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清华富北大 “穷清华富北大 不要命的中科大”何意 暗示了学校的背景和底蕴

栏目:生活 2021-11-28 08:46:43
分享到:

文段洪刚

“穷清华富北大,不绝望中科大”这句话近年来在全国学生中广为流传。虽然是调侃,但从侧面反映了这三所名校的办学特色和历史底蕴。

据说这句话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书记刘达说出的,当时的大学校长是郭沫若先生。

刘达原话说:穷清华,富北大,拼命来HKUST。后来,这句话经过改动和传播,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最后风靡全国。

这句话提到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是国内顶尖大学,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很多学生向往的神坛。

简单了解一下这三所大学的历史背景,就能对“穷清华富北大,穷中科大孤注一掷”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

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7月3日,原名史静大学堂,由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批准。它是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创办的综合性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严复任首任校长。

1898年6月中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下,著名的“百日维新”顺利展开。设立史静大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倡导“中西兼容、中西结合”的教学理念,为孙中山培养新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可见,北京大学自成立以来肩负了许多历史使命,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设施,都是一流的。硬件设施显示在使用北京最好的位置,它位于北京繁华的海淀区。而且校门采用宫式大门,看起来豪华气派。校园里的许多建筑也很豪华,非常优雅。

软件设施如下:上级将安排国内最优秀的教育家、学者到北京大学执教,从严复、蔡元培、胡适、马寅初等历任校长到黄侃、辜鸿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等著名学者、教授。北京大学汇集了中国大部分的精英。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北京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教育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拨给了北京大学,这使得北京大学的建设更加先进,大大领先于其他大学。

从晚晴到当代,可以说北大代表了国内大学的面貌,各方面都是优秀的。能考上北大的学生是万里挑一的,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有条件送孩子上北大。

所以社会上有一种“富民北大”的说法。一是意味着北大的建设非常丰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非常丰富。第二,意味着所有在北大读书的学生都来自富裕家庭。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校,成立于1911年4月,地址在清代皇家园林清华校区。直到1925年,大学部才成立,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

清华校园离另一个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不远。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清华校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后来,随着战斗的增加,清华校园被破坏得更厉害了。清华学校成立时,清华校园越来越破败,很少有人去,被称为北京的“荒岛”。可以说,清华学校建立在北京的“穷乡僻壤”,建校之初颇为寒酸。

清华大学之所以建成,是因为它不是由一个国家的元首自己决定的。办学之初,缺乏办学经费,难以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授课,只能依靠外国人授课。

从起点来看,清华虽然历史悠久,但远远落后于北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清华大学给人留下了一个贫穷寒酸的印象,在优质生源的竞争上无法与北大相抗衡。

直到最近几十年,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清华大学在各方面逐渐赶上了北京大学,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工程学方面,它甚至比北京大学更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9月,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它是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提议下成立的。当时的中国科技实力非常薄弱,国家急需尖端科技人才来推动科技发展。

可以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被寄予厚望。所以在教与学上,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用当时大学书记刘达的话来说,HKUST采取了一种重、紧、深的教学方针。“重点”体现在HKUST学生五年内要学习的课程比清华、北大学生六年内要多。“闷”体现在时间短,时间不等人。“深”体现在学生要在五年级学习学科前沿,比如钱学森、郭永怀,他们为两弹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会亲自教学生。

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对学生的奉献精神,鼓励学生克服一切困难,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历史虽然只有60多年,但凭借这样的精神和情怀,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学习成绩优异的高科技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其实“绝望的中国科技大学”有两层意思。第一,如果你想顺利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你必须抱着“不顾一切”的态度,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科技人才。二是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人才有一种“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家国情怀。