远:《信达雅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延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黄忠莲:《严复翻译思想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3.廖:《对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

4.林章:《严复“信达雅”解读》,《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第4期。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杨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