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陵帝 古代满洲人都是火葬吗 清皇陵与明皇陵有什么不同

栏目:时尚 2021-10-12 02:48:26
分享到:

3月27日,我们发表了由我们的民俗专家傅察陈峰撰写的《满族丧葬习俗》一文,详细介绍了满洲的丧葬习俗。今天我们主要讲解火葬问题。

说火葬是满族的传统是不完全正确的。满族是有多种葬俗的,因为古代满洲有很多部门,有的以狩猎为主,有的以捕鱼为主,而且风俗不同。有的火葬,有的土葬,有的树葬,有的天葬,有的水葬都不统一。主要看天气、地理等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与清朝的皇家祖陵永陵相比,当时流行说是放在树上,相当于树葬。取完骨灰后发现长在树上,于是就地掩埋。

因为满族人经常有战争和迁徙,所以他们被火化了,但他们仍然要在火花过后被埋葬。战场激烈,有些尸体没时间擦出火花,所以一般都会扎着辫子回来。根据萨满教,灵魂生活在辫子里。

辽金时期有一种“烹”的习俗,将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同时焚烧,称为“烹”。

满族人的二葬习俗分为两种:

一个死于冬末的节日。因为满洲里冬天有厚厚的冻土层,挖墓坑不方便,所以就放入棺材,等待半年或几个月,待来年天气转暖后再下葬。

另一种是意外死亡。按照传统习俗,为了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灵柩要在墓地停一三年才能下葬。

满族墓葬的墓葬都是竖孔,没有人工挖掘的墓室。看到高句丽和渤海的一些墓葬比较豪华,有墓室,一般可能有国家,属于上流社会,没有普通人的墓室。

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清朝顺治皇帝都是火葬后下葬的,多尔衮也是火葬的,所以人们不可能流通鞭尸。鞭尸是古代中原汉族的一种习俗,但满洲没有这种习俗,而且是火葬后的骨灰,根本不可能鞭尸。

康熙以后皇帝不火化,直接下葬。但是因为八旗兵还在浴血奋战,还是不可能将他们彻底埋葬,皇帝也没有要求。按照中原的儒家思想,要求土葬,但满洲人一般没有条件实行。乾隆中后期开始要求有条件的土葬,但在战争期间,并不能完全实施。

入关后,皇家的葬礼一定和一般的满洲人不一样。这里再说一遍,清帝陵和明十三陵的区别:

1.墓碑亭不是建在明陵,清关外没有三陵,而是入关后建在清皇陵。清初,墓碑亭规模较大,没有面石。但建筑比例适中,和谐优美。

清帝陵建墓碑亭,由墓碑统一。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刻在墓碑上,明陵没有建墓碑亭和墓碑。清代有12座皇陵,但关外的永陵、涪陵、昭陵没有墓碑亭,也没有墓碑。山海关内的九座皇陵都建有墓碑亭,立有墓碑。细心的人发现,刻在顺治皇帝墓碑上的皇帝谥号,康熙皇帝的景陵,雍正帝的泰陵,甘龙皇帝的玉陵,嘉庆皇帝的长陵,道光皇帝的穆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玲,都没有这八位皇帝的谥号完整。这是因为老皇帝的冢是老皇帝的儿子,而且当时给的谥号就在碑上。孙辈加的谥号,只是留在书里,不改碑文。

2.明陵没有皇后陵,但清陵有,说明清代皇后地位较高。

3.明陵虽然有嫔妃墓,但并不是每个陵墓都有,大部分清陵除了特殊情况外,陵墓旁边都有嫔妃墓。说明清代女性地位较高。

4.只有明十三陵的主陵是用石像建造的,建造了一个大型的有四块中国表的亭子,而其他的陵墓都是用较小的无字碑建造的,而道光帝之前的清陵都有中国表的亭子。在明十三陵中,只有主陵——长陵,用一块中国表建造了一座大型纪念碑建筑。清代的东、西墓葬,也有非主要墓葬

5.明代的宫门叫孟恩门,湘庙叫孟恩寺,清陵分别改名为龙恩门和龙恩寺。

6.三向拱桥建在明皇陵前,三向拱桥建在清皇陵。

7.清帝陵的公务员和武士都是满族服饰和发型。十三陵是明朝的衣服。

8.清帝陵的所有匾额和碑文都是满文和中文或者满文、蒙古文和中文的组合。明朝是一个单一的汉字。

作者夫差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