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领袖张天福先生
今早9点22分去世108岁的时候!弃医从茶:“茶业小学生”
1910年,张天福出生在上海福州的一个名门望族。第二年,他的父母带他回到家乡福州,成立了隋西医局。张天福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看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食,家乡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日渐式微。他决心考上一所农业学校,振兴祖国的农业茶产业。张天福从小天资聪颖。1929年,他在福建基督教大学完成一年的基础课程后,20岁时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深造。从此,他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张天福致力于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80余年。他见证了中国茶近百年的兴衰,直接参与了复兴中国茶的伟大历史进程,被誉为中国“茶大师”。张天福让中国茶再次辉煌,但他谦虚地称自己是“茶行业的小学生”。“我的一生将永远是一名学生,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解决福建茶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深入实践,从创新的源头做起,打好基础,希望共同努力,出成绩,报效祖国,报效人民。”张老说。
终身茶:“中国心”
1935年,他在福建福安创办了第一所茶叶研究所,创办了福安茶学,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叶技术骨干。张天福和他发明的茶叶揉捻机
20世纪30年代初,福建是中国的落后地区,但茶叶资源丰富。当时张天福来到福州联合大学任教,开始组织茶叶改良农场。中国一直沿用古老的用脚揉搓茶叶的制茶方法。张天福曾看到日本报纸刊登中国茶农赤着脚梳着长辫子搓茶的照片,对他们进行了嘲讽。气愤之下,张天福决心改变这种被嘲讽的落后生产方式。1941年,他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适合茶农和小型茶叶加工企业使用的手推式揉捻茶机,改变了乌龙茶“望天生绿,靠天吃饭”的落后工艺。
历经近百年的沧桑,一颗“中国心”正在张天福超然旷达的外表下跳动。“反右”“文革”期间,张天福“发配”到山区,仍坚守在茶叶生产岗位上,走遍了福建省几乎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材料。亲自示范推广建立高标准新茶园——梯田茶园表土复垦法。他退而不退,东奔西跑主持省内外的茶艺王赛品评活动,利用各种场合宣扬茶文化,推崇“以茶为国饮”,崇尚“中国茶道”,为的是保持人民健康养生,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升而担忧。
中国茶道:“俭、清、平、静”
张天福在《茶经》中提出了中国茶道“俭、清、和、静”的内涵,中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宋徽宗、赵霁在《大观茶论》中提出。他认为,这四个字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的品行和人生哲学。“俭静”二字是他晚年对中国茶道的理解和概括,如今已得到茶界的广泛赞誉。虽然已经100多岁了,但他依然很忙:多次被聘为全国乃至全省各类优质茶叶和名茶评比大会的首席评委。品茶时,他绝不会第一个发言,因为他的意见会影响别人的评价。他曾说:“那对参加比赛的人不公平。”热心弘扬茶文化,呼吁茶叶产业化。现在,张老每天在家接待访客,处理天南海北茶友的电话和信件。虽然不常去茶山和茶市,但他能说出茶叶的最新动态。直到晚上,他没有一点时间坐下来写点什么,把和茶有关的经历和感悟留在了文字里。
百年婚姻:幸福来敲门永远不嫌晚
2008年12月17日,98岁的张天福和57岁的张晓红在福州郑重登记,低调结婚。百岁之际,他喜欢遇见“百年好姻缘”,命运让他的人生更加传奇。1991年张天福的原配妻子去世后,他晚年孤身一人,对各种茶会活动乐此不疲。“我其实是在用忙碌冲淡孤独。”张天福说,他觉得人生还在缺失,有了找伴侣的想法。
2008年,张晓红的丈夫、杂技演员卡亚去世后,他遇到了离开妻子18年的张天福。卡娅是南京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卡娅的父亲吴觉农与张天福同为当代中国十大茶专家之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经历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选择。最终,张晓红放弃了演艺事业,告别了在南京的繁华生活,收拾起三个行李箱,奔赴陌生的福州。在她的行李里,张天福看到了六个刷着干净刷子的罐子。他知道她真的活过来了。幸福来敲门永远不会太晚。
健康:早上喝一杯绿茶
为了中国茶,张天福一生都在积极经营。正如他在百年庆典上的讲话中谦虚地说的那样,时至今日,张老依然坚持着黎明起床、喝杯茶、早上练“国粹”、听个新闻联播或浏览报纸、然后吃早餐的好习惯,然后迈着矫健的步伐参加新一天的各种茶艺活动。关于茶与长寿的关系,张说:“整天喝茶的人都像我。”作为“百病良药”,张老每天起床后总要喝一大杯茶,平日里他的茶友们无论是政府高官还是山区茶农,都用绿茶迎客。一年四季,张老一天差不多喝100杯茶,品种也很多。
此外,他还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固定的作息时间,一日三餐,一点水果。同时,他还强调了自己对“一足五忘”的总结,即知足、忘性、忘性、忘性、忘性。
张老,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